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年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7 16:1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80分钟)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材分析
随着高中历史课标的修订,《中外历史纲要》成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高中历史又重新回到了通史的时序框架下。本课是部编版(23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1课。
从整本书的地位上来看,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的第三课。本单元共三课,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和第10课《辽夏金元》主要叙述辽宋夏金元政治方面发展以及政权的分合与统一。本课所学主要涉及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文化之新变化。
从课文编排分析,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和“文学艺术与科技”。“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反映宋代以来经济发展之繁荣以及经济在空间形态上呈现经济重心南移之势;“社会的变化”,体现了宋代以后与前代相比在门第观念、人身自由以及社会控制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儒学复兴”,介绍了儒学衰弱之后再次复兴和程朱理学的出现。“文学艺术与科技”介绍了这段时期多元丰富的文学艺术和成绩斐然的科技。由此可知,教学容量巨大,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讲解时详略得当,重新构建逻辑,形成教学线索,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从初高中的教材联系上看,本课内容对应的是初中人教部编版的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2课《宋元的都市与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相比较而言,课文内容浓缩程度高,思辨性更强。
学情分析
已有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包括宋朝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发展、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三大发明、中外贸易等相关史实,因此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高中历史更进一步地探究性和专业性,其难度较初中而言无疑更上一层楼,并且教师受课堂时间的局限,安排教学需详略有当,应以素养能力为导向,力图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突出重难点,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再现历史的教学方法,通过呈现丰富视频图文资料,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流动,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技之变化。
时空观念:认识辽宋夏金元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理解宋朝社会较前代之变化以及理解宋元文学艺术之发展。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史料记载,实证辽宋夏金元时期多角度的变化。
历史解释: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史料多角度研读,理解经济重心南移,门第观念变化,儒学复兴的阶段特征,
家国情怀:认识各政权之间等贸易往来的重要性,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兴盛,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难点
1.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社会之变、儒学复兴
2.难点:社会之变
五、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表格归纳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课堂评价表
评价任务 评价工具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信息收集方式
评价任务一:探究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之表现 活动一:农业发展 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 教师、自我 提问、观察
活动二:手工业发展 表格式填空题、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表现式评价 教师、自我 收集错误信息、提问、观察
活动三:商业发展 表格式填空题、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表现式评价 教师、自我 收集表格信息、提问、观察
活动四:经济重心南移 简答题、论述题 表现式评价 小组、自我 收集正确信息、观察团队展示
评价任务二:探究社会变化之因 活动一:门第观念变化 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 教师、自我 提问、观察
活动二:人身关系、国家控制松弛 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 教师、自我 提问、观察
评价任务三:探究儒学衰弱与复兴 活动一:儒学衰落 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 教师、自我 提问、观察
活动二:儒学复兴与程朱理学 简答题 交流式评价 教师、自我 提问、观察
评价任务四:欣赏文学科技艺术之发展 活动一:文学艺术 表格式填空题 交流式评价 教师、自我 收集表格信息
活动二:科技 表格式填空题、论述题 交流式评价、表现式评价 自我、小组 收集表格信息、小组团队展示
八、自我评价表
整堂课教师对每个任务赋予不同的星级,每个活动为一共三颗星,完成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在规定时间思考的同学可得一颗星,和教师交流探讨时,答案相近之处达60%可再得一颗星,答案相近达80%及以上可再得两颗星,小组合作中代表小组回答问题者额外获得一颗星。学生自评完成后上交,以便教师收集信息 。
评级 评定标准
A ≥25颗星
B 16~24颗星
C 10~15颗星
