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导入新课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为有了《论语》,我们方知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因为有了《三国志》,我们方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因为有了《离骚》,我们才悟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赤诚……走进古诗文,亲近古诗文,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交谈。
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感受到了两个孩子的聪慧,领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古文,让我们徜徉在古文的天地之间,认识另一个知礼守信的孩子——陈元方,共享学习古文的乐趣。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疏通文意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中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拉陈元方(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感知课文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
从神态、语言描写品析“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句话。
一个“怒”字,使“友人”不守信用而且无理的神态毕现。“非人哉”更表现了“友人”粗野、毫无羞耻之心的特点。这也为陈元方的反驳提供了依据。
感知课文
“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由“怒”到“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说明友人错能改。
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用原文句子回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感到惭愧。
文中写了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什么特点?
陈元方的反驳之语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言简意赅。他的语言简洁而内容凝练,“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寥寥数字便将原因、结果交代得十分清楚。其次,他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是“期日中”,再指出“对子骂父”是无礼的表现,有理有据;再次,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说明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展现陈元方回答客人问话时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待君久不至”点明父亲没有等候客人的原因。
不守信又无礼刻画得淋漓尽致。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表现出元方的聪慧过人、明白事理。
表明友人想向元方表示友好。
表现了元方率真、方正的个性。
表明友人认识到错误而感到惭愧。
本文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元方的形象的?元方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描写方法 示例 形象特点
语言描写 “待君久不至,已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动作描写 入门不顾
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明白事理,聪慧过人
个性率真,刚直不阿
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缺乏修养,没有礼貌。
比较诚恳,知错能改。
感知课文
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元方与友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诚信守礼
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有些失礼?
A: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C:不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的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B: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拓展延伸
掌握通晓全文的金钥匙——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学会积累。平时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记忆。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积累与整理。
知识点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 与 家君
令尊(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知识点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中心思想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拓展延伸
从前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非常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因此在当时就有“得黄金白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该说法流传至今,人名便用“千金一诺”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非常守信用。一诺千金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传统美德。
季布一诺千金
拓展延伸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古代少年英才——杨氏之子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课堂小结
陈元方小小年纪就知礼守信,让人敬佩。其实仁义礼智信,温良谦
恭让,忠孝廉耻勇都是中华民资的传统美德。希望同学们学完本课后,大家都能做一个懂礼识义、正直不阿的人,同时也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