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考点基础练探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2025年中考地理湘教版考点基础练探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07 19:55:00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课程特性 人地协调观具体体现
实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在实践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生活性 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开展。气候、地形、河流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思想性 人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确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做出正确的评价。
一、气候与人类活动
【归纳整合】
1.气候影响生活方式:
举例 与气候的关系
衣 阿拉伯人喜穿白色宽大长袍 适应终年炎热的气候
因纽特人穿厚厚的皮袄 适应终年寒冷的气候
藏族人民穿藏袍 适应低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俄罗斯人穿厚重的毛皮服装 适应冬季寒冷而漫长的气候
食 中国北方主食为面食,南方主食为大米 北方适合种小麦,南方适合种水稻
四川、湖南、贵州的居民喜食辣椒 气候潮湿
欧洲西部居民喜吃牛羊肉和乳产品 气候冷湿,适合发展畜牧业
住 因纽特人住冰屋 适应终年严寒的气候
中国陕北居民住窑洞 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
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 适应当地高温潮湿的环境
西亚、北非的厚墙、小窗建筑 适应当地高温、多风沙的环境
我国北方墙体厚、窗户小,南方墙体薄、窗户大 北方冬季气温低,能起到防寒保温的作用;南方气温高,能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 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行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 南方多雨,河湖众多
沙漠地区的骆驼 适应炎热、干旱、多风沙的气候
“高原之舟”牦牛 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
2.气候影响生产活动:
(1)气候与农业。
温度带与 作物熟制 热带 东南亚(代表地区) 一年三熟
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代表地区) 一年两熟
暖温带 华北平原(代表地区) 两年三熟
中温带 东北平原(代表地区) 一年一熟
降水量与 种植业 ≥800毫米 我国南方地区(代表地区) 水田农业
400~800毫米 我国北方地区(代表地区) 旱作农业
≤400毫米 我国西北地区(代表地区) 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
气候类型 与 农业类型 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季风区(代表地区) 雨热同期:种植业、林业、渔业发达
温带大陆性气候 欧亚大陆中部(代表地区) 降水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灌溉农业
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代表地区) 常年湿润,光照不足:畜牧业发达
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代表地区) 气温低: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河谷农业
(2)气候与农作物。
地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东南亚 水稻 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
南亚 水稻和小麦 黄麻、棉花
东北平原 春小麦、水稻 大豆、甜菜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甘蔗
西北地区 冬小麦 棉花、瓜果
华北平原 冬小麦 花生、棉花
3.气候与人口分布:
(1)一般而言,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4.气候与交通:
(1)雨雪、大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产生严重影响。
(2)气候不同,传统的交通工具不同。如东西伯利亚气候寒冷,狗拉雪橇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交通工具;沙漠地区以骆驼为主要工具;我国南方水运发达,而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等。
【中考猜押】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结合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形、气候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交通工具:甲地是骆驼,乙地是船舶。(在图2四种传统交通工具中选择)
(2)图1中三种水果和主要产地的连线,错误的是柑橘(填写水果名)。
(3)比较丙、丁两省地理差异,填写下表。
项目 丙省 丁省
耕地类型 旱地 ①水田
主食 ②面食 米饭
(4)说出图1中两种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或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
答:蒙古包:西北地区草场广布,当地居民多为游牧民族,蒙古包便于拆装和迁移。
窑洞:黄土不易崩塌,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
【归纳整合】
1.地形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发展,如欧洲西部平原地区。
(2)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分布较稀疏,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如青藏高原地区。
2.地形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1)对农业规划的影响。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平原地区宜农则农,山地宜林则林,高原宜牧则牧,河湖宜渔则渔。如青藏高原的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对交通的影响。
地势低平的地区,交通线密集;崎岖的山区,交通线稀疏,有的呈环状分布,如台湾岛。另外山区修建成本高,易被自然灾害破坏。
(3)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水库宜选择在“口袋形”地形,大坝宜建在“口袋”出口处;引水渠道宜大致沿着等高线延伸,尽量由高处向低处引水。
【中考猜押】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读景迈山位置图,据此完成1、2题。
1.景迈山适宜种植普洱茶叶的有利条件是(D)
A.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
B.地势低平,黑土肥沃
C.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D.热量充足,排水条件好
