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兴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第三单元之《雨霖铃》课件(10张ppt)+教学设计(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博兴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第三单元之《雨霖铃》课件(10张ppt)+教学设计(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0 19:44:19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反复吟咏,感受作者笔下的离别之情。
2.品味鉴赏,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背诵全词。学习目标预 习 情 况 反 馈诵读感知自由诵读,注意把握好字音、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词,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送别的什么内容?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品味鉴赏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有人评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寥寥十一字,却力敌千钧? 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们的笑容摇晃摇晃,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你们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我愿送你们长风破浪。总会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的心头。当我思念你们的时候,总是用它的这端来系你们,用它的那端来系我。我会珍惜生命中的这次相识。即便是分别时,我们也要双手紧握,让感觉在手中轻轻撩过,共享一份难忘的温馨。在那一刻,要说珍重,不要说再见,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作 业1.默写全词
2.完成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注:下午放学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雨霖铃》学案
命制人:翟灵花 校对人: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吟咏诵读,感受作者笔下的离别之情。
2.品味鉴赏,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背诵全词。
课前预习,厚积而薄发
一、知作者,晓背景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市山)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识读音,懂词义
1.注音
骤( )雨 初歇( ) 都( )门 凝噎( ) 暮霭( ) 更那( )堪
2.解释词语
都门帐饮: 无绪:
凝噎: 暮霭:
风情:
三、温故知新
结合所学知识和积累,搜集描写离别的诗句。每人至少收集三句。
课堂研习,审问而深思
一、熟读深思
1.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词,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送别的什么内容?
2.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一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从那些词语可以体会到?(结合文中词句具体分析)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两句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合作探究
有人评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寥寥十一字,却力敌千钧。请同学们赏析这句话好在何处?
(明)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改写这句话。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勤学以致远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1.全诗描写了几种景物, 它们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二、推荐阅读
有一种情感叫离别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徐志摩也说,人生恰如天际的一片云,纵使相会,却各有各的方向。我们的一生,在不断地相聚,不断分别。
王维的名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至今日,仍为离别中之精品。离别,是与悲秋与苦涩掺杂的。
一个人的一生,所要经历的离别不在少数,尤其是如今的信息社会,离别也比以往更为频繁,然而,已没有了那么多的愁绪,也就渐渐淡出了文人的视野。尽管频繁的离别,其意境已不复从前,但终究仍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一种不舍。
我很少能体会离别的滋味,仅有的两次挥别也没有太多的悲伤,虽略有不舍,终不至落泪,因为才觉难过,转而一想,过不久又会重逢,对重逢喜悦的期待远大于离别的忧伤。
离别,也是一种很值得回味的感觉。
尽管依依不舍,可是,总要有下决心断然抽出的那一刻。
离别,对我们是那么的痛苦,已经走到天尽头了,那个送别的人仍痴痴地在看。
但是,如果在离别之后,一切的记忆反而更加清晰,相聚时被忽略了的细节也都一一想起,并且在心里反复地回响。你所说的每一个字在回溯后都有了一层更深的温柔。那么,离别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从此,你的笑容在每一个月色清朗的夜里都会重新出现,你的悲哀也会随着逐渐加深的暮色侵蚀进我的心里。所有过去的岁月,像一串美丽的珍珠悬挂在心头,那么离别又有什么呢?
苏东坡先生还在一首诗里写道:“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如果真的能不计东西,那该有多好?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常常回顾,每当我们回顾我们留下岁月痕迹,又常常充满了眷恋。这种眷恋就是“人生是别离”的开始。人生是别离,离别也是人生。我们在送别的渡口,长亭,黯然挥手告别于夕阳下、彩云间的时候,耳畔弹奏的总会是最触动心弦的那首歌。我们也就在这样的挥手之间,告别了一切值得回味的记忆。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江城,寒雨在满满的跑着,注定是一个伤感的时候,曾记得是火热夏天踏上征途,一晃眼已是半年,曾记得当初是多么的热情、是那么的幻想,幻想骑着战马笑傲战场、幻想着与你如影随形,人生风景在游走,不肯回头,所有的注定会错过,就这样挥挥手,告别所有的爱恋!!
