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6课 《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与无奈的李鸿章——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80分钟)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材分析
随着高中历史课标的修订,《中外历史纲要》成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高中历史又重新回到了通史的时序框架下。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
从整本书的地位上来看,本课是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二课。上承15课《两次鸦片战争》,下启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依据时间线索讲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末列强侵略和中国军民抗争探索的历程。故本课的学习有利于整体把握单元线索,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明清时期若干重要的历史变化和复杂的历史现象。
从课文编排分析,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四个子目所讲的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时序上是大致相连接的。其中太平天国运动一目,重点是失败的原因分析;洋务运动一目,重点掌握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活动,地主阶级进行的早期现代化的探索与尝试,分析其局限性;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一目,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以及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知道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近代化进一步探索的必要性。从初高中的教材联系上看,本课内容对应的是初中人教部编版的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第4课《洋务运动》、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而高中知识点相比较而言,课文内容浓缩程度高,思辨性更强。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丰富,学生初中分别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警内容,有一定知识储备和历史认识。但由于高中历史更进一步地探究性和专业性,其难度较初中而言无疑更上一层楼,并且教师受课堂时间的局限,安排教学需详略有当,应以素养能力为导向,力图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突出重难点,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再现历史的教学方法,通过呈现丰富视频图文资料,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设计思路
偶有机会接触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梁启超与李鸿章虽有政见不合,但此时无论是梁启超本人亦或不好学者表示还算公正,加之梁启超与李鸿章同属一时代的人,其历史事实的阐述可信度高。当我看到本书课内容之时,忽而想起此书。学习本课,不可不提李鸿章,而学过初中知识的学生,大多知晓李鸿章。因此从李鸿章本人导入、以其生平贯穿课程内容。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好处:第一,学生知晓李鸿章,通过熟悉的人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本课学习内容大体以时间为序,而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学习内容和李鸿章生平大体事业重合,能够帮助学生以时间为序,搭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历史知识脉络;第三,戴如平先生曾言:“历史人物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时,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提起李鸿章,许多学生都会给他扣上“卖国”“误国”表现,却少有人了解一位站在新旧风口路上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国家,他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已经成熟,其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李鸿章所处的国家时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他又赶上了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权力开始恢复的时代。在这样情况下的李鸿章开始他的一生如同抛物线一般的事业,因而通过李鸿章引入,还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即认识到他作为旧时代人物的局限,又认识到在历史转型关卡下其政治生涯的悲哀。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重提李鸿章或其事业,如学者卿文辉在2019年发表《提前奏响的挽歌:一个同时代的美国外交官眼中的洋务运动》,通过美国外交官薛斐尔德公开信研究洋务运动、提及该外交官对洋务运动重武器而轻制度与文化的宗旨、军事改革的不彻底、列强对此运动的虚伪态度、李鸿章对洋务运动的贡献和其观念上的严重局限做了公开、 全面、深刻、直言不讳的批判;学者贾彩锋在2016年发表《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发轫的影响》探究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是清政府突破“夷夏之防”的产物,二是两次中外军事冲突后实现某种合作的产物;三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产物;学者蔡津榕在2010年发表《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采取的策略及其原因分析》中谈及李鸿章甲午中日战争避战为主、积极迎战、保船政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
