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说课流程
2. 教材分析
3. 学情分析
4. 教学目标
6. 教学方法
7. 教学过程
5. 教学重、难点
1. 课标要求
8.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人关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纵向角度看, “清朝鼎盛” 的出现是在“清朝统一”之后,盛世下的危机又引出下一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故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从横向来看,可将中国的“康乾盛世”与西方在这段时期取得的成就作比较,更好地让学生用辩证和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和反思康乾盛世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
清朝在康雍乾盛世时期攀上了封建制度的巅峰,然而,随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它也不得不走向衰亡,这无疑是对封建制度末日的沉重宣告。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迈入了现代,书写着崭新的篇章。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疆域的奠定
3、统治危机初现
保障
导致
巩固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鼎盛
危机
初中课标:“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弊端”。
“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本课内容对应的是初中人教部编版的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已有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包括清廷在边疆的治理、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等相关史实,具有一定的初中历史学基础,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缺乏广度与深度,不能从横纵两个角度分析康乾盛世,分析了解当时清王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危机,并结合世界发展趋势正确评价康乾盛世。并且教师受课堂时间的局限,安排教学需详略有当,应以素养能力为导向,力图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突出重难点,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1.通过解读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等基本史料,认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 了解统一台湾、抗击沙俄等一系列奠定现代中国版图的史实,理解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落实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培育。
3.通过史料了解掌握当时清王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危机,以及统治者的应对之策,从横纵两个角度分析康乾盛世,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4. 通过学习,客观辩证地看待清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落实唯物史观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方向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与经略边疆的大致过程;
清朝中后期内外危机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清朝中后期内外危机产生的原因;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教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表格归纳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重点难点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80min)
鼎盛
危机
一、权力巅峰:康雍乾盛世中的专制集权
1.勤政专断的皇帝
2.奏折制度
3.设立军机处
4.思想控制
二、疆域广袤:鼎盛时期的版图扩张与奠定
1.疆域扩展与奠定
2.意义
三、危机初显:帝国荣光背后的暗流涌动
1.国内统治秩序混乱之象
2.国际视野下的落后与沉沦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保障
巩固
导致
导入
3min
第一子目
25min
第二子目
22min
第三子目
25min
其中含小组讨论5min
课堂小结3min
作业布置
2min
封建制度的顶峰(两面性)
课堂导入(3min)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这对矛盾的词语却共同存在于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进程当中,它们为何会存在共同存在于清朝前中期,又会给历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鼎盛与危机,是一对什么词?”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一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对反义词关系的认知,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开展设置了悬念。
一、权力巅峰:康雍乾盛世中的专制集权
1.勤政专断的皇帝
2.奏折制度
3.设立军机处
4.思想控制
新课讲授·第一子目(25min)
一、权力巅峰:康雍乾盛世中的专制集权
1.勤政专断的皇帝
(徐扬 《盛世滋生图》)
康雍乾统治下的盛世之景如何?
经济发展、人口众多
如何
治理?
材料一: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
材料二:
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雍正
材料三: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乾隆
【设计意图】通过这幅图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康乾盛世时期的辉煌成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如何
治理?
比较、分析:程序繁琐,保密性不强→上奏速度快且过程机密,实现与皇帝的单线联系。
2.奏折制度
(一)军机处的性质
材料一: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清史稿》
材料二:
(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
——赵翼《簷曝杂记》
分析:军机处是否为决策机构?
否,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3.设立军机处
(二)军机处的特点
材料一:
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总计不过数十名……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归纳: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②速:地处内廷,便于宣召,有官无吏,效率高。③密:决策封闭性强
4.思想控制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奏折制度、军机处设立,的特点和意义,揭示皇权加强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君主专制的极端性、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康雍乾盛世的复杂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新课讲授·第二子目(22min)
二、疆域广袤:鼎盛时期的版图扩张与奠定
1.疆域扩展与奠定
2.意义
归纳分析:清朝开拓和巩固疆域的方式有哪些?其边疆治理模式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方式:战争;设置机构;签订条约;册封;颁布法律;特点: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大清1820年的疆域版图与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版图,能够增强对历史和地理的认知,还能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促进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素养落地。
清代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辽阔版图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归纳帮助学生深化对清朝历史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归纳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习实效性。
康雍乾统治时期 ,封建君主专制走向了顶峰,政治稳、经济兴、疆域广。但专制之弊亦显,鼎盛背后,危机暗流涌动!
