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6 21:48:5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期末测试卷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范围:1-20课(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等人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一对原始 人类的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方法测定,该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170万年。以上发现可以证实( D )
A. 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 科学家全都具有执着探索的精神
C. 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
D. 中国是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2.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 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 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C )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 已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3.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管理商族遗民, 同时又在朝歌的东面、西南面、北面分别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 蔡叔、霍叔为诸侯。周武王的这些措施旨在( D )
A. 直接管理商族领地 B. 酬谢灭商的功臣
C. 筹备对外开拓疆土 D. 维护周朝的稳定
4.公元前343年,秦国的一位商人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 为当时的秦国( B )
A. 度量衡不统一,交易困难 B.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C. 禁止经商,商人地位低下 D. 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5.孟子提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 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B )
A. 以德治国 B. 重用贤才
C. “兼爱”“非攻” D. 推行仁政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②处对应的朝代是( C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 商朝 B. 东周 C. 秦朝 D. 东汉
7.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常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要求百官关心农 桑。汉文帝时,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 予他们赏赐。其意义主要在于( C )
A. 重农抑商,保障粮食自给自足
B. 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C. 鼓励农民耕作,恢复社会生产力
D. 慎狱轻刑,减轻人民负担
8.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其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 。与此相关联的措施是( C )
A. 建立郡县制 B. 修筑道路网
C. 实施“推恩令” D. 推崇儒家学说
9.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其 中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此 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这说明( B )
A. 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源于中国
B. 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密切交流
C. 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
D. 经济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10.“具有典型游牧民族特色的胡服,被宽松典雅的汉族衣冠代替。胡 人的男子们也都身穿宽袖上衣、长长的裙裳,腰间束着宽带。”材料中 这一时期服饰出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北魏孝文帝( C )
A. 统一北方政权 B. 重视农业生产
C. 推行汉化政策 D. 重视吏治改革
11.“《齐民要术》重视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提出要利用 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实现 高度利用土地。”这体现了( C )
A. 生态农业的思想 B. 以农为本的思想
C. 精耕细作的思想 D. 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1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 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 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 C )
A. 大河文明曙光初现 B.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C.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D.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 (10分) 材料一:
时期 粮食 蔬菜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以粟为主 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 白菜、芥菜等 长江流域:葫芦、菱角等
商周时期 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 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 种杂粮 南方:有籼米、粳米、糯 米等多品种稻米和高产量 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 卜、荠 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 芹等;仅《尔雅》记载的蔬 菜就有20多种
两汉时期 增加了荞麦、青稞、糜 子、高粱和多种豆类等 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 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 内地
——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食”所体现的特点。 (2分)
[答案] ①种类趋向丰富;②区域特征明显;③吸纳外来的食材。 (答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 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的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由于经过 了早期的国力恢复,西汉中期社会整体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漆器饮 食器具逐渐走向贵族化的审美风格,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此时 器物开始承载了权力与礼制的变化。
——摘编自颜焕《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研究与创意设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漆质饮食器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答案] 变化:①实用为主转变为权力与礼制的象征;②从简单大气到 追求繁复。(每点1分,共2分)
原因:到了西汉中期,国力恢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2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 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记载,羌煮是中原人 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 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 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并再举两例体 现这一特征的事例。(4分)
[答案]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2分)
事例:①孝文帝改革;②少数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每点1分,共2分)
14.【雕塑艺术】(8分) 材料 一 :
秦朝前所未有的强权统治,使秦始皇能够调 动全国的百姓。只有在这种强权的统治之下,调 动了全国的雕塑工匠,才创造了秦陵兵马俑这震 惊后世的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摘编自崔炳利《秦俑雕塑的写实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的历史条 件。(2分)
[答案] ①战国与秦朝时期雕塑艺术的进步;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 秦始皇统一六国;④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⑤郡县制的推行,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 :
“马踏匈奴” 石雕(霍去病) 它以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和 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发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体 现了汉代人的自信和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意志。 ——摘编自赵静、李海侠《汉代与古罗马帝国纪念性 雕塑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踏匈奴”石雕创作的时代背 景。(3分)
[答案] ①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 定;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加强中央集权;③汉朝对匈奴的军事 行动取得胜利。(每点1分,共3分)
