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公开课教案
?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被很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
板书:
??????????????? 登高
?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 长江?????????? 悲凉
?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所抒之情: 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 人生潦倒? 销愁无依
课件16张PPT。古今七言律第一登 高优秀:
窦岩、刘金凤、刘晓宇、王丝雨、范丽娜、
高佩栋、李梦雪、贾钊锡、李孟卓、焦雅琪、
李洋、任雪莹、刘钊清、李萌萌、傅智、范振
学案反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品读与思考 在首联中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孤独 凄冷 痛苦风 天 猿 渚 沙 鸟急 高 哀 清 白 飞回风 急 凄寒天 高 辽远 清渚白沙 空旷猿啸哀 欲哭的调子——悲鸟飞回 孤独漂泊空旷、孤独此处的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鹰击长空时鸣春涧中 ——孤独痛苦的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讨论首联中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指明了季节与环境,写出了秋天的肃杀凄厉,创造出一种深沉阔大的意境,写出作者孤凄的心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木有时 人生短暂不尽长江 历史无限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颈联:后世评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 的触景生情一悲:万里,地之远也二悲:秋,时之惨也三悲:作客,羁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暮齿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台,高迥处也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也语言精炼高度浓缩
前六句“飞扬震动”,尾联竟以一小小“酒杯”作结,是否有前后文气不贯通之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为何停下了酒杯?体现何种情感?因为贫困,因为疾病,因为愁苦。无可奈何 郁结于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喜也酒 忧也酒前六句“飞扬震动”,结尾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一个忧国忧民却终生壮志难酬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诉不尽的悲愤。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思考:题目是《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小组合作探究,3分钟后,发表高见!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之诗歌,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个不论穷达都心忧天下的人,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仰视、去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