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练习
选择题
1.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表1为此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表1
朝代 政治制度
夏朝 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 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A.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B.国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C.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部族组织取代地域组织
2.秦汉时期,北方的边郡在区划形状上都呈现南北狭长、东西向窄的特点。这主要是基于
A.山川形变的制约 B.人口分布的密度
C.前代制度的沿袭 D.军事攻防的需要
3.东汉在全国重要冶铁区共设置铁官57处,分布如图3。
图3东汉铁官分布地区及数目
据图3可推知
A.东汉冶铁技术有较大改进 B.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
C.水排推动了冶铁业的进步 D.东汉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 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5.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时间 朝代 门下省诸局
502—557 南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550—557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581—604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604—618 隋炀帝 符玺
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6.下表为唐前期京官兼任地方官的状况表。据此推知,唐前期
道名 数量 道名 数量
关内道 25 陇右道 6
河南道 25 山南道 5
河北道 16 剑南、岭南道 3
河东道 17 淮南道 1
A.治国理念出现显著变化 B.科举选官制度功能弱化
C.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匮乏 D.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
7.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9.明朝以前,作为中央机构的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其属仅有四司。而明清时期的户部,按地区划分辖司,下设十三个清吏司,各掌其分省之事,每司下属四科。这说明明清时期
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B.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C.国家治理水平有所提升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0.乾隆时期,总督“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巡抚则是“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群吏之治”。总督例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头衔,从一品;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头衔,从二品。据此可知,清朝前期督抚制度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C.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导致权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
11.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 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
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 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12.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
C.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已成熟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13.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制定方针要求加大宣传“解放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随后,中共报刊在报道中共军队收复失地时注重强调“解放者”的概念。1946年,中共军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些做法旨在
A.调动民众参战的积极性 B.扭转解放战争不利局面
C.契合新的政治斗争需要 D.争取各民主党派的支持
14.到1951年10月,在全国28个省、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068个县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增加80%-90%。到1952年底,除西藏外所有的省、市、县区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体现出
A.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主选举出人民政府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15.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快速发展引人注目,“浙江经验”引起广泛讨论。有学者认为,浙江坚持改革省管县体制,充分发挥地方民众自主创业意识强的优势,走出一条内生型的发展道路。该学者意在说明,浙江省的快速发展得益于
A.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B.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优化
C.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 D.政企分开激发民众创新活力
16.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变得更加封闭,父母双方必须都是雅典公民,才有资格获得公民权。只要是公民,他的权利都受到绝对的尊重。但是,不具备公民权这一形式国籍的人则完全没有参政权。这说明雅典
A.政治自我扩大之路受阻 B.政治权力缺乏制度约束
C.社会精英阶层权力下移 D.平民与贵族间矛盾尖锐
17.公元前287年,罗马元老院同意以平民为主要成员的“族派会议”的决议有法律效力,甚至当其与元老院决议相反时亦然,此后近百年,族派会议的权力日益增加。这说明族派会议
A.改变了罗马中枢权力机构 B.打破了贵族对行政权的垄断
C.推动了万民法的不断完善 D.促进了罗马宪政制度的发展
18.根据《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英国需成立由二十五名男爵监督国王恪守《大宪章》的委员会如果国王执意违反《大宪章》,“此二十五名男爵即可联合全国人民,共同使用权力,以一切方法向余(国王的自称)等施以抑制与压力,诸如夺取余等之城堡、土地与财产”。这一规定
A.彰显了等级君主制特征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思想
C.贯彻了分权制衡的理论 D.奠定了政党内阁的雏形
19.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20.美国1781年开始实施《邦联条例》,允许各州有征税、征兵及发行纸币的权力。“凡未经本邦联召集之国会明确授予合众国者外,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及所有权能、领域与权利。”材料可用于说明,美国的《邦联条例》
A.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源 B.是分权制衡政治体制的完善
C.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独立 D.有助于推动美国政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廉,郡口二十万举一人。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监察御史)奉制巡按,持有制命,掌分察巡按郡县。
——摘编自《旧唐书》
(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其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
——摘编自《唐六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唐对地方监察管理的相同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宋至清前中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发展中,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和1258年的《牛津条例》等英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文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妥协”。“光荣革命”给国王保留了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大臣任免权等,这些权力必须在议会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使用,从而使英国避免了专制统治的危险,确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也象征性地保留了君主。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排除了天主教教徒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废除了国王的(法律)中止权和豁免权等;至此司法权得以独立。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判”和妥协是美国宪政的中心内容,是“原则与妥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上往往着眼于对现实利益的承认、尊重,使之可以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6分)
综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与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相比,美国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点,并谈谈你由此得出的启示。(6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A A D D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A B D D B C D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答案】(14分)
(1)相同点:监察内容比较广泛;注重监察官员清廉行为;涉及对地方的教化;担负着维护农业生产的职责。(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
发展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2分)
阐述: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朝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都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的这些措施继续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
(1)特点:发展过程的新进性;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妥协;保守性和创新性结合(能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立足国情;保持了政局总体稳定。(6分,答出三点脚可)
(2)不同:完善的成文宪法;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3分,答出三点即可)
启示:不同国家的民主政治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民主政治建设要立足国情;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括性相统一;推动民主化进程;既要重视政治局势的稳定,也要敢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集体智慧。(8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点给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