材料三:从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那些著名的雕塑……很难说清 它们是哪个民族的……和田地区的雕塑更像是“笈多式”和“秣菟罗式” 雕塑样式的混合体,它在手法上借鉴了印度的佛教造像风格,而在人 物造型方面则参照了古代于阗本地人的相貌特征……民族分布和迁移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别,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也促进了文化 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摘编自叶繁《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古代佛教雕塑》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雕塑特点,并分析 其原因。(3分)
[答案] 特点:是东西方雕刻艺术融合下的产物。(1分)
原因:①民族分布和迁移造成的审美差异;②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每点1分,共2分)
15.【民族交融】 (8分)
材料一: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城 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 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 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 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 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1)材料一中秦始皇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2分)
[答案] ①北击匈奴;②修筑长城。(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 融现象的原因。(2分)
[答案] 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 族的战争推动了双方文化的交融;③政府政策的推动。(答出两点即 可,2分)
(3)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 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分)
[答案]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 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4分)
1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0分)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简表。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汉 造纸术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促 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华佗 麻沸散 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 学史上的创举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以后 的第七位数字 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东汉时 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 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 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南朝宋齐之间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 的发展。《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 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统编2024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彩课堂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历史期末测试卷
范围:1-20课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等人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一对原始
人类的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方法测定,该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170万年。以上发现可以证实( )
D
A. 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B. 科学家全都具有执着探索的精神
C. 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
D. 中国是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2.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
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
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
C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 已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3.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管理商族遗民,
同时又在朝歌的东面、西南面、北面分别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
蔡叔、霍叔为诸侯。周武王的这些措施旨在( )
D
A. 直接管理商族领地 B. 酬谢灭商的功臣
C. 筹备对外开拓疆土 D. 维护周朝的稳定
4.公元前343年,秦国的一位商人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
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
为当时的秦国( )
B
A. 度量衡不统一,交易困难 B.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C. 禁止经商,商人地位低下 D. 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5.孟子提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
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
B
A. 以德治国 B. 重用贤才
C. “兼爱”“非攻” D. 推行仁政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②处对应的朝代
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C
A. 商朝 B. 东周 C. 秦朝 D. 东汉
7.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常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要求百官关心农
桑。汉文帝时,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
予他们赏赐。其意义主要在于( )
C
A. 重农抑商,保障粮食自给自足
B. 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C. 鼓励农民耕作,恢复社会生产力
D. 慎狱轻刑,减轻人民负担
8.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
其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与此相关联的措施是( )
C
A. 建立郡县制 B. 修筑道路网
C. 实施“推恩令” D. 推崇儒家学说
9.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其
中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此
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这说明( )
B
A. 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源于中国
B. 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密切交流
C. 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
D. 经济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10.“具有典型游牧民族特色的胡服,被宽松典雅的汉族衣冠代替。胡
人的男子们也都身穿宽袖上衣、长长的裙裳,腰间束着宽带。”材料中
这一时期服饰出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北魏孝文帝( )
C
A. 统一北方政权 B. 重视农业生产
C. 推行汉化政策 D. 重视吏治改革
11.“《齐民要术》重视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提出要利用
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实现
高度利用土地。”这体现了( )
C
A. 生态农业的思想 B. 以农为本的思想
C. 精耕细作的思想 D. 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1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
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
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 )
C
A. 大河文明曙光初现 B.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C.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D.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10分)
材料一:
时期 粮食 蔬菜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以粟为主 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白菜、芥菜等
长江流域:葫芦、菱角等
时期 粮食 蔬菜
商周时期 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 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 种杂粮 南方:有籼米、粳米、糯 米等多品种稻米和高产量 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卜、荠
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
芹等;仅《尔雅》记载的蔬
菜就有20多种
续表
