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上历史第7-8单元测试03
范围: 7-8单元 时间: 60分钟 分值: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说:“蒋介石礼数到了,重庆就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了
哟! ……为了大局,必须忍辱负重,也许我们能找到一条和平建国的 道路。”材料表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D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C.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D. 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2.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 365
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 577处。 这表明( A )
A. 国民党肆意破坏“双十协定”
C. 国民党在内战中明显占据优势
B. 国民党已经发动全面内战
D.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毛泽东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 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战役是( A )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节选)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 要目标
A. 转战陕北 B. 平津战役 C. 北伐战争 D. 渡江战役
4.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 地,废除封建剥削。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 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两次土地政策 都( B )
A. 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 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5.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说道:“中国人民的革命 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 了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材料中的 “转折点”是指( B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6.“(1949年)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中路集团军首先在安徽段突 破国民党军队的江上防线……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过江后,直插京沪 线、京杭公路和浙赣线。”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成果是( D )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结束了三大战役 D.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7.(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 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 拿出来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A )
A. 人民战争的胜利 B. 先进武器的胜利
C. 经济实力的胜利 D. 国际声援的胜利
8.《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 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 ,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A )
A. 实业救国 B. 变法强国 C. 民主共和 D. 师夷长技
9.《张謇传》中写道:“到了欧战停息以后的四五年,世界的棉业界, 都感受到剧烈的恐慌,国内又屡遭时局的变乱,天灾的连接,纱价又 贱,棉价又贵,种种厄运,一齐到来……又连累大生(纱厂)也陷入 极其困难的地位。”据此可知,民族工业( D )
A. 技术差、资金少,难以抵御风险
B. 经营不善导致发展步履维艰 C. 需要不断调整经营谋求发展 D. 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双重影响
10.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等级,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
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 临时政府( C )
A. 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 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 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11.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 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有咖啡馆、 西餐厅;既有人称呼“先生”“女士” ,也有人称呼“老爷” 。这些现象表 明近代中国( D )
A.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 西方风俗已成主流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呈
12.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公学礼堂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B )
A. 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 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 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 延安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0分)
材料一:在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8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 敌军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 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 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 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三: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约430万人,装备精良,并 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而人民解放军只有约127万人,基 本上是“小米加步枪” ,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 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最终中国共产党代表的 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两个 解放区。(2分)
[答案] 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的历史影响。这次行动 一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举出两个在战略调 整后发生的重大战役。(4分)
[答案] 影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2分)
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任答两个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的主要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4分)
[答案] 主要原因:①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④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任答两点 即可,2分)
启示: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②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困境】 (8分)
材料一: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 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 紧迫性,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 侵略的双重 目的。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事工 业和民用企业。官办工业又进一步带动了民间商人投资设厂,从而使 中国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面粉大王”荣德生 “火柴大王”刘鸿生 “烟草大王”简玉阶
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 地址:无锡、上海等 大中华火柴公司地址:上海、苏 州、香港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地址:香港、上海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 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 衡,以致归于失败。 ……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 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 之无扶植诚意, 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 动对中国工业产生的影响。(2分)
[答案] 目的: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1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早期民族工业发展具有的特征。(4分)
[答案] ①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②行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每点2分,共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工业发 展艰难的原因。(2分)
[答案] ①日本加紧经济侵略;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 来;③政局不稳,政策环境不利。(任答两点即可,2分)
15.【近代教科书的发展】 (8分)
材料一:从1902年初重建到1905年1月底学部成立,这是京师大学堂引 进西方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03—1905年,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 科书总数为574部,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 类153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甲柜所藏书目共127部,除8部是中国书籍 外,其余119部全部是日本教科书。
——摘编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繁荣阶段引进的教科书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 引进教科书进入繁荣阶段的背景。(4分)
[答案] 特点:①以社科人文类教科书为主;②翻译书籍中日本教科书占 绝大多数。(每点1分,共2分)
背景:①中国民族危机深重;②中国人民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答出一点即可,2分)