D <10颗星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教师在ppt呈现《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一书中的节选片段并设问:同学们请看向ppt中的史料,通过这则史料,我们猜猜马可波罗这段话所描写的是哪个朝代的繁盛景象呢?繁盛体现在何处? 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汗国所见到的富庶景象令他瞠目。他说,那里人户“繁多”,乡村“景色宜人”,城市“广大庄严”,土地“精耕细作”,“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当他的驳船在大运河上航行时,只见“沿河城市、村庄甚众,到处皆有民居,要说人家尽枕河大概也不为过。沿途物资一米、面、肉、鱼、水果、时蔬、葡萄美酒之属,供给一应充足,且价格极廉”。城市居民“恃工商为活,商货繁盛,人民赖之收入甚丰,舟船往来不绝”。 ——[加]卜正民主编,[加]卜正民著,潘玮琳译:《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第103页。 教师讲述:是的,许多同学都猜到了。马可·波罗所描述的是元朝,元朝的繁盛之景比如众多的人口、繁荣的城市、发达的农业、丰盈的物资、便利的交通航运及网络都“令他瞠目”,元大都的繁华程度刷新了马可波罗的认知,他所见之景无不是元朝繁荣的体现。事实上,元朝的繁荣离不开前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的积累和投射,在其中起到奠基作用的朝代,要从宋朝说起。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后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自北宋开始,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与科技都与前代相比有着较大的发展。今天就让跟我们一起走进新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来看看这个时期到底有哪些显著的变化。本课我们采用探究任务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个任务下面有不同的活动,每个活动为一共三颗星,完成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在规定时间思考的同学可得一颗星,和教师交流探讨时,答案相近之处达60%可再得一颗星,答案相近达80%及以上可再得两颗星,小组合作中代表小组回答问题者额外获得一颗星。学生自评表在课后记得上交哦!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学生观察教师ppt所材料回答老师的问题。 从马可·波罗的视角切入,有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以小见大,从细节变化来折射元朝社会经济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的运用史料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新课讲授 任务一: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 (20分钟,其中包括小组讨论5分钟) 活动一:农业发展 教师讲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谈到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自然要提到农业,那么我们先来观察辽宋夏金元在农业方面有何变化?先来看看ppt上有关宋朝农业发展的两张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口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口数仅为2.24。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统计的口数只包括男丁,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65页 历史纵横 学生讨论完教师讲述:首先通过图一,同学们都观察到了什么呢?是的,左侧与右侧的人们,一边在插秧、一边在收割。又通过图二,我们观察到了南宋的农作物分布图,又小麦种植区、稻麦复种区、两季稻种植区。其中稻麦复种区在南方的分布范围有相当的比例,说明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的普及。事实上,不仅是一年两熟,有些地方甚至还可以三熟呢!那么通过这些现象,同学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是的,宋朝的农业耕作技术、土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对于宋朝而言,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是什么呢?人口的增加。北宋初期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户,到北宋末1110年,户数已则增长到2088万户。可见,户数增长也是北宋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啊! 教师讲述:其实,不仅仅是粮食作物有所发展,在宋代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某些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比如说棉花,便是在宋朝时开始种植的,那么经济作物的种植于什么息息相关呢? 学生回答完教师讲述:是的,和市场相关。经济作物利润空间较大,所以有部分农户会减少粮食作物的生产,将更多的土地腾出来种植经济作物。一方面,经济作物与市场是紧密项链的,也就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会促进什么现象呢?农产品商品化。另一方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会对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也产生影响,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强调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那么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就值得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那么以棉花为例,我们来看看棉花到了元代发展的如何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元)司农司《农桑辑要》 材料二: 学生回答完教师阐述: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关键句“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看样子,原产于西域的木棉,到了元朝发展势头良好啊!在元朝,棉花种植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而棉花的推广也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那么我们便不得不提到一位人物“黄道婆”,黄道婆年轻时在海南岛生活,学习了当地的黎族人民先进纺纱、织布的全套先进技术。晚年时回到家乡,引进和改良了棉纺织工具,带领乡亲们习艺买布,以松江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自此飞速发展,江浙一带“衣披天下”,伟大的黄道婆也被人尊称为“布业始祖”。 活动二:手工业发展 教师讲述:在辽宋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边疆的农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远超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著,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大为增加,像陶瓷业、冶金业、印刷业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手工业各部门发展的表现,并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归纳,教师呈现答案: 教师讲述:自宋以来,制瓷技术有了长是的改进,大量优质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编之路远销海外,大大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来源,瓷器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采矿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说到北宋用冷锻技术制造的铁甲“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可见这个时期金属冶炼质量之高。而印刷业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造纸业的发展,甚至有诗句流传“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自此验证了北宋手工业技术之精湛。