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统编2024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编2024版七上历史精彩课堂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边材料反映的战役( )
曹操谋士,荀攸计妙,
间道而出,袭破乌巢;
袁军粮草,尽被焚烧,
袁绍恐慌,军心动摇。
A. 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B.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B
2.《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一次战役: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C
A. 发生于2世纪初 B. 导致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
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的统一
3.历史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以下政权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是( )
政权 曹魏 孙吴 西晋 东晋
起止时间 220—266年 229—280年 266—316年 317—420年
C
A. 曹魏 B. 孙吴 C. 西晋 D. 东晋
4.《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
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居半”的主要原因是( )
A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西晋统治的腐朽
C. 十六国战乱纷争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5.(2024·新疆中考)某个朝代在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
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
个朝代是( )
C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的播种方式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
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
药材等。这表明( )
C
A. 南方社会政局相对安定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江南农业实行多种经营 D. 南方城市经济繁荣
7.(2024·湖南中考)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
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
动了( )
C
A. 八王之乱的爆发 B.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8.“去夷即华,易(改)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
而文之(大兴文化制度)。”材料反映的举措( )
A
A. 有利于北方的民族交融 B. 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
C. 加速了南方人民的北迁 D. 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9.(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
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以窥
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
D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
10.(2024·山东烟台中考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
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
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
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
B
A. 《兰亭集序》 B. 《齐民要术》
C. 《缀术》 D. 《氾胜之书》
11.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仕途的艰险,文人学士在深深的忧愁和
恐惧中远离时政。于是,一种潇洒飘逸、超然旷达的“魏晋风度”翩翩
而至。“魏晋风度”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是( )
B
A. 兵马俑的烧制 B. 《洛神赋图》的创作
C. 《史记》的问世 D.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12.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标题适合
选作该书目录的是( )
目 录:____
第1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
第2节 江南地区开发…………65
第3节 北方民族大交融…………69
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73
D
A.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三国风云】(8分)
材料一: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
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
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两项措施。(3分)
[答案] ①招募流亡农民垦荒;②组织士兵屯田;③取得官渡之战的胜
利。(每点1分,共3分)
(2)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与“天下三
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答案] 战役:赤壁之战。(1分)
联系: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是历史的进步。(1分)
理由: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或三国鼎立局面的到来推进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有利于社会安定和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2分)
14.【江南地区发展】(10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
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
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地开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
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
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1)材料一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是怎样的?(2分)
[答案] 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①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稳定;②北民南迁,给江南地
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方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④江南地区富源不断被开发。(每点1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上述材料反映的江南
经济变化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4分)
[答案] 信息: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分)
启示:①要保持相对安定的环境;②要注重引进人才和技术;③要重
视科技进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民族关系】(8分)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
了世界闻名的长城。长城西起内蒙古,东至大海。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
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正如
文人学士诅咒皇帝“焚书”那样,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拓跋鲜卑是“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
已融合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
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
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
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
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
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 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游牧民族”的名称,
并客观评价万里长城的修建。(2分)
[答案] 名称:匈奴。(1分)
评价: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但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带来
灾难。(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意义。(4分)
[答案] 原因:①缓和民族矛盾;②巩固统治。(每点1分,共2分)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的趋
势。(2分)
[答案] 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2分)
16.【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0分)
材料: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在武力征服与
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各民族频繁交往,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不断交
融。民族交融的核心问题是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汉化则是民族交融
的基本趋势。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北朝政权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地
区传统的统治模式,各少数民族成员大体上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往往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
汉族通婚。当然,在交融的过程中,汉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少数
民族的营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民族交融”,自拟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论述: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
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
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
服装、用具等。
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
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综上所述,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1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边材料反映的战役( )
曹操谋士,荀攸计妙, 间道而出,袭破乌巢; 袁军粮草,尽被焚烧, 袁绍恐慌,军心动摇。
A. 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B.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B
