(共31张PPT)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了解作者并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理清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小说夸张、对比、细节刻画的辛辣讽刺手法。
1
2
3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书名由来: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者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 “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兴盛之家。祖辈显达,家门鼎盛。
18岁考取秀才。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 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从出身望族到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自36 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吴敬梓反
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
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
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阅 读 方 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词
3.入情入景
4.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5.读书心得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市井奇人”的发现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以 “幽榜”回映“楔子”。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5】地痞恶棍 ——严贡生;
【6】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1.周进(腐儒的典型)
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3.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4.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父霍霍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他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他却是一个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科举“成功者”,他以整个人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5.鲁编修(八股迷的典型)
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举业。……”马静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是“生员”的白丁,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静之流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的原因-----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科举制度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6.马静(八股迷的典型)
7.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8.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9.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10.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的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探究指导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清闲斋老人语),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情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
探究指导
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中没有贯串全书的核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在登场数回之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之后的生活将如何?又会有哪些故事?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写好这一续写题目,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深刻、生动。
探究指导
【1】整部小说没有完整的主干故事,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由此及彼、顺序延伸的方式,刻画和展示出种种儒林世相,构造出一组组情节单元。(独特的结构艺术)
【2】或用强烈的对比展示人物行为的前后矛盾,给予辛辣的嘲讽;或用夸张手法精心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作者嬉笑怒骂,或暗讽,或引人发笑,或令人切齿,无不尖锐深刻。(高超的讽刺艺术)
【3】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鲜明)
【4】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身上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核。(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代表,其中的人物到今天还是有其意义和魅力的,在课余时间多读读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