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乾县杨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尚书·吕刑》谈及远古时期尧初建社会秩序,派诸官分掌各项事务,大禹命名山川即其中重要举措之一。
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榖”。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峷,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鹫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
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文缛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静、郗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
材料二:
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①“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活,像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世界,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实世界,才得以呈现。”
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已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于在北宋兴起,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名物的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不如说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蕊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月池;酒,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难道没有它们,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②然而,正是它们,能够打破“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千百年间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九蕊真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地被唤起。此外,张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物的世界来安放,并通过那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的喧嚣中”。
(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
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
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
D.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
B.《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
C.《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缛,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
D.张定浩《文学与名物》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当代名物研究与文学密切相关。
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
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
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
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诗句。
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
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梦《红楼》
陈春成
前面是林中一片稍显开阔的空地。我们已经到了树木最深处,四周的银杏树干异常高大,仿佛一直延伸到鎏金的天空里去了。眼前忽然出现一道门,迷漫在云雾之中,门上金漆剥落,两个大铁环紧紧抱在一起,牢不可破。匾额上三个榜书大字——红楼梦,左门扇上一列古苍的文字:清梦聊聊,宝鼎茶闲烟尚绿。右门扇空无一字,在我们补上空缺的文字后,回忆之门轰然大开。
早饭后,一个举止文雅的年轻人来到床前,亲切地问我今天精神如何,方便的话能否接受询问,他们想了解一些我们那个时代的事情。我说好,便随他走出病房,向长廊尽头那扇门走去。长廊银光闪闪,墙上的装饰很有科技感,像太空舱的内部。没有窗户。我一面走,一面想:我能说什么呢?我会唱一些可能已经失传的流行曲,近距离见过一次陈奕迅,会背两百多只口袋妖怪的名字——也许最后一条最有价值,我想,因为我在博物馆的21世纪展厅醒来时,发现旁边的展柜里是一只皮卡丘的手办。没准它已经成了麒麟一样的神物了。此外,对于我那时的国际格局如何动荡,金融体系如何运行,我几乎一无所知。
一进房间,两个发现让我不禁目瞪口呆:一,这房间的装潢分明是审讯室;二,审讯室的样子几千年来竟没变过样。一面大镜子占据了几乎整面墙,我知道背后有人在看我;墙面用的是隔音材料;铁桌上放着一盏强光灯。他们让我坐下。几个人的脸隐没在白光中。光线刺眼,我倒过头,看见镜中自己清瘦的脸——我原本是个胖子,他们说我是活活睡瘦的——觉得一切宛如虚幻,像在看别人主演的电影。接下来的事让我始料不及,仿佛一场噩梦。
一个人冷不丁地问:你看过《红楼梦》吗?
啊?看过。
看过几遍?
一两遍吧。
一遍还是两遍?