基于专著、史料的灵感,借鉴历史学家章立凡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以一介词臣入幕,平发捻、办洋务、创海军、主外交,位极人臣,其见识才具远在同僚之上。但观其一生功业,论武功,内行内战外行外战;论洋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论外交,则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将本课知识进行整合为以下四部分“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运动——内战内行”、“李鸿章创办洋务运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李鸿章领战甲午——论武功外行外战、论外交丧权辱国”、“李鸿章结局——在历史夹缝的艰难与无奈中逝去”,以李鸿章的视角切入展开教学,予学生以“同情”之视角,了解近代知识分子的悲哀以及挽救中华时局之迫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挥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的史实,认识到清末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探索国家出路的努力以及局限性,培养唯物史观。
2.学生能够通过文献史料和地图史料,以李鸿章一生事业功名的视角切入,构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侵华相互联系的时空框架生成救国探索与侵略加剧的整体画面,提升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能正确理解太平天国失败的特殊性、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能从不同史料对比中探究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横向对比的方法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正确认识到列强侵略之下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存亡的努力,感受近代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家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1.重点:列强侵华史实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谋求国家出路的基本史实。
2.难点:结合唯物史观分析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感悟救亡道路探索的艰难性与曲折性。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表格归纳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3min) 新课导入 (一)李鸿章发迹于太平天国运动 ——内战内行(23min) (二)李鸿章创办洋务运动——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23min) (三)李鸿章领军进行甲午中日战争——论武功外行外战、论外交则丧权辱国莫此为甚 (24min) (四)李鸿章结局——在历史夹缝的艰难与无奈中逝去 (4min) 教师在ppt上出示李鸿章的照片,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看到上图人物,有不少同学都知道,这是晚清名臣李鸿章。李鸿章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历史学家章立凡曾做出这样的评价:“李鸿章以一介词臣入幕,平发捻、办洋务、创海军、主外交,位极人臣,其见识才具远在同僚之上。但观其一生功业,论武功,内行内战外行外战;论洋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论外交,则丧权辱国莫此为甚。”[footnoteRef:0]可见,李鸿章这一生功多过多,可以说,李鸿章的仕途是与晚清末路捆绑一起的,接下来,我们以李鸿章一生之仕途探索晚清末年国家出路与探索。 [0: 梁启超著、雾满拦江译:《李鸿章传》,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页。] 教师讲述: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于一八二三年,二十五岁那天考入进士,在一八四七年进入翰林院。当李鸿章翰林院不满三年时,一场社会动荡——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李鸿章传统的升官之路。请同学们结合探究表,咱们通过老师所呈现的ppt探究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李鸿章的发迹。 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要想了解李鸿章立功之始,必先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生活的两广地区灾害频发,阶级矛盾尖锐,加之列强侵略的影响人民生活困苦。洪秀全多次科考失利后,吸收了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后一路北上,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此后,太平军除了北伐失败,其余军事行动胜仗连连,到了1856年夏天,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达到了鼎盛。在天京外围,太平军先后击溃了长期直接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两个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出示材料)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洋人自上海以大轮船泊下关……出其枪械、火药示贼军,贼大喜,鼓吹迎其酋入城,与之联教通款,俾常接济军火……洋人大获其利。 ——《清朝柔远记》[footnoteRef:1] [1: 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9页。]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太平军顺利起义并达到军事顶峰的原因。(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获得农民支持且维护了其统治;太平天国军购买外国武器,战斗力提升;) 教师讲述:太平军来势汹汹,而反观清朝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却腐朽不堪,难当大任。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命令各地举办团练。1852年,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树起所谓“君子之师”,建立湘军。湘军所有官员由曾国藩自己选用,接受曾国藩一人调度和指挥,实际上成为了曾国藩的私军。 (出示材料) 材料三:咸丰十年(1860 年)四月,太平军粉碎了江南大营,绿营几乎全部崩溃,同时英法军北上的危机迫在眼前,此时清廷才任命曾国藩为署理两江总督。咸丰十一年(1861),清朝发生辛酉政变,又使曾国藩集团得到进一步提高政治地位的机会……由曾举荐的李绪宜、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分任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巡抚。此后新上任的广西巡抚刘长佑、河南巡抚严树森、贵州巡抚江忠义也都是湘军的人。 ——《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发轫的影响》[footnoteRef:2] [2: 贾彩锋:《太平天国对洋务运动发轫的影响》,《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9月,第9期。] 材料三: 然自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来,随着内战的推进,其权力结构自中央以至地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地方则形成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大批掌握军政实权的汉员督抚。 ——《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footnoteRef:3] [3: 朱东安: 《太平天国与咸同政局》,《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教师设问:随着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进行,中央乃至地方的权利架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教师讲述:可以说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沉重打击,满族贵族控制政府实权的局面不会被打破,也不会有曾国藩等汉族地主的崛起,这也为李鸿章与淮军的崛起提供了际遇。当然,到了李鸿章组建淮军之时,太平天国已是到了由盛转衰之势。 (出示史料) 材料四: “缘繁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上奏天王: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奏章(1853年) 材料五:凡东王、北王、翼王及各王驾出,侯、丞相轿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凡东王驾出,如各官兵士回避不及,当跪于道旁,如敢对面行走者斩首不留。凡检点指挥各官轿出,卑小之官兵士,亦照路遇列王规矩,如不回避或不跪道旁者斩首不留。 ——《贼情汇纂》[footnoteRef:4] [4: 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230页。] 材料六:洪仁玕的这些建议,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他不仅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和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若干有关政策。他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但《资政新篇》除洪秀全表示大多赞同外,在太平军内部没有引起积极反应,也没有实行过。 ——《中国通史(简明版)》[footnoteRef:5] [5: 丁文主编:《中国通史 第6卷 社会历史篇 简明版》,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 材料七: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回转故乡仍旧做长工. ——《关于搜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民歌》[footnoteRef:6] [6: 费克:《关于搜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民歌》,《人民音乐》,1954年第2期。] 教师设问:太平天国运动为何会由盛转衰,甚至走向末路?请同学们进行五分钟的小组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受农民所追捧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否能够实现?②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在军事达到鼎盛之后是否做出改变脱离封建化?③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了什么才会流传出这样的民歌?④洪仁玕的这些提出了极具进步性的《资政新篇》为何不被推崇?请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得出结论后归纳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并走向了末路。 (参考答案:①农民是被压迫的阶级,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其革命性,但是建立“四有二无”的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最终迫于现实,“照旧交粮纳税”;②太平天国领导层无力改变旧制度,依旧没能摆脱封建束缚,甚至在权力鼎盛之后享受提权;③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④《资政新篇》是具有进步性,但无法满足农民诉求,缺乏群众基础。 基于几个小问题思考,得出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无法突破自身局限;没有先进的领导阶级,领导阶级腐败且内讧;) 教师讲述:因此,哪怕洪仁玕提出如此具有进步性的主张,亦或是李秀成等人后期军事上的努力,太平天国也终究是难逃厄运。同学们得出了太平天国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底层逻辑,自然也不难发现。从自身早已不断腐朽的天平天国,最终于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覆灭。 教师再次完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无法突破自身局限;没有先进的领导阶级。②内部原因:领导阶级腐败且内讧;③外部原因:中外联合绞杀。 (过渡)教师叙述:1862年,率淮军调上海,升任江苏巡抚。清廷封李鸿章为一等伯爵(次年定伯爵号为“肃毅”),赏戴双眼花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淮军只有冷兵器和原始热兵器,与太平军所购买的外国新式武器相比差距甚大,也让李鸿章起了装备西方武器、聘请洋教官操练淮军的念头。而正是由于学习、使用西方新式武器,李鸿章在镇压太平运动的过程中有所立功,加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让李鸿章等人,谋生了创办洋务运动的念头。 (出示材料) 材料一: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同治三年春) 教师讲述并设问:1964年,李鸿章给总理衙门写了一封三千字的长信,是其洋务思想的最初表现。李鸿章在信中提出了那些建议?(参考答案: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器,发展机器制造业;觅制器之人,在科举取士时,增设一科录取科人才。) 教师讲述:一群与李鸿章志同道合的官员开始了洋务运动,推行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我们以李鸿章为代表,看探寻洋务运动的过程。 (出示材料) 材料二: ——《李鸿章传》[footnoteRef:7] [7: 启超著、雾满拦江译:《李鸿章传》,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4页。