同时,北宋手工业的发展也告诉今天的我们要时刻不忘工艺的传承和技术的更新,唯有时刻保持这样的初心,才能拥有持久的经济效益和文明发展鲜活的原动力。 活动三:商业发展 教师讲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和商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在宋朝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那么也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文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出示表格) 学生梳理完表格后教师呈现答案: 教师讲述:同学们梳理知识的速度真是越来越快了!那么除了基本事实梳理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来进行探讨,首先,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非常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就比如材料所呈现的宋辽时期的雄州榷场,那么宋辽时期榷场活跃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提到宋辽,许多同学都提及到了澶渊之盟。宋朝以岁币换取和平。那么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双方就能够建立起这种长期的贸易关系了吗?不是,最重要的还是双方的需求。宋辽之间存在商品互需的关系。比如北宋的“三宝”丝绸、瓷器、茶叶为辽国人民所需,辽国的牲畜、皮货、药材等在北宋也有市场,因此宋辽的榷场是相当活跃的,与其他政权亦是。同理,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民间也相当活跃。所以辽宋夏金元各个政权之间,不仅是冲突与并立,也有交融与融合,关于各个政权之间的关系,我们也要采取客观、理性、全面的态度来看待。 教师讲述: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包括驿站、 运河、海运航线、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不仅国内的贸易兴盛,海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那么请同学们通过材料三的地图大致指出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以及主要的港口有哪些? 学生回答完教师点评并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是从中国沿海到中南半岛、印度、阿拉伯国家、非洲。而主要的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或地区,也带回了香料、珠宝等各地区的产品。而外贸税收也成为了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那么最后一则材料描绘了什么呢?同学们读完这则材料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完教师点评总结:是的,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书名《东京梦华录》,这是一则描绘北宋东京百姓生活的史料。百姓门的生活景象、城市风貌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城市是商业发展的载体,城市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直观体现,城市充斥着活力与繁荣、消费与贸易、奢华与时尚、娱乐与颓废,延续若干年后,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商业发展的印记。当时的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都以繁华著称。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可见此时商业之繁华、城市之兴盛。 4.活动四: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讲述:那么经济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的材料结合课本进行分析,进行5分钟的小组讨论并指出这种形态变化的趋势、原因、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越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小组讨论完教师提问:有哪组小组代表来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呢?经济在空间发展的表现如何?有着怎样的趋势呢? 第一组小组代表回答完教师点评并总结:是的,在经济上在空间上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指的是南方经济总量、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那么经济重心南移呈现怎么样的趋势呢?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中唐以后南方迅速发展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南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甚至到了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那么这种表现趋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至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哪组小组来回答? 第二组小组回答完教师总结:是的,这组同学从材料一中找出了原因,并且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北民多次南迁,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经过第二小组的同学分析,认为北民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加之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的发展也就迅速,而经济重心也逐渐往南方便宜。那么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接下来,还有哪组同学愿意解答这个问题? 第三小组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点评并总结:第三小组回答非常全面,将材料二到材料四的重点要点都发现了。材料二所体现的就是经济中心南移促进了这段时期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苏湖熟,天下足”便是一个体现。同时,到了南宋,临安、明州、泉州、广州等市舶司的增设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再度发展。而材料三所体现的影响是元朝时,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政治重心在北方,北方仰赖南方的物资供给,比如粮食。因此元朝是对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那么同学们再试着分析以下,运河取直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事实上,运河具有运输、灌溉、蓄洪等多种功能,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元大都的物资供应,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一批运河沿岸城市、港口城市兴起并繁荣发展,如山东临清、江苏刘家港。那么,这组同学也提到了材料四所体现的第三点影响,南北方人才曲线比重出现了变化,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文教事业的兴盛,南方的人才比重逐渐增加。