高中时看过一遍。大二时重新看了一些章节。
他们好像很激动。一个人快步出去,门都没关好,我似乎听见外头一阵压低声音的欢呼。带我来的年轻人郑重其事地说:你能否复述一遍?我以为是要我重复刚才的话;他打断了我,我这才明白:他们要我复述《红楼梦》。我表示这不可能,那是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何况隔了这么久。
他们好像早有准备,几个人过来按住我,把一个机器戴在我头上。一道电流贯穿了我的左右太阳穴,像有无数条金色小蛇在脑子里乱蹿。这样可以帮助你记忆,他们说。疼痛让我嘶喊起来。他们喝道:集中注意力,想着《红楼梦》!我似乎看到一些楼台亭榭在云烟中浮动,一群男女穿行在花木间,他们调笑,叹息,咒骂,念一些精致的句子,神经质地抽泣,在大雪中消失……我呓语般吐出了一些词:女娲,道士,贾雨村,石头,温柔富贵乡……直到我晕死过去。
电了我几天后,他们终于确定我无法有条理地复述整本小说,连梗概都说得七零八落,就开始逼另一个问题:《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说不知道,有中心思想吗?他们不信,说在你们的时代《红楼梦》是中学生必读书目,关于它的研究也不计其数,一定有人提出过。哪怕是猜想也好。那个年轻人和蔼地说,这样和你说吧,《红楼梦》已经失传了,现在只有一些残片散落在民间。它失传的过程不太寻常,因此有些人把它的地位捧得很高,甚至有些非法团体拿它当《圣经》。上头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复原《红楼梦》,当然要在尽量保持作品原貌的同时加以修正,去其糟粕,注入正能量。这项世纪盛举一定能大幅提高总统的支持率。哪国总统?我问。寰球大总统。年轻人说,现在看来这个难度很大。我们只能根据你提供的一些角色名字和情节碎片来撰写新的《红楼梦》了,现在这事由专家组在做,不用你操心。你接下来的任务是回忆《红楼梦》的中心思想。我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他犹豫地看向另一人,那人说,告诉他吧。年轻人便说,有一定证据指出,《红楼梦》中可能隐藏着一套理论、一条公式或一句至理名言,有人认为,如果把它运用到治国理政、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去,也许能发挥出战无不胜的奇效。不管是不是真的,上头现在要求我们把它从你嘴里掏出来,所以,请尽量配合一下。说完又按下了电流器的按钮。
金色小蛇的啃噬让我在痛楚中隐约记起中学时看过的半句话。我断断续续念了出来:揭示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听了勃然大怒,像被踩到了尾巴,说我胡说八道,加大了电流。我再次失去知觉。
我看见在八十回的边界处中断的每一条命运,都像藤蔓一样自行生长起来,相互追逐,缠绕,分解,又缠绕,滚滚向前。盛大的文字从那一点微光中汩汩流出,我拼命记忆着,发现无需记忆,我在过往情节中的无数次轮回,让我对每一条支线、每一处接口都熟稔无比,而对文字风格的长久浸淫让我觉得那语言仿佛出自我的口吻……微光越来越大,直到照彻一切;语句的飘扬像一种圣洁的吟唱,从洪荒时代便已奏响,日日夜夜从未停歇……
(改编自陈春成《<红楼梦>弥撒》)
6. 下列选项中,最可能是“我们”写在右门扇上的文字是( )
A. 斜风故故,幽窗棋罢指犹凉 B. 泪光点点,娇花弱柳目含情
C. 明星荧荧,秦娃越女开妆镜 D. 痴儿騃騃,愚顽潦倒性乖张
7.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既可以浅层次地欣赏语言和故事,也可以深层次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时代隐喻。
B. 小说中的年轻人举止文雅、待人亲切,这说明他和后文中出现的“他们”不是同一类人。
C. 文中的“他们”不择手段地逼问“我”,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又对我的话感到愤怒。
D.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融入作者的冷幽默,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穿梭,表达对当下事物的思考。
8. 作为一名90后作家,陈春成的作品因想象力丰富而广受好评,其作品也曾因此荣获第4届理想国文学奖首奖,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想象力丰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9. 作品以“我”与“他们”为对立面,展现出二者对待《红楼梦》的不同态度。试分析作者通过二者对待《红楼梦》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哪些思想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
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当操南下时,孙氏江东六郡方恐不能自保,诸将咸劝权迎操,权独不愿,会备遣诸葛亮来结好,权遂欲借备共拒操,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亮之说权也,权即曰:“非刘豫州莫可敌操者。”乃遣周瑜、程普等随亮诣备,并力拒操。是且欲以备为拒操之主,而己为从矣。亮又曰:“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是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
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操。华容之役,备独追操。其后围曹仁于南郡,备亦身在行间,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破曹后,备诣京见权,权以妹妻之。瑜密疏请留备于京,权不纳,以为正当延挈英雄,是权方恐备之不在荆州以为屏蔽也。
即以兵力而论,亮初见权曰:“今战士还者及关羽精甲共万人,刘琦战士亦不下万人。”而权所遣周瑜等水军亦不过三万人。且是时刘表之长子琦尚在江夏,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时又南征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皆降。琦死,群下推备为荆州牧。备即遣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收其租赋,以供军实。又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在南郡;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
迨其后三分之势已定,吴人追思赤壁之役,实借吴兵力,遂谓荆州应为吴有,而备据之,始有借荆州之说。抑思合力拒操时,备固有资于权,权不亦有资于备乎!权是时但自救危亡,岂早有取荆州之志乎!羽之对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土。”此不易之论也。其后吴、蜀争三郡,旋即议和,以湘水为界,分长沙、江夏、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最为平允。而吴君臣伺羽之北伐袭荆州而有之反捏一借荆州之说以见其取所应得。此则吴君臣之狡词诡说,而借荆州之名遂流传至今,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