人是不是很容易老?心是不是很容易累?终于,我还是会离开。是的,我走的那样平静,让你猜疑我是否真的喜欢过你、依恋你?我知道,那时的我好象是木头人,是吧!可是,我要告诉你。你是我这个游戏中唯一的选择。也曾经,我是那随波逐流的船。尽管,海浪翻涌,却没有行驶的方向。直到看见你,发现了你……
是那样的美丽的、清新的、纯洁的。才深深的感动了我,也轻轻的拂去了我眼中的灰尘,让我清醒,让我平静。
就算终有一散,也别辜负相遇,好好相遇,好好离别。

《雨霖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文本选自《唐诗宋词选读》(鲁人版)第三单元第8课。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鉴赏的结合,以读促赏,以赏促写,以写带读。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吟诵涵咏感知理解诗词所表现的内容,即让学生充分诵读,获得初步感受,并能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味;然后通过深入赏析、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是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心灵共鸣和情感熏陶,完成创造性阅读。
此设计内容包括三部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品读鉴赏,领会诗情,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当堂变式,完成创造性阅读;
(4)回味总结,再读体味;
(5)课堂升华,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6)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flash李叔同的《送别》
2.课前预习案中,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与离别有关的诗句,我挑选了几句,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
(ppt展示)(学生齐读)
离别,历来都是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黯然销魂”的是离愁,“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断人肠”的是离愁,“催人老”的还是离愁。在众多作品中,将离愁写得最缠绵的当属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柳永笔下的离愁别绪。
(板书 题目 作者)
3、这首离别词是描绘的作者与谁的离别?
4、先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展示、学生齐读):
5大家在课前都做了预习,我把大家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反馈一下(ppt展示)
6学案错误教师集中讲评。
诵读感知
自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注意把握好字音、节奏、感情基调。(一分钟)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展示,另一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字音、节奏、情感角度分析)
这是一首离别词,很多词语都体现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都有哪些呢?(凄切,伤,离别等)
诵读指导(读出这样的感情基调应该语速放慢,声音低沉)配乐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这首描写离别的词,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送别的什么内容?
别时之景,别后之情(板书)
这份别后之情是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吗?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读出来?
“酒醒何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等
这些想象之景,还有未来之景、梦中之景,在诗词中被称为“虚”(板书)景,而与之相对应的上阕中的景象则为“实”(板书)景,这种艺术手法就叫做“虚实相生”。
品读鉴赏
看上阕第一句,齐读,思考,第一句都分别出现了哪些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
这些意象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分析意象。
学生分析
教学参考:
寒蝉:秋后的蝉,活不了多久,叫声凄凉、急促,一番秋雨过后,便只剩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寒蝉也成了悲凉的代名词。
长亭:送别的地方,“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晚:时间是在傍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傍晚同样给人一种悲凉的感受。
骤雨:雨,“一场秋雨一场凉”,此刻深秋时节的雨透露出悲凉之意。“骤雨”,突然而来的雨,有“天留客”之意,而却“初歇”,离别要走,非走不可。
教师评价学生分析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这样的一组意象构成的场景,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用词中的一个词回答。
凄切
出一个题目:赏析上阕第一句(提示,结合最近小测试时的题目分析)
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传达了离别之情。
5、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句看似简单的写景,实则匠心独运,所见所闻无不饱含作者的深情,可以说字字悲切。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ppt,这也是本词的艺术手法之一——寓情于景。(板书)
学生齐读这一句。教师指导诵读,齐读,背诵
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用词中的词语回答)
帐饮无绪
词人为何“帐饮无绪”?请结合文中的词句具体分析一下。
“留恋处兰舟催发”
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正在留恋之时,开船的号子穿透层层雾霭急促的响起,惊起作者满腔的惆怅。举杯欲与心爱的人道别,可哪有心情饮下这满满一杯的离愁别绪。
9、此情此景之下,词人与心爱之人是怎么做的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ppt
有人评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字寥寥十一字,却力敌千钧?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赏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教师评价。
教学参考:《诗经》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pt的名句,象征着至死不渝爱情;此处“执手”却为离别,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苏轼也曾写道“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ppt。执手两句可以看出词人与心爱之人欲诉无语,泣而无声,千般柔情蜜意都在泪花间闪烁,分别之际的那几多不舍,几多无奈,几多留恋,几多悲伤都化作滴滴泪水无声地流淌,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更为悲切。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ppt。
学生齐读这一句,教师指导诵读,齐读,背诵。
10、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很是真挚动人,在此情此景下,作者想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1、“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因此诗人禁不住吟叹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秋”本身就是悲凉的象征,“离人心上秋”结合“愁”字,此刻愁离别(板书)
12、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ppt两句是紧接上文的“都门帐饮”写的,这两句也历来被人称道:(明)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ppt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赏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教学参考:
“柳”与“留”谐音,杨柳岸象征送别之地。《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也说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隋代无名氏也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诗句。
此时正值深秋,秋风瑟瑟,“晓风”则指清晨之风,读来更觉悲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缺暗寓人的离合,月前加一个“残”字,借悲凉之景抒写离别之情,境界全出。
齐读,教师指导诵读,学生个别展示,齐读,背诵。
14、此句没有一字写情却处处有情,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选取最佳作品,小组内共同修改,当堂展示。(五分钟)
学生展示三到四组,教师根据具体学生、具体作品予以点评。
离情悲愁到了这般,所以后面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齐读。
为何“虚设”?无人共赏。更因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齐读全词,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离情别绪。齐读
五、课堂小结(ppt)
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同学们学完本词后,可否给他起一个题目呢?