材料二:晚清的官私书局中设立翻译馆、译书院等机构,翻译西方教科 书, 用于新式学堂教学,这对于中国教科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民 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激烈竞争,促生了民国建立以来中国教 科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教科书编纂发行制度 更加具体完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教科书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①由引进西方教科书到发展中国教科书;②教科书编纂发行制度 更加具体完善。(答出一点即可,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2分)
[答案] ①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②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③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的竞争。(任答两点即可,2分)
16.【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10分)
人物 青壮年时期部分事迹
孙中山 甲午中日战争之际,孙中山目睹中国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 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 ,进行“医国事业” ,他决心推翻清 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成立反清革 命团体,点燃民主革命火种
李大钊 少年立志, 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辗转 求学20年,始终把自己的求学和挽救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 一起。30岁的李大钊,积极领导五四运动,营救游行中的被 捕学生
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阅读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 书刊《明耻篇》时,在其封面上奋笔题道:“五月七日,民 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此时的毛泽东便把自己的 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彰显了崇高的 志向和博大的胸怀,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冼星海 1935年,30岁的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 作了《游击军歌》 《到敌人后方去》 《黄河大合唱》 《保卫 卢沟桥》等大量爱国歌曲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 自拟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青年的人生选择要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论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21年,他参加中 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后领导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30岁的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大量爱国歌曲,这些歌曲在军营和群众中广 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
综上所述,青年要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奋斗终身。(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上历史第7-8单元测试03
范围: 7-8单元 时间: 60分钟 分值: 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说:“蒋介石礼数到了,重庆就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了
哟! ……为了大局,必须忍辱负重,也许我们能找到一条和平建国的 道路。”材料表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D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C.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D. 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2.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 365
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 577处。 这表明( A )
A. 国民党肆意破坏“双十协定”
C. 国民党在内战中明显占据优势
B. 国民党已经发动全面内战
D.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毛泽东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 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战役是( A )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节选)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 要目标
A. 转战陕北 B. 平津战役 C. 北伐战争 D. 渡江战役
4.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 地,废除封建剥削。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 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两次土地政策 都( B )
A. 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 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5.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说道:“中国人民的革命 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 了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材料中的 “转折点”是指( B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6.“(1949年)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中路集团军首先在安徽段突 破国民党军队的江上防线……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过江后,直插京沪 线、京杭公路和浙赣线。”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成果是( D )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结束了三大战役 D.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7.(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 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 拿出来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A )
A. 人民战争的胜利 B. 先进武器的胜利
C. 经济实力的胜利 D. 国际声援的胜利
8.《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 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 ,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A )
A. 实业救国 B. 变法强国 C. 民主共和 D. 师夷长技
9.《张謇传》中写道:“到了欧战停息以后的四五年,世界的棉业界, 都感受到剧烈的恐慌,国内又屡遭时局的变乱,天灾的连接,纱价又 贱,棉价又贵,种种厄运,一齐到来……又连累大生(纱厂)也陷入 极其困难的地位。”据此可知,民族工业( D )
A. 技术差、资金少,难以抵御风险
B. 经营不善导致发展步履维艰 C. 需要不断调整经营谋求发展 D. 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双重影响
10.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等级,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
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 临时政府( C )
A. 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 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 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11.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 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有咖啡馆、 西餐厅;既有人称呼“先生”“女士” ,也有人称呼“老爷” 。这些现象表 明近代中国( D )
A.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 西方风俗已成主流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呈
12.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公学礼堂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B )
A. 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 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 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 延安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0分)
材料一:在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8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 敌军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 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 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 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三: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约430万人,装备精良,并 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而人民解放军只有约127万人,基 本上是“小米加步枪” ,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 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最终中国共产党代表的 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两个 解放区。(2分)
[答案] 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的历史影响。这次行动 一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举出两个在战略调 整后发生的重大战役。(4分)
[答案] 影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2分)
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任答两个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的主要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4分)