时期 粮食 蔬菜
两汉时期 增加了荞麦、青稞、糜 子、高粱和多种豆类等 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
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
内地
——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食”所体现的特点。
(2分)
[答案] ①种类趋向丰富;②区域特征明显;③吸纳外来的食材。
(答出两点即可,2分)
续表
材料二: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
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的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由于经过
了早期的国力恢复,西汉中期社会整体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漆器饮
食器具逐渐走向贵族化的审美风格,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此时
器物开始承载了权力与礼制的变化。
——摘编自颜焕《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研究与创意设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漆质饮食器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答案] 变化:①实用为主转变为权力与礼制的象征;②从简单大气到
追求繁复。(每点1分,共2分)
原因:到了西汉中期,国力恢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2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
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记载,羌煮是中原人
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
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
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并再举两例体
现这一特征的事例。(4分)
[答案]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2分)
事例:①孝文帝改革;②少数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每点1分,共2分)
14.【雕塑艺术】(8分)
材料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朝前所未有的强权统治,使秦始皇能够调
动全国的百姓。只有在这种强权的统治之下,调
动了全国的雕塑工匠,才创造了秦陵兵马俑这震
惊后世的奇迹。
——摘编自崔炳利《秦俑雕塑的写实性风格及其
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的历史条
件。(2分)
[答案] ①战国与秦朝时期雕塑艺术的进步;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
秦始皇统一六国;④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⑤郡县制的推行,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踏匈奴”石雕 (霍去病) 它以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和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发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汉代人的自信和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意志。
——摘编自赵静、李海侠《汉代与古罗马帝国纪念性雕塑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踏匈奴”石雕创作的时代背
景。(3分)
[答案] ①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
定;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加强中央集权;③汉朝对匈奴的军事
行动取得胜利。(每点1分,共3分)
材料三:从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那些著名的雕塑……很难说清
它们是哪个民族的……和田地区的雕塑更像是“笈多式”和“秣菟罗式”
雕塑样式的混合体,它在手法上借鉴了印度的佛教造像风格,而在人
物造型方面则参照了古代于阗本地人的相貌特征……民族分布和迁移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别,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也促进了文化
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摘编自叶繁《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古代佛教雕塑》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雕塑特点,并分析
其原因。(3分)
[答案] 特点:是东西方雕刻艺术融合下的产物。(1分)
原因:①民族分布和迁移造成的审美差异;②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每点1分,共2分)
15.【民族交融】(8分)
材料一: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城
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
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
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
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
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1)材料一中秦始皇是如何巩固统一的?(2分)
[答案] ①北击匈奴;②修筑长城。(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
融现象的原因。(2分)
[答案] 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
族的战争推动了双方文化的交融;③政府政策的推动。(答出两点即
可,2分)
(3)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
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4分)
[答案]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
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4分)
1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0分)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简表。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汉 造纸术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促
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华佗 麻沸散 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
学史上的创举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以后 的第七位数字 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0分)
续表
[答案] (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东汉时
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
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
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南朝宋齐之间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
的发展。《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
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期末测试卷
【统编版2024七上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
范围:1-20课(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等人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一对原始 人类的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方法测定,该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170万年。以上发现可以证实( D )
A. 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 科学家全都具有执着探索的精神
C. 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
D. 中国是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2.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 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 这一发现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C )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 已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3.周武王克商以后,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在朝歌管理商族遗民, 同时又在朝歌的东面、西南面、北面分别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 蔡叔、霍叔为诸侯。周武王的这些措施旨在( D )
A. 直接管理商族领地 B. 酬谢灭商的功臣
C. 筹备对外开拓疆土 D. 维护周朝的稳定
4.公元前343年,秦国的一位商人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 为当时的秦国( B )
A. 度量衡不统一,交易困难 B.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C. 禁止经商,商人地位低下 D. 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5.孟子提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 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B )
A. 以德治国 B. 重用贤才
C. “兼爱”“非攻” D. 推行仁政
