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
专题十六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15·福州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答案:(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或王命急宣 ( )
(2)虽乘奔御风 ( )
(3)既而渐近 ( )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答案:(1)有时 (2)飞奔的马 (3)不久 (4)城墙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解析】选A。A项均为“断”的意思;B项分别为:距离/参与;C项分别为:当……时/方圆;D项分别为:白色/一向,一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2)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________的特点,以“素湍”“回清”“________”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________、色、____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答案:水势大 水流急 清澈 悬泉 形 声
二、(2015·德州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①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②。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③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注】①曩(nǎnɡ):从前。②(ɡòu):雉鸡叫。③天机:天性。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冈”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解析】选C。该项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其余属于名词作状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矣。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解析】选D。D项均为“跟随、跟从”的意思。A项分别为:判断动词,是/这;B项分别为:参与,文中指欣赏/和;C项分别为:间隔/参与。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附【乙】【译文】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幽深的小巷里,狗在寒冷的夜里发出像豹子那样低沉而雄浑的吠叫声。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疏朗的钟声此起彼伏。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我不禁想起从前你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三、(2015·南充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②,古人与稽③,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④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⑤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资:资费、费用。②审问:详细考究。审:详细。③稽:探究,考察。④庶(shù)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或遇其叱咄 ( )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4)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 )
答案:(1)有时 (2)地方、区域 (3)等待 (4)见闻少,知识浅薄
2.下列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选B。B项中“虽”都是即使的意思。A项分别为:已经/与“又”连用,表并列;C项分别为:来/凭借;D项分别为:更加/增加。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或一天天地)退步。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共同之处:都告诉人们读书要虚心求教,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甲】文叙述了虚心求教别人之艰难;【乙】文讲述了与别人共同讨论的必要。
附【乙】【译文】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或一天天地)退步。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中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四、(2015·湖州中考)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西 江 月①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注】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弥弥:水盛的样子。③横:广远。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玉骢(cōnɡ):青白色的马。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⑥欹(qī):歪,斜。⑦杜宇:杜鹃鸟。
书杨朴事
[宋]苏轼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觉已晓 ( )
(2)书此语桥柱上 ( )
(3)妻子送余出门 ( )
答案:(1)等到……的时候 (2)写 (3)妻子和孩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没有什么话来对他们说,回头对老妻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一首诗送我吗?”
3.用“/”给《西江月》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答案: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4.《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词句含意,把握景物特点及作者心理,分析相互印证之处。
答案(示例):(1)小序中“乘月至一溪桥上”点出明月当空,也正因如此,才有词中“照野弥弥浅浪”的绝佳月色。(2)小序中“流水锵然”说明溪流汩汩,印证了词对水盛(弥弥浅浪)的描写。(3)词中作者“醉眠芳草”之想和“解鞍欹枕”之姿,印证了小序中的“酒醉”和“曲肱醉卧”。
5.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
A.爱惜 B.惋惜 C.吝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爱惜。“莫教踏碎琼瑶”一句中将水面比作美玉,足见“一溪风月”之美,“莫教踏碎琼瑶”表现作者对美景的爱惜、赞美之情。
6.《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事件及人物心理,理解“笑”背后的含义。
答案:示例一:“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示例二:“失笑”,苏轼的妻子因为苏轼入狱而哭,苏轼的幽默开解,使之得到些许宽慰,不禁笑了出来,但这笑里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
7.请结合《西江月》与《书杨朴事》的内容写出你对苏轼的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西江月》中苏轼贬官黄州,以山水为乐,行为放旷,《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还幽默地以故事宽慰妻子,可见他是个豁达、乐观之人。
附【译文】
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说:“宋真宗泰山封禅归来,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应对诗歌,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和孩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什么话来对他们说,回头对老妻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一首诗送我吗?”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五、(2015·襄阳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
(2)杀人以梃与刃 以:______
答案:(1)当面指责 (2)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解析】选D。D项都解释为:不同。A项分别为:胜利/美好的;B项分别为:向/比;C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代指兽相食这件事。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把握类比特点,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说明如何类比以及各自的劝说目的。
答案: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而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
附【乙】【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备选习题】
一、(2014·莱芜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长跪而谢之 ( )
(2)寡人谕矣 ( )
(3)亲尝教以兵 ( )
(4)许由无天下之累 ( )
答案:(1)道歉 (2)明白,懂得 (3)兵法 (4)牵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时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解析】选C。A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B项两个“尝”都是副词,曾经;C项,介词,从,来自;介词,在;D项两个“若”都是连词,如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
郑同:有谋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劝谏方式有“直”和“曲”两种,即“直言”和“婉言”。对照文中二人劝谏的语言描写,不难发现唐雎的劝谏方式是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的劝谏方式是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答案: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附【乙】【译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猾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国家安定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现在如果有人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逼近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二、(2014·达州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
(2)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
(4)媪自言姓武 ( )
答案:(1)将近 (2)正在 (3)通“返” (4)说
2.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选D。A项,代词,哪里/助词,表陈述语气;B项,代词,指愚公挖山/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介词,凭借/表目的连词,来;D项,均为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附【乙】【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三、(2014·济宁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选D。D项“智”:名词,智慧、才智;A项“食”:动词,吃/动词,通“饲”,喂;B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之”:助词,无实义/结构助词,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_______,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____________(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答案:人才 不知马 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附【乙】【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一寸就会找到水源。”于是向下挖,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他们不知道的,也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四、(2014·龙东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及鲁肃过寻阳 ( )
(2)恐已暮矣 ( )
答案:(1)到了……的时候 (2)迟、晚
2.翻译下列语句。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附【乙】【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还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更好呢?”平公听了说:“讲得太好了!”