2.《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一次战役: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C )
A. 发生于2世纪初 B. 导致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
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的统一
3.历史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以下政权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是( C )
政权 曹魏 孙吴 西晋 东晋
起止时间 220—266年 229—280年 266—316年 317—420年
A. 曹魏 B. 孙吴 C. 西晋 D. 东晋
4.《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居半”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西晋统治的腐朽
C. 十六国战乱纷争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5.(2024 ·新疆中考)某个朝代在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 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 个朝代是( C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的播种方式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 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 药材等。这表明( C )
A. 南方社会政局相对安定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江南农业实行多种经营 D. 南方城市经济繁荣
7.(2024 ·湖南中考)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 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 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 动了( C )
A. 八王之乱的爆发 B.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8.“去夷即华,易(改)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
而文之(大兴文化制度)。”材料反映的举措( A )
A. 有利于北方的民族交融 B. 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
C. 加速了南方人民的北迁 D. 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9.(2024 · 江苏连云港中考)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 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以窥 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D )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
10.(2024 · 山东烟台中考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 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 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 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B )
A. 《兰亭集序》 B. 《齐民要术》
C. 《缀术》 D. 《氾胜之书》
11. 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仕途的艰险,文人学士在深深的忧愁和 恐惧中远离时政。于是,一种潇洒飘逸、超然旷达的“魏晋风度”翩翩 而至。“魏晋风度”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是( B )
A. 兵马俑的烧制 B. 《洛神赋图》的创作
C. 《史记》的问世 D.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12. 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标题适合 选作该书目录的是( D )
目 录:____
第1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
第2节 江南地区开发………………………………65
第3节 北方民族大交融………………………………69
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73
A.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三国风云】 (8分)
材料一: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 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 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两项措施。(3分)
[答案] ①招募流亡农民垦荒;②组织士兵屯田;③取得官渡之战的胜 利。(每点1分,共3分)
(2)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与“天下三 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分)
[答案] 战役:赤壁之战。(1分)
联系: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是历史的进步。(1分)
理由: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或三国鼎立局面的到来推进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有利于社会安定和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2分)
14.【江南地区发展】 (10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 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 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地开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 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 西南北各四十里” ,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1)材料一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2分)
[答案] 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①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稳定;②北民南迁,给江南地 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方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④江南地区富源不断被开发。(每点1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上述材料反映的江南 经济变化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4分)
[答案] 信息: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分)
启示:①要保持相对安定的环境;②要注重引进人才和技术;③要重 视科技进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民族关系】 (8分)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 了世界闻名的长城。长城西起内蒙古, 东至大海。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 程,耗去了大量生命, 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正如 文人学士诅咒皇帝“焚书”那样,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拓跋鲜卑是“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 已融合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
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 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 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 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 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 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游牧民族”的名称, 并客观评价万里长城的修建。(2分)
[答案] 名称:匈奴。(1分)
评价: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但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带来 灾难。(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意义。(4分)
[答案] 原因:①缓和民族矛盾;②巩固统治。(每点1分,共2分)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的趋 势。(2分)
[答案] 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2分)
16.【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0分)
材料: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在武力征服与 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各民族频繁交往,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不断交 融。民族交融的核心问题是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汉化则是民族交融 的基本趋势。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北朝政权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地 区传统的统治模式,各少数民族成员大体上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往往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 汉族通婚。当然,在交融的过程中,汉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少数 民族的营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民族交融” , 自拟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论述: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 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 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 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综上所述,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测试卷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边材料反映的战役( )
曹操谋士,荀攸计妙, 间道而出,袭破乌巢; 袁军粮草,尽被焚烧, 袁绍恐慌,军心动摇。
A. 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B.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B
2.《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一次战役: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C )
A. 发生于2世纪初 B. 导致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
C.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 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的统一