事实上,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那么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原因、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了呢?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史料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史料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归纳表格。 学生阅读老师所展示的史料并完成表格归纳。 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历史解释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方法。学生客观叙述历史史实是历史解释素养的第一层面。教师出示北宋《耕获图》《南宋农作物分布图》加之书上第65页的《历史纵横》上的史料,通过层层设问,学生能够感受到北宋粮食作物在耕作技术、土地利用率上的大大提高以及其促进人口增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从经济作物入手,通过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需要知道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教师以表格的4个维度引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有利于学生训练历史知识整合能力,夯实必备基础知识。 通过表格归纳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三个维度让学生了解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图文结合的史料促进学生对北宋商业的发展有更近一步的认识。 教师层层设问以问题链形式使学生观察出显性的信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以及主要的港口有哪些)以通过设问引导出隐形信息(以宋辽时期榷场为代表的政权之间的贸易现象以及原因、城市的繁荣),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对政权之间的关系辩证看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科学的研究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思维风暴中达到“史论结合”效果。同时,在正确解释历史事强调在描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这是历史解释素养的第二层次。通过对材料一文字史料的分析归纳,学生能够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和趋势、通过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分析能够分析归纳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教师的设问,如至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使得学生的回答可测量化,不同小组进行问题解答,小组之间的水平可视化,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在教学环节中体现。
(二)任务二:探索宋朝社会观念变化(18分钟) 任务三:探究儒学衰落与复兴(15分钟) (四)任务四:欣赏文学艺术科技之发展(20分钟,其中包括小组讨论五分钟) 课堂小结 (3分钟) 1.活动一:门第观念变化 教师讲述: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如主流意识、社会观念、文艺科技等也悄然变化。以宋朝为例,我们来看看宋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哪些变化。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与门第观念,先来看看唐代的门第观念。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 ——《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这三则史料,有何感想呢?有的同学说,唐代的门第观念浓厚。那么浓厚体现于何处呢?我们来一一分析,材料一发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事件背景其实是唐太宗令人修撰《氏族志》,同学猜一猜唐太宗想要哪个姓氏排在首位呢?自然是姓氏李。可结果你们猜猜如何?崔士高等人修撰完后仍旧把博陵崔氏派做第一。虽然后面唐太宗下令将天下士族重新排序,试图打压“山东人士”等士族,但是社会上的仍以山东高门大姓为荣,甚至与他们通婚“必多球聘财”,连唐太宗都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接下来我们再看材料二。 (出示材料) 材料二: 吾不才,富贵过分,然生平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隋唐嘉话》中“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条 教师讲述:到了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年间,大臣薛中书曾言有三个遗憾,哪三个呢?一是不是以进士身份入朝做官;二是没有取到五姓女;三是没有修国史。那么通过第二点,我们依旧可以看出,重视门第观念的主流意识并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文宗年间,这种门第观念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材料三: 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新唐书》卷172《杜兼传附子中立传》 教师讲述:有同学说有松动,但是依旧很浓厚。崔、卢是隋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世家大族“五姓七望”中的两姓。而李氏已经做了两百年皇帝了,在世人眼中竟然仍不如崔、卢两氏,事实上,在当时“宁娶五姓女,不入帝王家”还是当事人的普遍心态。那么这些现象到了宋朝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我们再来看看一则材料。请同学们浏览并分析与唐代相比,宋代“择婿”的重要标准是什么? 材料四: 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吕蒙正、范仲淹、韩琦、王安石无疑全是声名卓著的宋朝宰辅。经查,他们四位共有女婿十人,其中居然有五人门第不足称道,以至家世难于考索。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刚刚入流的八品官。正是这些小小八品芝麻官竟做了宰辅之家的乘龙快婿,与唐代宰相往往“女为王妃,男尚主”相比,差别显而易见。 ——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学生回答完教师点评并总结:唐代婚姻重家世门第,宋代更看重科举及第者。那么促使婚姻从重家世门第到重科举及第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通过两则史料来继续了解。 材料五 唐代289年期间进士及第者 6427人, 平均每年22.2人。而宋代319年期间共取录进士35000余名 , 平均每年约110名, 几乎是唐代的5倍。同时,宋朝也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中平均取士最多的朝代。宋仁宗在位41年, 由进士科入仕者达4570人, 年平均11.5人 , 宋徽宗在位 25 年 , 取进士5500余人 , 年平均 2 0名 ,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取进士约80至90名。 ——张晋藩等: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第567页。 材料六 宋朝严禁“行卷”和“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外出或会见亲友。