] 教师设问:该表呈现了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和日本进行战争前所办各类洋务,请同学们做出归纳,分别有哪几类领域的进行洋务新政,试分析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大致有四类:①军用工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②民用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御外国资本入侵;③近代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才,促进近教育近代化;④新式海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促进军事近代化。) 教师讲述:可见,李鸿章三十年洋务运动,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领域深耕。他能在海禁大开,强邻环伺的困境之下,在数千未有之变局之中,肩负一场旷古未有,步履维艰的改革,爆发出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自我救亡意识,实属不易,理应致敬。只可惜任其其兢兢业业,都不过是修修补补。 (出示材料)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高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材料四: (薛斐尔)使其接其和相信人人皆兄弟或国家一律平等的教义。但这是徒劳的,因为天有多高,中国人的自我优越感就有多高;海有多深,中国人对‘蛮夷’的蔑视就有多深。” ——《近代朝鲜的开港———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中心》[footnoteRef:8] [8: [日]伊原泽周:《近代朝鲜的开港———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79-280页。] 教师设问: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改造有怎样的特点。(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并无触及根本。) (过渡)教师讲述:洋务运动进行的轰轰烈烈,但却未触及其根本,这也暗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即将到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对李鸿章创办洋务的成果的一次检验。 教师讲述:李鸿章深耕洋务运动三十年,将强军作为重中之重,倾注全部精力经营海路两支军队,甚至将北洋舰队建设至“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高水平”,但是朝鲜内乱平定之后日本拒不撤兵,反而大量增兵。对日本异常举动,李鸿章有所察觉,但却极力主张避战之策。为何李鸿章最开始主张避战呢?事实上,到了此时,北洋舰队的实力,已经被日本反超。为何如此? (出示史料) 材料一: “初鸿章办海防政府岁给四百万。其后不能照拨而户部又奏立限制 不令购船械。鸿章虽屡言而事权不属盖终不能竟厥功焉。” ——《李鸿章传》[footnoteRef:9] [9: [清 ]赵尔巽等:《李鸿章传》清史稿 (卷四百十一),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12018页。] 材料二: “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拟豫防东患添练海军。都御史张佩纶亦抗疏言之,朝廷不警醒。省,当轴昧于大局,且请以兴造海军之款,移修颐和园,因循坐误在战事前者,七载有奇。日本乃崛起图强,趁机挑衅,练兵备舰,不遗余力,以窥中国。” ——池仲:《海军纪实·述战篇》 教师设问:当李鸿章请求朝廷再添经费时,朝廷如何反应?(昧于大局,不予批准,甚至挪用经费修筑圆明园。) 教师讲述:当李鸿章筹用海军军费受阻之时,日本明治天皇从皇室经费中拿出30万日元支持海防,并号召日本贵族、富豪、民众众筹。1892年,日本从英国购买了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吉野号巡洋舰,而这艘原本是李鸿章订购而最总因朝廷之命迫不得己放弃的一艘军舰,也正是这军舰,在甲午中日海战中为日本立下了汗马功劳。李鸿章虽知两国海军实力存在差距,但迫于朝廷压力以及保有战斗中还能再添军舰的侥幸心理,李鸿章最终选择迎战。[footnoteRef:10]而正是这一战,让李鸿章被掳去黄马褂,革职留用。接下来通过一则纪录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10: 参见蔡榕津:《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采取的策略及其原因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5期。] 教师播放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剪辑片段,主要描述将士殉国,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情景。 教师讲述:邓世昌、林永升等英雄的离去令人惋惜,做出“避战保船”的命令的李鸿章也成为了人们指责的中心。 (出示材料) 材料三: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权力斗争破坏丁军备。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以相急难者乎 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李鸿章传》[footnoteRef:11] [11: 梁启超:《李鸿章传》,北京:中国盲实出版社,2014 年,第 63 页。] 材料四: 这只舰队首先代表着一大笔金钱,其次它误导了中国政府,使其自欺欺人地以为中国有了一支真正的海军。某种程度上世界也受到误导。但是,中国政府制度固有的罪恶与弱 点也渗透了这个舰队。由于没有现代[footnoteRef:12] [12: 卿文辉:《提前奏响的挽歌:一个同时代美国外交官眼中的晚清洋务运动》,《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教师设问:梁启超曾发出这样的评论,李鸿章失败的原因一半是有人在扯后腿,他自己也要负一半的责任。他的责任里,有一半是用人不当,一半是自己的见识出了问题。梁启超何出此言?(参考答案:一方面,朝廷与地方官员支持不足,既不出现也不出兵;另一方面,自身领导的舰队腐败、不团结,无法凝聚民族情感) 教师讲述:黄海海战之后,李鸿章背负骂名并留职察看,担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且愿意前往日本谈判时,清政府又想到了李鸿章,归还其黄马褂,命令其前往日本马关,商订和约。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为了某些条款的让步,从“据理力争”到“苦苦哀求”,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补充表格,了解马关条约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 条款让步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参考答案) 教师设问:《马关条约》与之前的条约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这阻碍了我国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讲述:割让辽东半岛,俄国认为损害了自己在东北的利益,纠结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索要3000万两的赎辽费,所以中国最终向日本支付2.3亿两白银。