新课讲授·第三子目(25min,包括小组合作5min)
三、危机初显:帝国荣光背后的暗流涌动
1.国内统治秩序混乱之象
问题引入:白莲教起义持续了十年,甚至打入了皇宫。是什么导致农民起义频繁呢?
国家政策→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耕地不足,粮价、地价上涨,商品物价上涨,人口过剩、无业流民增多,土地兼并严重,贫富矛盾积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民谚:“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农民起义频繁不言而喻。
2.国际视野下的落后与沉沦
结合所学,从不同角度分析东西方社会差异的原因?
乾隆回礼及对这些礼品的态度:
回礼: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479件
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无用处。
这两架望远镜与别的望远镜没有本质区别。
天文地理大表,是用来测算节气的,与以前见过的钟表并无区别。
乾隆看了一眼气压计的气泵,临走时冒出这么一句话:‘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
弹簧减震的马车的形制不合中国规矩,马车车夫的座位“高高在上”,不合中国礼制。
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单:
二百匹呢料
天体运行仪、地球仪、牛顿发明的望远镜
蒸汽机、吊灯、座钟、韦奇伍德瓷器
特种钢制作的刀剑、榴弹炮、连发手枪、巨型战舰模型
气压计、热气球、铜管乐队表演
拥有弹簧减震设备的马车
生产篇
社会篇
乾隆五十八年(1793)
英国使团来华,看到的是“士兵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
乾隆十二年(1747)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修建的无忧宫选址影响到了平民百姓的风磨坊,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国王屈尊让步对其进行了赔偿。
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晓谕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著署两广总督李侍尧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贸易事上谕》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高宗实录》
除了开拓市场我们别无所求,让我们忠实地与对手开展竞争吧。”
马戛尔尼使团的目的是“为了使整个东方向英国开放贸易,并使英中关系建立在条约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通商篇
小组讨论5min
参考答案:
中国:①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文明;②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③天朝上国,盲目自大,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西方:①资本主义经济,重商主义政策自然科学发展,工业文明;②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兴盛;③开拓市场,殖民扩张,平等交往,现代外交。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分析乾隆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东西方社会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小组合作能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纵向看,清朝在康雍乾盛世时期攀上了封建制度的巅峰。
横向看,不幸的是清王朝统治时期碰上了巨变的时代。
再次回到本节课的标题——“鼎盛与危机”
鼎盛与危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清朝前中期的历史画卷。
课堂小结(3min)
作业布置(2min)
李伯重曾为《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作序时中提到这样的一种观点:明清中国“封闭”论的看法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多代学者(包括中国学者),并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共识”:中国一向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才把中国带进了世界。这种明清中国“闭关自守”论,也成为中国历史教科书上的标准说法。甚至到20世纪后期,以曾经风靡全国的央视电视剧《河殇》为代表,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认为明清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因此中国人需要对中国传统的“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引入西方的“蓝色文明”(即“海洋文明”)。因此,也不论中外,明清中国都被视为一个“闭关自守”的时期,一个与海洋无缘的时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国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文化等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从而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
1.请同学们阅读日本作家上田信的《海与帝国:明清时代》,查阅相关资料并思考:“明清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吗 ”形成三百字的小论文,下节课清同学们进行交流。
2.预习下节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设计意图]清明时期中国“封闭论”成为了学生对明清的固有印象,而闭关锁国的现象并不代表整个明清。明清大体经济是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的。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学生能够打破这种固有偏见。历史小作文的写作,学生能史论结合,通过探究历史,培养历史辩证思维,弱化误区思维,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权力巅峰:康雍乾盛世中的君主集权
1.勤政专断的皇帝
2.奏折制度
3.设立军机处
4.思想控制
二、疆域广袤:鼎盛时期的版图扩张与奠定
1.疆域扩展与奠定
2.意义
三、危机初显:帝国荣光背后的暗流涌动
1.国内统治秩序混乱之象
2.国际视野下的落后与沉沦
谢 谢 大 家
欢 迎 指 正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