五、(2014·徐州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 ( )
(2)从武林门而西( )
(3)即棹小舟入湖 ( )
(4)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
答案:(1)全 (2)往西走(向西去) (3)就,便(立即,马上) (4)回去(回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3.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已心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解析】选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乙】【译文】
从杭州武林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过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六、(2014·巴中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辍耕之垄上 ( )
(2)比至陈 ( )
(3)小惠未偏 ( )
(4)必以信 ( )
答案:(1)停止 (2)等到 (3)通“遍”,遍及,普遍 (4)实情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于是(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揭竿而起)。
(2)(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辍耕之垄上 肉食者谋之
B.杀之以应陈涉 可以一战
C.陈涉乃立为王 乃入见
D.皆刑其长吏 公问其故
【解析】选C。C项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分别解释为:去、往/代这件事;B项分别解释为:来/凭借;D项分别解释为:当地郡县的/其中的。
4.“中国成语,自成语境。”请分别写一个出自【甲】【乙】文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2)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5.【甲】文中陈涉最终“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你认为陈涉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顺从民意,深得民心,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支持和响应。
6.【乙】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7.从陈涉起义成功的原因和曹刿的政治远见中,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呢?请简要谈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或“以人为本”“民心所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取胜要善于抓住时机,周密筹划准备充分”等任意角度谈论均可。)
七、(2015·北京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容色变得忧惧)然以悲,泫然(流泪的样子)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______
(2)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
答案:(1)景象 (2)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春和景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小舫往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风和煦,日光明媚。
(2)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3.【甲】【乙】两文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清风、湖水、①______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②______、巨浪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原因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②空通过梳理文段即可答出。③空,把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意,明确与“迁客骚人”的区别,理解袁中道是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变化。
答案:①小船 ②狂风 ③“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境界
附【乙】【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八、(2014·襄阳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传》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②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③,为二兄所诱④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天下之所顺 ( )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 )
答案:(1)凭借 (2)战胜,取胜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解析】选B。B项都为:结构助词,的。A项分别为:有利的/好处;C项分别为:表转折/表承接;D项分别为:生命/生长。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答案: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5.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____________;【乙】文则是告诫子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附【乙】【译文】
《左传》记载军队取胜在于内部和谐不在于数量多。这是说:天地风雨调和,则万物繁荣滋长,君臣和谐协调,则天下太平。九族和顺,则行动能达到目的要求,静能得到安定。所以圣人存亡都以和为重。我是楚国地方的一个小子,又早丧双亲,得到二兄的教导养育,使我的性格行为没有因为贪求利禄而堕落。现在不过是贫困,这算不上什么毛病和灾害,只有和非常珍贵,你可要勉励自己啊。
九、(2014·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遗
B.喻
C.远
D.悉
【解析】选D。D项均解释为:全、都。A项分别解释为:遗留/给予;B项分别解释为:说明事理/明白、了解;C项分别解释为:疏远/长远。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啊。
(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文意,抓住两人语言特点,把握不同的劝谏艺术。
答案: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附(二)【译文】
魏郑公(魏征)进谏劝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说:“如今有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治疗将要痊愈。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却想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是十年的时间,陛下作为天下良医,百姓的疾苦虽然已经解除,但还不很富裕。要祭祀天地(向它)报告大功完成,我心里还是有疑虑。”唐太宗无言反驳。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