而吴君臣A同羽之北伐B袭荆州C而有之D反E捏一借荆州之说F以见G其取所应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恰逢,与《促织》“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的“会”意思相同。
B.诣,晋谒,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的“诣”意思相同。
C.妻,名词活用作动词,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用法相同。
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与《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备借荆州的说法,流传已久,作者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捏造,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B.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曹操大军压境时,孙权只想联合刘备抵挡曹操,保住自家江东六郡。
C.孙权说,除了刘备没有人能抵挡曹操,简直把刘备集团视为抗曹主力,而己方担任友军角色。
D.华容之战,刘备独自率军追击曹操;在南郡围攻曹仁,刘备也是出力更多,并没有坐享其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但求敌操,未敢冀得荆州也。
(2)转似其曲在蜀者,此耳食之论也。
14.赤壁之战后,孙权也并不认为荆州是东吴的,从哪些事实可以看出来?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至城外
吕本中①
日日思归未就归,只今行露已沾衣。
江村过雨蓬麻乱,野水连天鹳鹤飞。
尘务却嫌经意少,故人新更得书稀。
鹿门②纵隐犹多事,苦向人前说是非。
[注]①吕本中,南宋初年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曾上书高宗,陈恢复大计,遂忤秦桧而罢归。②鹿门,是三国时司马徽、庞统等的隐居之地。诸葛亮、庞统都由司马徽的举荐而出,为刘备所用,卷入世间是非之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长期在外,日日思归,但一直未能如愿,到如今已是晚秋了。
B.诗中一个“乱”字,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蓬麻经雨水淋打而东倒西歪的情况。
C.颔联“蓬麻乱”是静景,“鹳鹤飞”是动景,勾勒出江村雨后宁静、清幽的景象。
D.颈联写诗人不再关心世事,与老友书信来往也日渐稀少,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
16.尾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节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表达了自己的希望:人才都来归服吧,越多越好,不必担心人满为患。
(2)小刚和同学夜登泰山,在山顶看到太阳初升之时,雾波翻涌,红光摇动,上下辉映的景象,他不由想到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老师讲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时,提醒同学们说:古诗词常以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侧面突出音乐的魅力,从而赞颂奏乐者的水平之高,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地理课本里,曾有“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认为这种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收益比种粮食高很多,且能保护生态环境,堪称中国农耕社会最为高级的农业形态,也是世界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
桑基鱼塘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古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仍,当地民众因地制宜,将地势低洼处深挖为鱼塘,塘泥堆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塘基既可防洪,(1)______。五代时期,当地劝课农桑,大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淤泥上生长的桑树格外茂盛,便开始在塘基上种植桑树。由此,“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模式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桑基鱼塘得到快速发展,在湖州地区广为推行,一时间,“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桑基鱼塘造就了这片土地的繁盛,它使其成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它也同时留下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和“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但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新阶段,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不少地区填塘造地,加上大量农民进城务工,(2)______。与此同时,在国际丝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当地居民重鱼轻桑,(3)______,砍掉桑树,基塘比例逐渐失衡,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穿越千年而来,造福当下,也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18.请为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根据材料,完成对“桑基鱼塘”的词条解释,不超过50个字。
20.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一方方鱼塘、一片片桑林造福当下,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桑基鱼塘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喜悦。
21.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为了让桑基鱼塘这颗“明珠”重放光彩,请结合材料给当地政府提三条建议。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哇,我穿汉服的那组照片收获了一百多个赞!开心!”