[答案] 主要原因:①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④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任答两点 即可,2分)
启示: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②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困境】 (8分)
材料一: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 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 紧迫性,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 侵略的双重 目的。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事工 业和民用企业。官办工业又进一步带动了民间商人投资设厂,从而使 中国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面粉大王”荣德生 “火柴大王”刘鸿生 “烟草大王”简玉阶
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 地址:无锡、上海等 大中华火柴公司地址:上海、苏 州、香港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地址:香港、上海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 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 衡,以致归于失败。 ……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 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 之无扶植诚意, 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 动对中国工业产生的影响。(2分)
[答案] 目的: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1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早期民族工业发展具有的特征。(4分)
[答案] ①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②行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每点2分,共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工业发 展艰难的原因。(2分)
[答案] ①日本加紧经济侵略;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 来;③政局不稳,政策环境不利。(任答两点即可,2分)
15.【近代教科书的发展】 (8分)
材料一:从1902年初重建到1905年1月底学部成立,这是京师大学堂引 进西方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03—1905年,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 科书总数为574部,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 类153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甲柜所藏书目共127部,除8部是中国书籍 外,其余119部全部是日本教科书。
——摘编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繁荣阶段引进的教科书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 引进教科书进入繁荣阶段的背景。(4分)
[答案] 特点:①以社科人文类教科书为主;②翻译书籍中日本教科书占 绝大多数。(每点1分,共2分)
背景:①中国民族危机深重;②中国人民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答出一点即可,2分)
材料二:晚清的官私书局中设立翻译馆、译书院等机构,翻译西方教科 书, 用于新式学堂教学,这对于中国教科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民 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激烈竞争,促生了民国建立以来中国教 科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教科书编纂发行制度 更加具体完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教科书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①由引进西方教科书到发展中国教科书;②教科书编纂发行制度 更加具体完善。(答出一点即可,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2分)
[答案] ①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②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③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的竞争。(任答两点即可,2分)
16.【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10分)
人物 青壮年时期部分事迹
孙中山 甲午中日战争之际,孙中山目睹中国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 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 ,进行“医国事业” ,他决心推翻清 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成立反清革 命团体,点燃民主革命火种
李大钊 少年立志, 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辗转 求学20年,始终把自己的求学和挽救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 一起。30岁的李大钊,积极领导五四运动,营救游行中的被 捕学生
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阅读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 书刊《明耻篇》时,在其封面上奋笔题道:“五月七日,民 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此时的毛泽东便把自己的 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彰显了崇高的 志向和博大的胸怀,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冼星海 1935年,30岁的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 作了《游击军歌》 《到敌人后方去》 《黄河大合唱》 《保卫 卢沟桥》等大量爱国歌曲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 自拟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青年的人生选择要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论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21年,他参加中 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后领导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30岁的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大量爱国歌曲,这些歌曲在军营和群众中广 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
综上所述,青年要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奋斗终身。(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人教八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八上历史精讲课堂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历史第7-8单元测试03
范围:7-8单元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说:“蒋介石礼数到了,重庆就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了
哟!……为了大局,必须忍辱负重,也许我们能找到一条和平建国的
道路。”材料表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D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C.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D. 争取和平,避免内战
2.从1946年1月到6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的大小进攻共计4 365
次,累计使用兵力达270万人次,侵占解放区城市40座、村镇2 577处。
这表明( )
A
A. 国民党肆意破坏“双十协定” B. 国民党已经发动全面内战
C. 国民党在内战中明显占据优势 D.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毛泽东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下面符
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战役是( )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节选)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
要目标
A
A. 转战陕北 B. 平津战役 C. 北伐战争 D. 渡江战役
4.土地革命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
地,废除封建剥削。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
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这两次土地政策
都( )
B
A. 为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 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5.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说道:“中国人民的革命
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
了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材料中的
“转折点”是指( )
B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 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6.“(1949年)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中路集团军首先在安徽段突
破国民党军队的江上防线……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过江后,直插京沪
线、京杭公路和浙赣线。”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要成果是( )
D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结束了三大战役 D.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7.(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
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
拿出来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
A. 人民战争的胜利 B. 先进武器的胜利
C. 经济实力的胜利 D. 国际声援的胜利
8.《东方杂志》第8期转载的文章《论实业所以救亡》指出,“实业之
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应发展民族经济以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这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是( )
A
A. 实业救国 B. 变法强国 C. 民主共和 D. 师夷长技
9.《张謇传》中写道:“到了欧战停息以后的四五年,世界的棉业界,
都感受到剧烈的恐慌,国内又屡遭时局的变乱,天灾的连接,纱价又
贱,棉价又贵,种种厄运,一齐到来……又连累大生(纱厂)也陷入