3.历史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以下政权实现了短暂统一的是( C )
政权 曹魏 孙吴 西晋 东晋
起止时间 220—266年 229—280年 266—316年 317—420年
A. 曹魏 B. 孙吴 C. 西晋 D. 东晋
4.《晋书·江统传》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戎狄居半”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西晋统治的腐朽
C. 十六国战乱纷争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5.(2024 ·新疆中考)某个朝代在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 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 个朝代是( C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
6.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的播种方式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 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 药材等。这表明( C )
A. 南方社会政局相对安定 B.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 江南农业实行多种经营 D. 南方城市经济繁荣
7.(2024 ·湖南中考)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 期,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 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 动了( C )
A. 八王之乱的爆发 B.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江南地区的开发 D. 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8.“去夷即华,易(改)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大兴文化制度)。”材料反映的举措( A )
A. 有利于北方的民族交融 B. 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
C. 加速了南方人民的北迁 D. 实现了北方的再次统一
9.(2024 · 江苏连云港中考)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 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以窥 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D )
A. 南北政权对峙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书法艺术成熟 D. 北方民族交融
10.(2024 · 山东烟台中考改编)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 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 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 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B )
A. 《兰亭集序》 B. 《齐民要术》
C. 《缀术》 D. 《氾胜之书》
11. 由于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仕途的艰险,文人学士在深深的忧愁和 恐惧中远离时政。于是,一种潇洒飘逸、超然旷达的“魏晋风度”翩翩 而至。“魏晋风度”在文化艺术领域的表现是( B )
A. 兵马俑的烧制 B. 《洛神赋图》的创作
C. 《史记》的问世 D. 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
12. 阅读历史书籍要关注章节标题,以把握其内容主旨。下列标题适合 选作该书目录的是( D )
目 录:____
第1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60
第2节 江南地区开发………………………………65
第3节 北方民族大交融………………………………69
第4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73
A.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三国风云】 (8分)
材料一: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 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 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 少豪杰!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两项措施。(3分)
[答案] ①招募流亡农民垦荒;②组织士兵屯田;③取得官渡之战的胜 利。(每点1分,共3分)
(2)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哪次战役?这次战役与“天下三 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分)
[答案] 战役:赤壁之战。(1分)
联系: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认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 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是历史的进步。(1分)
理由: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或三国鼎立局面的到来推进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有利于社会安定和 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2分)
14.【江南地区发展】 (10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西晋禅代,承曹魏遗产……推动农业复兴,然而不久政局动 荡,内乱频仍,胡变蜂起,晋室被迫南渡,此后即倚江南为立国根本。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贮水、防洪、运 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地开发,终使江南的经济力量趋 于壮盛。
——摘编自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据《金陵记》记载,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 西南北各四十里” ,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1)材料一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2分)
[答案] 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盛”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①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稳定;②北民南迁,给江南地 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方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④江南地区富源不断被开发。(每点1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从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上述材料反映的江南 经济变化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4分)
[答案] 信息: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2分)
启示:①要保持相对安定的环境;②要注重引进人才和技术;③要重 视科技进步;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民族关系】 (8分)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 了世界闻名的长城。长城西起内蒙古, 东至大海。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 程,耗去了大量生命, 以致2 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正如 文人学士诅咒皇帝“焚书”那样,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拓跋鲜卑是“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 已融合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
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 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 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 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 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 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 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游牧民族”的名称, 并客观评价万里长城的修建。(2分)
[答案] 名称:匈奴。(1分)
评价: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但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带来 灾难。(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意义。(4分)
[答案] 原因:①缓和民族矛盾;②巩固统治。(每点1分,共2分)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从秦朝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的趋 势。(2分)
[答案] 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2分)
16.【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0分)
材料: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在武力征服与 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各民族频繁交往,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不断交 融。民族交融的核心问题是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汉化则是民族交融 的基本趋势。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北朝政权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地 区传统的统治模式,各少数民族成员大体上也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往往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 汉族通婚。当然,在交融的过程中,汉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少数 民族的营养,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民族交融” , 自拟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 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论述: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 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 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各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 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 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综上所述,各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 (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