“开心啥啊?你看看你那美颜美的,那还是你吗?”
“美颜怎么了?美颜悦人悦己呀!这不都成社交礼仪了嘛!”
“亲妹啊,我更喜欢脸圆圆的你!我更喜欢单眼皮的你!”
……
身为教授的父亲,边意兴盎然地听着兄妹的对话,边揣摩这段对话背后丰富的社会学意义,诸如个体对自我的认知,社会的审美风潮,时代的社交变革……
他也想听听作为高中生的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A
“以准确识别归类”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可知,先秦典籍中对物怪的命名只能大致分类,尚未做到完全对等。
2.B
“可见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错误。根据材料一“名不同则其形制、功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可知,只能推断出二者命名模式的不同,不能推断出周人和早期先民认知模式孰优孰劣。
3.C
根据材料二,“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事物的类名,“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是人们出于审美与娱乐需求给事物另外取的名字。A.刘姥姥的牙牌令虽然有趣,但与名物学的观点关系不大。B.咏菊作诗虽然体现了才情,但更多是关于诗歌创作,而非名物学的探讨。C.“姐妹花”和“夫妻蕙”是具体的花名,这些名字不仅仅是植物的称呼,还蕴含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和情感纽带。可见斗草活动体现了唐宋之际人们为日常事物取具体的、有审美意义的名字的名物学特点。D.抽签行酒令虽然涉及花的元素,但主要是娱乐性质,并未深入探讨名与物的关系。
4.①句为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寻常事物具体名称的重要性。
②句为反问,能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明不明辨事物具体的名字并不会影响生存和交流,但“无用之名”具有审美意义。
5.①“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反映了《诗经》认知名物的作用。
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区分物类自然属性,建构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建立社会秩序。
③有利于连接具体的物,重现真实的存在过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安放人的活动与感情。(或彰显审美、娱乐价值。)
6. A
可从词性、平仄等角度进行拟写,结合上一句的“烟尚绿”分析,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尾字应为平声,“镜”为仄声,排除C;“烟尚绿”是主谓结构,“尚”为副词,“目含情”是主谓宾结构,“含”为动词,“性乖张”是主谓结构,但“乖张”是形容词,只有“烟尚绿”的“指犹凉”的“犹”能与之对应。
7. B
“举止文雅、待人亲切,这说明他和后文中出现的‘他们’不是同一类人”错误,年轻人“举止文雅、待人亲切”是一种虚假的表象,从“说完又按下了电流器的按钮”可知,他同样心狠手辣,和“他们”是同一类人。
8. ①变异现实,创造出具有荒唐、离奇情节的故事。
②作者思维跳跃,从流行歌曲到动漫人物,从国际局势到金融体系,天马行空。
③运用夸张、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富有想象力的人物形象。
9. ①对《红楼梦》的推崇与致敬。文中“我在过往情节中的无数次轮回,让我对每一条支线、每一处接口都熟稔无比,而对文字风格的长久浸淫让我觉得那语言仿佛出自我的口吻”“语句的飘扬像一种圣洁的吟唱”等,都能看出“我”对《红楼梦》的尊崇。
②对极权、暴政的讽刺。文中他们让“我”回忆《红楼梦》只是为了“提高总统的支持率”,他们审讯“我”,对“我”反复电击,严刑相加等均有体现。
③对文化专制的控诉。“他们”有选择性地对《红楼梦》“加以修正,去其糟粕,注入正能量”,不允许出现他们不喜欢的中心思想等都可以看出。
10.BDF
11.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者”表停顿,与“也”组成判断句。)
12.D(围攻曹仁,刘备与孙权都出了力,看不出谁多谁少。)
13.(1)(孙权)这(那)个时候只是要求能抵挡住曹操,不敢希望得到荆州。
(共4分,译出大意给1分,“但”“敌”“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但”可译为只、只是等;“敌”可译为抵挡、对抗等;“冀”可译为希望、期待、指望等。)
(2)反而好像这事理亏(过错)在蜀,这是未加分辨没有根据的观点。
(共4分,译出大意给1分,“曲”“耳食”及判断句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曲”可译为理亏、过错等;“耳食”本指用耳朵吃东西,可译为不明实情、不知真相、没有根据、未加分辨等;判断句式体现在译文中有判断动词“是”。)
14.①孙权拒绝周瑜扣留建议,让刘备驻防荆州作为东吴的屏障;②刘备上表推刘琦任荆州刺史,孙权没有反对;③刘备分派部下驻治荆州各郡,孙权没有阻止。