教学参考:思别、叹别吟
背诵全词,学生在诵读基础上背诵。
七、课堂升华,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离别的苦痛,总有一天,我们也要离别。
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们的笑容摇晃摇晃,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你们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我愿送你们长风破浪。总会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的心头。当我思念你们的时候,总是用它的这端来系你们,用它的那端来系我。我会珍惜生命中的这次相识。即便是分别时,我们也要双手紧握,让感觉在手中轻轻撩过,共享一份难忘的温馨。在那一刻,要说珍重,不要说再见,就这样,默默地离开……
布置作业
1.默写全词
2.完成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注:下午放学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
附学生作业
王潇:似有什么在空气浮动,带着几丝秋月特有的凄凉。远处巷子里浓郁的酒香随着夜色中的云烟飘散开来,在天空中蓬勃绽放,云蒸霞蔚。半弯月儿斜斜地倚在枝头,藏在云间,偶有几屡清凉的余晖透过云层,稀稀疏疏地打在我身上。月光凉如水,人心愁似酒,“明月不谙离别苦”,便该是这样了吧。风吹树梢微动,江面浮起涟漪。没有你,酒醒后的夜晚,往何处安身?
张倩茹:萧瑟冷落的秋夜,酒醒之后,却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内心顿时涌出一股孤独、悲寂的寒流,借着微弱的烛光,望向窗外,看见杨柳正被晓风微微吹起,不禁又让人想到离别时的情境,弯弯的月亮,月光黯淡,在这孤独凄清的夜晚,更添一层愁绪,又是诗人想到了逝去的知己,泪流满面。
张强:这一首词看似平常,却蕴藏了诗人内心浓郁的悲伤之情,就如诗中所言,原本就是指望借酒消愁,消去分别之痛,可谁知,醒来后看到的仍是那冷凝的残月,不觉悲上加悲,痛上加痛。
多情却殇于无情的冷秋
萧萧瑟瑟,凄凄戚戚
执一壶浊酒
却是与喜相逢的背道而驰
酒不醉人人自醉
那万般离愁却又让酒醉添了七分
想来酒醒后孤身独处的地方
寒风中,岸边浮动摇曳的柳杨
和着依旧冷凝的残月
韩文嫱:杨柳依依
微风吹拂
残月当头
怎敌他 晓来风急
又何知,酒消愁
你我宿在哪里?
殷佳伟:痛饮离别酒,昏昏沉沉睡去。只当凛冽的寒风刺痛我的皮肤,我才骤然惊醒。不知身处何方,却悲红颜已去。举头仰望残月照人,眼中强忍悲别泪。纵然寒风刺骨,我依旧不想离去,久久伫立,望远去飘荡的柳枝,思绪万千,多想柳送故人。奈何,故人已去,唯有酒相伴。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刘克亮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博兴县第三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鲁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柳永的《雨霖铃》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感悟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学生分析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可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吟咏诵读,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感受作者笔下的离别之情。
2.品味鉴赏,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设计使用word、ppt、多媒体、实物投影等信息技术手段。
导入: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ppt展示有关送别的诗句,齐读,加强积累,直观感受诗词中的离愁别绪。
明确目标、反馈:运用ppt课件,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反馈预习情况,使学生明确问题所在并及时巩固改正。
诵读诗文、整体感知、品味鉴赏:用多媒体、ppt、音频,播放朗读视频,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诗词,领会诗词。
情景再现、合作交流: 用ppt、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全词。
课堂升华:用ppt展示短文,齐读,培养学生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评价反思:用word进行量化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flash《送别》
引导学生回顾送别的诗词
欣赏视频
齐读诗词
多媒体播放视频
ppt课件
明确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
ppt课件
反馈
反馈导学案完成情况
修改、识记
ppt课件
诵读诗文
播放诵读视频,提出听读要求
指导诵读
根据要求听读、诵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视频、ppt、音频
整体感知
提出思考问题: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ppt课件
品味鉴赏
提出问题:意象分析
朗读、思考、回答
ppt课件
情景再现
借助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想象出来
朗读、思考、写作
ppt、实物投影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有人评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寥寥十一字,却力敌千钧。请同学们赏析这句话好在何处?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ppt课件
课堂升华,教师寄语
展示寄语文字
齐读短文
ppt课件
评价反思
根据表现制定评价表,进行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Word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鉴赏的结合,以读促赏,以赏促写,以写带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主要途径。通过吟诵涵咏感知理解诗词所表现的内容,即让学生充分诵读,获得初步感受,并能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味;然后通过深入赏析、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作品是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心灵共鸣和情感熏陶,完成创造性阅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ppt等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积极创设互动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