这笔钱来自清政府向列强高额利息的贷款。这笔贷款附带着严苛的政治条件,且不得提前还清,中国最终要还7亿两白银。这同时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出示材料) 材料五: 教师设问:观察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找到未被列强划分的范围。对比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边疆形式,有什么变化?(参考答案:侵占区域从边疆到内陆,侵略方式由抢占领土到划分势力范围,侵略国家变多。总之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教师叙述: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左宗棠抬棺入新疆,收复新疆,老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邓世昌、丁汝昌热血洒碧涛,彰显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维护主权与生存的民族精神。在那个时代李鸿章的悲剧人生,何尝不是国家的悲剧命运?但随着国家危机的加剧,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亦有进步人士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国,这些人,也同样值得我们骄傲。 教师讲述:李鸿章的一生可以来概括,李鸿章曾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又继续签订了其他丧权辱国的条约,就在李鸿章逝世前的一个小时,俄国使者还来催逼他在密约上签押。“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首词精确概括了李鸿章的一生。纵观其一生,李鸿章即是一个旧时代的维护者、殉葬者,也是一个被新时代迅速淘汰的开拓者。一方面,他要维护千年来留下的自命不凡;另一方面,又要削弱它,通过提高自身物质力量使得中国能够维护民族利益。也正是在这样的艰难无奈中,酿造成了自身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下,有一定进步眼光却难逃封建桎梏的人才的悲剧。 学生观察教师ppt所呈现图片,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归纳。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以及课文内容,完善表格。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进行思考,并回答。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也是为学生所知的人物,以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做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根据太平天国起义发展的过程时序为线索,出示史料,学生根据原始史料进行分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为何能够在军事上屡屡获胜,进而引出在这样的局面下,汉族地主开始发挥作用,满汉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搭建历史知识脉络。 历史解释重在于“解释”,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历史视角的选取非常关键,多元化的历史视角离不开多角度的材料,因此选择多角度材料。但由于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解答还需加强联系,在回答“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失败”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之前,先让学生先解答几个小问题,从中锻炼自身历史思维,层层设问的问题链形式,更能帮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多材料的解读,会发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原因的综合结果,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实证,输出历史解释的过程。此外,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意识到历史事件的认识因个体差异而具有的主观意识,又能通力合作,形成团体认识,输出成果。 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站在历史后来者的角度回望过去,洋务运动浩荡三十年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能够体会到洋务运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因其维护的是腐朽、走向暮日的清政府,因而也是在逆时代潮流而行。 通过李鸿章筹军费之无奈,打破学生对李鸿章的刻板印象认识,意识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可以以偏盖全,应全面、客观、体会李鸿章在历史夹缝生存的悲哀。 通过记录片了解北洋海军将士的为国牺牲的感人事迹,体会仁人志士为国牺牲的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利用地图对比,呈现近代民族危亡的史实,空间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基本史实的认识,也能感受到,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挽救国家危亡的迫切性。
作业布置 (3min) 1.课后学习拓展题:学术界曾有定论:“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海战惨败”,这一观点近年来常受质疑,有学者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洋务非但因战败而彻底破产,反而在总结教训、饱受刺激的同时,运动呈现深化、扩大的趋势,请你谈谈你的看法,查阅相关资料形成300字的小作文,下节课与发表观点,交流讨论。 2.预习下节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通过历史小作文的写作,学生能史论结合通过洋务运动破产之争议的文献材料,探究历史,培养历史辩证思维,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内行内战,崛起于太平天国 二、洋务先驱,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三、甲午风云,历史夹缝中的艰难与无奈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