(共5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D(“流露出了归隐的愿望”说法错误,从尾联“鹿门纵隐犹多事”来看,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抑郁与愤懑之情)
16.①即使隐居鹿门又怎样,正值多事之秋,还是要卷入世间是非之中;诗人表明自己虽无意仕宦,但国家正值危亡之际,也就不顾一己安危,犯颜直谏;②表现了诗人不趋附权势、心系国家安危的节操。(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示例)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一声已动物皆静 四座无言星欲稀[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的答案必须是写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侧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18.(1)又可用于种植桑树(2)桑基鱼塘数量锐减(3)改为单一养鱼模式
19.桑基鱼塘是中国传统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养蚕、养鱼,实现循环生态系统。
20. 上联:桑基鱼塘千年传承 下联:蚕桑鱼肥万代繁荣
21.“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桑基鱼塘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繁盛,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22.①恢复和保护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避免填塘造地。
②推动桑蚕业和渔业的均衡发展,促进基塘比例协调。
③依托桑基鱼塘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3. 例文:
“美颜”让自己美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自拍神器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等自拍软件的神效,使男生变帅,女生变美,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
真实固然很重要,真实也是人际交往中人们最看重的一点,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被欺骗,但用一些修图软件使自己看上去更加精致,即使有些失真,却能“美化”自己的心态,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完全真实与虚幻有些许失真中选一个,我想我一定会选择后者。一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些许虚荣心,会想要被别人夸赞,被别人看得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父母没有给我们标致的模样,也不想遭罪去“脱胎换骨”,我们又为何要拒绝美颜软件带给我们的便捷呢?
首先,它能“美化”我们的自信心。在看脸的时代,长得漂亮更容易成功。像娱乐圈中的明星,他们因为那一张张迷倒万千少男少女的脸而走红。我们若能尽力美化自己,将自己好看的照片传上朋友圈,看见他人清一色好评,别说这肤浅虚荣,这确实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使人阳关,催人上进。
其次,我认为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只要不过分失真,那为什么不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呢?试问有谁愿意看丑的事物?任何人都喜欢美的东西,修图使他人看得舒坦,使自己看得开心,每时每刻都被快乐包围,说不定还能长寿呢!如果每每翻出自己照片时,连自己都觉得奇丑无比,讨厌自己,那这样一个把“丧”字写在脸上的人又有谁会爱呢?
当然,好看的照片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只是生活中的调剂品。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号称能消除美颜效果。这对于大部分少男少女来说确实很残酷,但我们的确需要经常想一想现实,网络毕竟是虚拟的,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的现实生活活得与网络生活一样出彩。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固然在乎“颜值”,但内在更值得我们深思。马云虽然相貌平平,但是他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巅峰,同样得到了世人的尊敬与赞扬。
鉴于上述思考,我认为,合理使用美颜软件,使它美化自己的同时,美化我们的生活,“美颜”的同时,不断美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阳关帅气积极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