2.景迈山先民将散装茶叶做成茶饼后由马帮经“茶马古道”带入西藏,主要考虑沿途(A)
A.地形崎岖,山高路险,便于茶叶储运 B.暴雨倾盆,滑坡挡路,提高茶叶品质
C.高寒缺氧,呼吸困难,减轻茶叶重量 D.沿海多狂风暴雨,避免茶叶受潮
  湘西十八洞村得名于十八个喀斯特溶洞。右图为十八洞村及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3~5题。
3.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我国(A)
A.湖南省 B.四川省 C.贵州省 D.云南省
4.十八洞村坐落区域地形特征为(B)
A.开阔平坦 B.地表崎岖 C.地势低平 D.冰川广布
5.十八洞村乡村振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A)
①完善进村道路,便利交通 ②种植山茶树,增加收入
③开发溶洞景区,吸引游客 ④兴木材加工,创建品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河流与人类活动
【归纳整合】
1.河流对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河流是农业重要的水源,所以农业多沿河分布,或分布在便于灌溉的地区。
(2)对工业:河流为工业提供水源和航运等,所以工业区、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
2.河流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人口、城市多沿河、沿江分布。
【中考猜押】
 【“白鹤”舞金沙】2023年12月20日,由我国工程院院刊《工程》评选的“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发布,白鹤滩水电站入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位置与环境
  白鹤滩水电站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1 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工程,位居世界第二,工程规模巨大。地质条件复杂,生物资源丰富,古树众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综合技术难度位居世界第一。
(1)说出白鹤滩水电站所属的流域名称,并概括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征。
答:长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上(中)游;西南地区等。
(2)分析白鹤滩水电站所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答:白鹤滩水电站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推测白鹤滩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答:水电站位于横断山区,地势高耸,地质灾害多,地质条件复杂;位于长江上游,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周边多峡谷,施工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探究二 发展与意义
  2023年10月,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 000亿千瓦时,显著改善了下游的供电质量。电站建设和运行期间还给当地带来了稳定税收,改善了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条件,创造了近十万个工作岗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白鹤滩水电站也是构筑长江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白鹤滩水电站选用清洁能源水力发电,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可减少标准煤燃烧约1 968万吨,显著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4)简述白鹤滩水电站投产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答:经济效益:提供大量电力,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给当地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态效益: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可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专题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课程特性 人地协调观具体体现
实践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在实践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生活性 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开展。气候、地形、河流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思想性 人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确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做出正确的评价。
一、气候与人类活动
【归纳整合】
1.气候影响生活方式:
举例 与气候的关系
衣 阿拉伯人喜穿白色宽大长袍 适应终年炎热的气候
因纽特人穿厚厚的皮袄 适应终年寒冷的气候
藏族人民穿藏袍 适应低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俄罗斯人穿厚重的毛皮服装 适应冬季寒冷而漫长的气候
食 中国北方主食为面食,南方主食为大米 北方适合种小麦,南方适合种水稻
四川、湖南、贵州的居民喜食辣椒 气候潮湿
欧洲西部居民喜吃牛羊肉和乳产品 气候冷湿,适合发展畜牧业
住 因纽特人住冰屋 适应终年严寒的气候
中国陕北居民住窑洞 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
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 适应当地高温潮湿的环境
西亚、北非的厚墙、小窗建筑 适应当地高温、多风沙的环境
我国北方墙体厚、窗户小,南方墙体薄、窗户大 北方冬季气温低,能起到防寒保温的作用;南方气温高,能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 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行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 南方多雨,河湖众多
沙漠地区的骆驼 适应炎热、干旱、多风沙的气候
“高原之舟”牦牛 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
2.气候影响生产活动:
(1)气候与农业。
温度带与 作物熟制 热带 东南亚(代表地区) 一年三熟
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代表地区) 一年两熟
暖温带 华北平原(代表地区) 两年三熟
中温带 东北平原(代表地区) 一年一熟
降水量与 种植业 ≥800毫米 我国南方地区(代表地区) 水田农业
400~800毫米 我国北方地区(代表地区) 旱作农业
≤400毫米 我国西北地区(代表地区) 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
气候类型 与 农业类型 季风气候 我国东部季风区(代表地区) 雨热同期:种植业、林业、渔业发达