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②处对应的朝代是( C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 商朝 B. 东周 C. 秦朝 D. 东汉
7.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常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要求百官关心农 桑。汉文帝时,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 予他们赏赐。其意义主要在于( C )
A. 重农抑商,保障粮食自给自足
B. 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C. 鼓励农民耕作,恢复社会生产力
D. 慎狱轻刑,减轻人民负担
8.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其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 。与此相关联的措施是( C )
A. 建立郡县制 B. 修筑道路网
C. 实施“推恩令” D. 推崇儒家学说
9.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古墓中发现大量绢、绮、锦等丝织品,其 中一块绮的花纹图案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纹绮十分相似,此 外还出土了织有汉字铭文“萌”的丝锦。这说明( B )
A. 世界各地的丝织技术都源于中国
B. 汉代东西方之间存在密切交流
C. 丝绸之路推动了汉代纺织技术革新
D. 经济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进程
10.“具有典型游牧民族特色的胡服,被宽松典雅的汉族衣冠代替。胡 人的男子们也都身穿宽袖上衣、长长的裙裳,腰间束着宽带。”材料中 这一时期服饰出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北魏孝文帝( C )
A. 统一北方政权 B. 重视农业生产
C. 推行汉化政策 D. 重视吏治改革
11.“《齐民要术》重视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提出要利用 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实现 高度利用土地。”这体现了( C )
A. 生态农业的思想 B. 以农为本的思想
C. 精耕细作的思想 D. 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1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 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 改变的装饰图案。这反映了( C )
A. 大河文明曙光初现 B.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C. 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D.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 (10分) 材料一:
时期 粮食 蔬菜
新石器时代 黄河流域:以粟为主 长江流域:以稻为主 黄河流域: 白菜、芥菜等 长江流域:葫芦、菱角等
商周时期 北方:小米、小麦等都有 不同品种,并且出现了多 种杂粮 南方:有籼米、粳米、糯 米等多品种稻米和高产量 的芋艿等杂粮 陆生蔬菜有韭菜、萝 卜、荠 菜等;水生蔬菜有莲藕、水 芹等;仅《尔雅》记载的蔬 菜就有20多种
两汉时期 增加了荞麦、青稞、糜 子、高粱和多种豆类等 天山南北的蔬菜和葱岭以西 的紫葱(洋葱)等陆续传入 内地
——整理自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时期“食”所体现的特点。 (2分)
[答案] ①种类趋向丰富;②区域特征明显;③吸纳外来的食材。 (答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西汉前期的漆质饮食器具主要以实用为主,其装饰简单大气。 西汉中后期的漆质饮食器具的外形上开始追求繁复的装饰,由于经过 了早期的国力恢复,西汉中期社会整体安定,经济繁荣,所以漆器饮 食器具逐渐走向贵族化的审美风格,成为王公贵族的身份象征,此时 器物开始承载了权力与礼制的变化。
——摘编自颜焕《汉代漆质饮食器具研究与创意设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漆质饮食器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答案] 变化:①实用为主转变为权力与礼制的象征;②从简单大气到 追求繁复。(每点1分,共2分)
原因:到了西汉中期,国力恢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2分)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有一种叫“羌煮貊炙”的食物。羌 和貊都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齐民要术》记载,羌煮是中原人 仿照羌人将精选的鹿肉煮熟后切成块,蘸着各种调料制成的浓汁吃。 貊炙是貊人发明的一种烤乳猪,汉人仿其做法,用火慢烤乳猪,一边 烤,一边往上洒酒和抹油。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羌煮貊炙”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并再举两例体 现这一特征的事例。(4分)
[答案] 时代特征:民族交融。(2分)
事例:①孝文帝改革;②少数民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每点1分,共2分)
14.【雕塑艺术】(8分) 材料 一 :
秦朝前所未有的强权统治,使秦始皇能够调 动全国的百姓。只有在这种强权的统治之下,调 动了全国的雕塑工匠,才创造了秦陵兵马俑这震 惊后世的奇迹。
秦始皇陵兵马俑——摘编自崔炳利《秦俑雕塑的写实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的历史条 件。(2分)
[答案] ①战国与秦朝时期雕塑艺术的进步;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 秦始皇统一六国;④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⑤郡县制的推行,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二 :
“马踏匈奴” 石雕(霍去病) 它以凝重、庄严、蕴含着高昂饱满的刚毅气概和 卓然屹立的神情意态,散发出强劲的艺术感染力,体 现了汉代人的自信和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的意志。 ——摘编自赵静、李海侠《汉代与古罗马帝国纪念性 雕塑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踏匈奴”石雕创作的时代背 景。(3分)
[答案] ①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 定;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加强中央集权;③汉朝对匈奴的军事 行动取得胜利。(每点1分,共3分)
材料三:从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那些著名的雕塑……很难说清 它们是哪个民族的……和田地区的雕塑更像是“笈多式”和“秣菟罗式” 雕塑样式的混合体,它在手法上借鉴了印度的佛教造像风格,而在人 物造型方面则参照了古代于阗本地人的相貌特征……民族分布和迁移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别,东西方的商贸往来也促进了文化 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摘编自叶繁《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古代佛教雕塑》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上遗留下来的雕塑特点,并分析 其原因。(3分)
[答案] 特点:是东西方雕刻艺术融合下的产物。(1分)
原因:①民族分布和迁移造成的审美差异;②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每点1分,共2分)
15.【民族交融】 (8分)
材料一: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城 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 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 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 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 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1)材料一中秦始皇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2分)
[答案] ①北击匈奴;②修筑长城。(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交 融现象的原因。(2分)
[答案] ①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相处;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 族的战争推动了双方文化的交融;③政府政策的推动。(答出两点即 可,2分)
(3)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 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4分)
[答案]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 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4分)
1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0分)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科技成就简表。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西汉 造纸术 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促 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华佗 麻沸散 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是世界医 学史上的创举
朝代或发明者 成就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冲之 把圆周率精确 到小数点以后 的第七位数字 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述:西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东汉时 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成为普遍的书写 材料。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华民 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南朝宋齐之间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推动了数学领域 的发展。《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 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