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生信息;还要誉录,考卷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誉录院,由书手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试卷经三级核定成绩后方可拆封、公布。殿试也要经过初试、复试、详定三级评定。 ——《宋朝的特点及科举制》《历史教学》编辑部老任2018 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分析并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从材料五中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宋朝科举取士规模扩大,而材料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宋代的考试程度、制度更加公平。如此重视科举,这些变化事实上与我们前面所提到了的北宋的一个中央集权措施有关,是哪个措施呢?是的,重文轻武。那么联系我们之前所学知识,我们就会得到这样的认识。随着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缩小、科举制度的推行、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在唐朝末年最终走向崩溃。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扩大科举规模,完善科举程序,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活动二:人身关系、国家控制松弛 教师讲述:那么除了门第观念,社会上还存在着哪些其他的变化呢?我们来看看这两则材料: 材料一: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二: 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赒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 ——《续资治通鉴长编》 教师提问:这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材料一反映了社会趋于平等,人人皆为“编户齐民”,事实上,当时的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贵贱之观念也在不断弱化。材料二所体现的是什么呢?是的,租佃关系的存在。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两者之间形成租佃关系。不仅如此,当时的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两则材料都反映了人身关系松弛。不仅人身关系松弛,国家的控制力也松弛了不少。课本第66页就告诉我们宋朝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那么我们要知道,这是为了适应北宋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思考唐宋门第观念的区别。 。 学生跟随着教师思路,观回答教师问题。 。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等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带来一系列变化,教师将观点抛出,学生会有意识的注意到这个问题,因而更能在学习中、深入具体的体会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宋朝门第观念与唐代相差极大,通过史料对比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分析唐宋门第观念的变化,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阅读材料,在文本分析中提升获取史料,整理史料的能力。 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发问“何为理?”“何为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指的是人类的所有欲望吗?”“何为格物致知”一步步引领学生探究程朱理学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教师以表格的形式从文学和艺术两个维度提取关键信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了解事实性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至少从三个角度讲述”这种提问方式使得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测量化。 再一次提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生再次巩固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1.活动一:儒学衰弱 教师讲述:当然,不仅社会发生了变化,思想上也有所变化。“儒学复兴”的现象在宋朝发生。复兴,就意味着衰落后再走向兴盛。那么在“儒学复兴”以前, 宋代儒学面临怎样衰弱之势呢?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看看: 材料一: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天理几乎其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后之作疏(解释)者,无所发明,但委屈踵于旧之注说而已。 ——孙复《寄范天章书二》 材料三: 呜呼!礼乐之意不传久矣。天下言养生修性者,归于浮屠、老子而已。 ——王安石《礼乐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材料一所提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意味着什么受到了冲击?材料二反映了儒学的发展存在什么现象?材料三又反映了在社会上,儒学的影响力是否还占据优势? 学生回答完教师总结:同学们在看完材料二都能分析出来。五代以来,传统社会伦理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并且旧有的阐释经书字句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发展停滞,在社会层面上儒学的社会影响也不及佛教和道教。可见当时的儒学衰退之势明显,而到了北宋中期,一批学者便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以求经世致用。 2.活动二:儒学复兴 教师讲述:在儒学复兴运动中,被称为理学的学派影响力剧增,其代表人物有北宋的程颐、程颢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因此这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那么程朱理学的宇宙观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天理”,何为理呢?朱熹是这么分析的。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读大纪》 教师引导: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朱熹认为,天理在人类社会上表现为什么呢?是的,伦理纲常。可见理学将儒学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是一种客观唯心的思想。而程朱理学的人生观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又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呢?通过一则材料,我们来分析。 材料二: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语类》 教师提问:朱熹对于“人欲”的界定是什么呢?人类的所有欲望吗? 学生回答完教师点评:不是的,“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那么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呢?一方面这种行为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人的修养。