极其困难的地位。”据此可知,民族工业( )
D
A. 技术差、资金少,难以抵御风险
B. 经营不善导致发展步履维艰
C. 需要不断调整经营谋求发展
D. 深受国际国内形势双重影响
10.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等级,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
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
临时政府( )
C
A. 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 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 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11.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既有人身着长袍马褂,也有人西装革履,更
多的是旗袍和中山装;街道边既有传统中餐饭馆、酒楼,也有咖啡馆、
西餐厅;既有人称呼“先生”“女士”,也有人称呼“老爷”。这些现象表
明近代中国( )
D
A.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 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C. 西方风俗已成主流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呈
12.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公学礼堂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
那时几乎是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的歌声。这首歌在当时广泛传唱主要是因为( )
B
A. 学校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 B. 日本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C. 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D. 延安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0分)
材料一:在人民解放战争开始的8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
敌军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国
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人民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
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
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三: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约430万人,装备精良,并
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而人民解放军只有约127万人,基
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
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最终中国共产党代表的
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两个
解放区。(2分)
[答案] 山东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的历史影响。这次行动
一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举出两个在战略调
整后发生的重大战役。(4分)
[答案] 影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2分)
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任答两个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的主要原因。从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答案] 主要原因:①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④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得人心。(任答两点
即可,2分)
启示: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②得人心者得天下;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困境】(8分)
材料一:他们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
紧迫性,企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达到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
侵略的双重目的。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开办了一批军事工
业和民用企业。官办工业又进一步带动了民间商人投资设厂,从而使
中国开始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二:
“面粉大王”荣德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柴大王”刘鸿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烟草大王”简玉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新面粉厂、申新纺织厂 地址:无锡、上海等 大中华火柴公司 地址:上海、苏 州、香港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地址:香港、上海等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
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
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
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
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
动对中国工业产生的影响。(2分)
[答案] 目的: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应付外国侵略。(1分)
影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早期民族工业发展具有的特征。(4分)
[答案] ①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②行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每点2分,共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工业发
展艰难的原因。(2分)
[答案] ①日本加紧经济侵略;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
来;③政局不稳,政策环境不利。(任答两点即可,2分)
15.【近代教科书的发展】(8分)
材料一:从1902年初重建到1905年1月底学部成立,这是京师大学堂引
进西方教科书的繁荣阶段。1903—1905年,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
科书总数为574部,其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
类153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甲柜所藏书目共127部,除8部是中国书籍
外,其余119部全部是日本教科书。
——摘编自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
(1)根据材料一,归纳繁荣阶段引进的教科书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
引进教科书进入繁荣阶段的背景。(4分)
[答案] 特点:①以社科人文类教科书为主;②翻译书籍中日本教科书占
绝大多数。(每点1分,共2分)
背景:①中国民族危机深重;②中国人民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答出一点即可,2分)
材料二:晚清的官私书局中设立翻译馆、译书院等机构,翻译西方教科
书,用于新式学堂教学,这对于中国教科书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民
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激烈竞争,促生了民国建立以来中国教
科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教科书编纂发行制度
更加具体完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教科书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①由引进西方教科书到发展中国教科书;②教科书编纂发行制度
更加具体完善。(答出一点即可,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教科书发展的因素。
(2分)
[答案] ①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②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③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的竞争。(任答两点即可,2分)
16.【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10分)
人物 青壮年时期部分事迹
孙中山 甲午中日战争之际,孙中山目睹中国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
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他决心推翻清
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成立反清革
命团体,点燃民主革命火种
李大钊 少年立志,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事业,辗转
求学20年,始终把自己的求学和挽救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
一起。30岁的李大钊,积极领导五四运动,营救游行中的被
捕学生
人物 青壮年时期部分事迹
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阅读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
书刊《明耻篇》时,在其封面上奋笔题道:“五月七日,民
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此时的毛泽东便把自己的
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彰显了崇高的
志向和博大的胸怀,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冼星海 1935年,30岁的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
作了《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保卫
卢沟桥》等大量爱国歌曲
续表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青年的人生选择要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
相连。
论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立志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21年,他参加中
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后领导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30岁的冼星海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大量爱国歌曲,这些歌曲在军营和群众中广
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也促进了军民团结。
综上所述,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而奋斗终身。(1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