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7 16: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及重难点
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运用考古发现研究良渚、陶寺都城等遗址,掌握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提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历史解释:通过图片,阅读材料,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了解神话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明晰远古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3.家国情怀: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知道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一:重点:
二、难点:
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华夏族的形成,禅让制
远古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何说起?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李叔同《祖国歌》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约5000年前农业、畜牧业较大发展
人口增长向中心区集中)
早期城市
(生活安全便利)
社会分化加剧
对内进行统治
对外发动战争
早期国家
专门从事管理的王
(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相关史事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及出土物品可以反映的信息是?
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和祭祀礼仪
陶寺遗址
距今约4300-4000年
黄河流域
良渚遗址
距今约5300-4300年
长江流域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良渚古城遗址
概 况
地点:
距今:
组成:
水利工程:
历史价值:
浙江余杭
约5300年~4300年
宫殿区、内城和外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世界上规模最大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大型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图
整个古城基本都以泥土堆筑而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城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工程,整个古城系统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
反映了良渚社会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良渚遗址不同墓地的随葬品不同说明什么?
高等级
较高等级
中等级
低等级
随葬大量玉礼器
随葬少量玉礼器和部分陶器为代表
随葬少量
陶器和石器
无随葬品
瑶山M7
反山M12
姜家山M1
文家山M1
卞家山M20
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
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相关史事
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组成。考古发现表明,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徽”。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
反映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2、陶寺古城遗址
概 况
地点:
距今:
组成:
历史价值:
山西襄汾
约4300年~4000年
宫城、高等级建筑、观象台
陶寺都城模拟复原图
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分布集中,墓中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陶寺都城平面布局简图
墓葬类型的差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 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从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结合材料,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从南到北,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自成一系(本土性);
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多元
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一体
黄 帝
炎 帝
炎帝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
三、远古传说
①阪泉之战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黄河流域形成了炎帝、皇帝、蚩尤几大部落。
1、华夏族的形成
㈠黄河流域的传说
黄 帝
炎 帝
蚩 尤
炎黄联盟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首领。
②涿鹿之战
(1)炎黄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2)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
以“炎黄子孙”自称。
“人文初祖”
炎帝部落
黄帝部落
炎黄联盟
蚩尤部落
华夏族
汉族
阪泉之战
其他部落
涿鹿之战
观察华夏族形成示意图,归纳华夏族形成特点。
①在战争中逐渐融合;
②以华夏族为主体;
③多民族融合而成。
依据:贤德
民主推举
民主推举
㈡远古的传说——禅让制
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
实质:早期文明社会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通过民主推举,将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天下为公)
禅让制: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
尧舜禹是怎样的一个部落首领?
2、大禹治水
那么你打算怎么治理水患呢?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采用疏导的方法
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蕴含比较可靠的历史史实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大禹治水究竟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历史?
DA YU ZHI SHUI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西周燹公盨(xiǎn gōng xǔ)及其铭文。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关于大禹治水的记录。
传说
历史事实

需要更多史料证实
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遗址
黄河流域——陶寺都城遗址
城市,大型高等级建筑,阶级分化明显。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尧舜禹
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大禹治水。
炎黄
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
起源
早期国家
出现
远古的
传说
课堂小结
1.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出土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多组高等级建筑,良渚古城遗址墓葬群出土随葬品的差异也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表明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 (  )
A.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文明史获得认可
C.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D.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高
课堂练习
C
2.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  )
A.姜寨聚落遗址中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
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C
3.(史料实证)距今约4300—4000年的山 西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和两处墓地,大 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陶盘等表明墓 主人尊贵身份的器物,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 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
B
4.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牧野 B.长平 C.涿鹿 D.阪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