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禁锢人的自然欲望、扼杀人性的可能。程朱理学这因其观念符合统治者的诉求,有利于统治者去控制人民的精神而收到了官方的尊崇,并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那么理学还有一个认识论、方法论是“格物致知”如何理解这四字呢?我们通过最后一则史料来辨析。 材料三: 须是今日格一物, 明日又格一物,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教师讲述:“今日格一物, 明日又格一物”,格为何意?物又为何意?《二程遗书》表达又是何意?许多同学脸上出现了困惑,事实上,“格”有“不断探究”之意,那么剩下的问题,同学们是否能解答呢? 学生回答完教师总结:是的,“格物致知”意味着只有不断探究,才能获得对天理也就是道德伦理的认知。其实啊,“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深刻认识并遵守儒家道德伦理。虽然理学有着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的消极影响。也存在着积极的影响,纲常伦理中的积极一面可以得到延续,社会上也不断注重气节、品德,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规范社会秩序,同时也有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因此对于理学的影响,我们需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1.活动一:文学艺术 教师讲述:城市经济的繁荣,也推动着宋元时期文学艺术等多元化发展,甚至科技领域也成就斐然。现在就请同学们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并花三分钟时间,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呈现答案) 教师出示材料并简述:艺术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文学史上,宋词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为代表,这两种风格在北宋共同发展,成为宋代诗歌表现和风格的经典代表。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感受宋词的魅力。 (出示材料) 材料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材料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词,同学们有着怎么样的感受呢?是的,辛弃疾的词豪放大气,而李清照的词会更加的温婉委婉。在大一统的局势、重文轻武思想用心,且市民经济发展,为适应文化娱乐的需要,宋朝文学更加多元丰富,而到了元朝,散曲和杂剧这两种更通俗而又灵活的题材出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何元朝又迸发了新的艺术体裁形式呢?元朝的文人都如此清闲吗?有的同学提到了要点,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抒发情感,只好大批转向文学艺术。也这是因为宋元两朝大环境下所带来的影响,除了宋词、元曲。宋元两朝说出演出也丰富多彩,而说书底本话本开始出现。这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宋元时期的书法和绘画也有了更近一步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静静感受宋元流传千年的古韵。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教师讲述: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而山水画,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在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下,画风逐渐偏向客观写实。宋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氛围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艺术与智慧的卓越。 2.活动二:科技发展 教师讲述:那么在科技上,宋元时期又有哪些突出成就呢?请同学们再次用三分钟时间归纳表格,完成知识梳理。 (出示表格) 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后,教师出示表格,并提问:同学们在归纳的过程会发现,宋朝不仅在文学艺术上丰富多彩,科技领域成果也是层出不穷。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为何北宋时期科技能取得突出成就呢?请同学们进行三分钟的小组讨论。至少从三个角度讲述。 小组代表回答完毕教师进行总结: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不错,那么我们一起来归纳答案。首先,宋朝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其次,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有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当然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也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事实上,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刷术外传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火药推动了军事领域的变革,传入欧洲后冲击了封建势力,指南针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新航路开辟。而各种科技名人以及其著作可是古人经验之总结。总之,辽宋夏金元时期得文学艺术与科技以高度繁荣、领先世界、雅俗共赏、多元融合的姿态发展。 教师讲述:通过本课学习,更能感受到唯物史观中提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辽宋夏金元时期宋代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为宋代社会文化以及宋代士人阶层和市民阶层的审美生活、娱乐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进而使得宋代在文学艺术领域大放异彩。辽宋夏金元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但是,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独到建树,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作业布置 (2分钟)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你理解他的观点吗 他是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的 “宋其三变”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呢?请撰写300字小论文表达你的观点。 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能够进一步历史事物本质即认识事物产生、演变规则和规律,进行综合性的判断、理解、分析和阐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板书设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政治、文化 一、经济发展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经济重心南移 二、社会变化 (一)门第观念的变化 (二) 人身关系松弛 (三)国家控制松弛 三、儒学复兴 (一)儒学衰弱 (二)儒学复兴与程朱理学 四、文化艺术与科技之发展 (一)文化艺术 (二)科技
课后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