温带大陆性气候 欧亚大陆中部(代表地区) 降水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灌溉农业
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代表地区) 常年湿润,光照不足:畜牧业发达
高山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代表地区) 气温低: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河谷农业
(2)气候与农作物。
地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东南亚 水稻 天然橡胶、棕油、椰子、蕉麻
南亚 水稻和小麦 黄麻、棉花
东北平原 春小麦、水稻 大豆、甜菜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甘蔗
西北地区 冬小麦 棉花、瓜果
华北平原 冬小麦 花生、棉花
3.气候与人口分布:
(1)一般而言,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4.气候与交通:
(1)雨雪、大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产生严重影响。
(2)气候不同,传统的交通工具不同。如东西伯利亚气候寒冷,狗拉雪橇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交通工具;沙漠地区以骆驼为主要工具;我国南方水运发达,而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等。
【中考猜押】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各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结合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形、气候的影响下,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交通工具:甲地是 ,乙地是 。(在图2四种传统交通工具中选择)
(2)图1中三种水果和主要产地的连线,错误的是 (填写水果名)。
(3)比较丙、丁两省地理差异,填写下表。
项目 丙省 丁省
耕地类型 旱地 ①
主食 ② 米饭
(4)说出图1中两种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或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
【归纳整合】
1.地形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密集,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发展,如欧洲西部平原地区。
(2)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分布较稀疏,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如青藏高原地区。
2.地形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1)对农业规划的影响。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平原地区宜农则农,山地宜林则林,高原宜牧则牧,河湖宜渔则渔。如青藏高原的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2)对交通的影响。
地势低平的地区,交通线密集;崎岖的山区,交通线稀疏,有的呈环状分布,如台湾岛。另外山区修建成本高,易被自然灾害破坏。
(3)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水库宜选择在“口袋形”地形,大坝宜建在“口袋”出口处;引水渠道宜大致沿着等高线延伸,尽量由高处向低处引水。
【中考猜押】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读景迈山位置图,据此完成1、2题。
1.景迈山适宜种植普洱茶叶的有利条件是( )
A.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
B.地势低平,黑土肥沃
C.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D.热量充足,排水条件好
2.景迈山先民将散装茶叶做成茶饼后由马帮经“茶马古道”带入西藏,主要考虑沿途( )
A.地形崎岖,山高路险,便于茶叶储运 B.暴雨倾盆,滑坡挡路,提高茶叶品质
C.高寒缺氧,呼吸困难,减轻茶叶重量 D.沿海多狂风暴雨,避免茶叶受潮
  湘西十八洞村得名于十八个喀斯特溶洞。右图为十八洞村及附近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3~5题。
3.湘西十八洞村位于我国( )
A.湖南省 B.四川省 C.贵州省 D.云南省
4.十八洞村坐落区域地形特征为( )
A.开阔平坦 B.地表崎岖 C.地势低平 D.冰川广布
5.十八洞村乡村振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完善进村道路,便利交通 ②种植山茶树,增加收入
③开发溶洞景区,吸引游客 ④兴木材加工,创建品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三、河流与人类活动
【归纳整合】
1.河流对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河流是农业重要的水源,所以农业多沿河分布,或分布在便于灌溉的地区。
(2)对工业:河流为工业提供水源和航运等,所以工业区、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
2.河流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人口、城市多沿河、沿江分布。
【中考猜押】
 【“白鹤”舞金沙】2023年12月20日,由我国工程院院刊《工程》评选的“2023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发布,白鹤滩水电站入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位置与环境
  白鹤滩水电站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电站总装机容量1 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工程,位居世界第二,工程规模巨大。地质条件复杂,生物资源丰富,古树众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综合技术难度位居世界第一。
(1)说出白鹤滩水电站所属的流域名称,并概括我国主要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征。
(2)分析白鹤滩水电站所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3)推测白鹤滩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探究二 发展与意义
  2023年10月,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 000亿千瓦时,显著改善了下游的供电质量。电站建设和运行期间还给当地带来了稳定税收,改善了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条件,创造了近十万个工作岗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白鹤滩水电站也是构筑长江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白鹤滩水电站选用清洁能源水力发电,发电量相当于每年可减少标准煤燃烧约1 968万吨,显著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4)简述白鹤滩水电站投产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