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第7课时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上承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通过三个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介绍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转折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本课的主干内容之间的逻辑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导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带来世界格局演变。基于主干内容分析,本课主题应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通过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奴隶贸易掠得巨大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洲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根本原因。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基本知识,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和影响已有初步了解。高中阶段要进拓展学生学科思维,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全球航路的开辟是全球联系加强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前提和基础,全球联系加强与世界格局演变是全球航路开辟的延续和影响,所以,第三单元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和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学习的难度。
(三)、学习目标 1. 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流动迁徙的趋势和特点,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全球物种交换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影响。 2. 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重要的几大航海贸易线路及其特点,搜集材料理解太平洋贸易中的中日丝银贸易与中菲墨之间的马尼拉航线,探讨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3. 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影响,总结欧洲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重难点: 1. 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流动迁徙的趋势和特点,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全球物种交换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影响。 2. 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重要的几大航海贸易线路及其特点,搜集材料理解太平洋贸易中的中日丝银贸易与中菲墨之间的马尼拉航线,探讨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四)、评价任务 1. 通过课前预习及自学释疑,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流动迁徙的趋势和特点,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全球物种交换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影响。 2. 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重要的几大航海贸易线路及其特点,搜集材料理解太平洋贸易中的中日丝银贸易与中菲墨之间的马尼拉航线,探讨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3. 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影响,总结欧洲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五)、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1学生活动1环节一:预习与导入 呈现《15世纪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两幅地图有哪些不同?学生会看出,16世纪的地图对世界各大洲的描绘更清晰,地球的形状更近似球体,出现了许多新大陆。 总结: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全球航路的开辟,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变得更广阔。人类历史也真正进入了世界史。与此同时,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关注图片信息设计意图:这样导入充分尊重教材逻辑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时间是历史的重要维度,以 1500 年前后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为中心,引出本单元核心事件——新航路开辟,承上启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环节二:自学释疑: 教师活动2 一、蔗糖革命与丝银贸易——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呈现图片:白砂糖及材料 材料:砂糖流传到欧洲,一开始用作药品,且仅限于上流社会使用,高昂的价格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这是它成为纯洁和权势象征的原因之一。……甘蔗种植技术和制糖之术沿着十字军东征的路线传到了欧洲。……但是,大西洋诸岛地形狭窄,欧洲各国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广阔的甘蔗种植地。所以哥伦布在第二次向西半球航行时随船带着甘蔗幼苗。 ——[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呈现地图:教皇子午线 二、砂糖革命里的物种交换与人口迁移 呈现材料: 1493年哥伦布把甘蔗带到了加勒比海地区。此后,加勒比海诸岛的社会结构、经济方式都或早或晚地发生了变化,历史学家称之为“蔗糖革命”。 材料1 葡萄牙贵族和企业家(在美洲)建立了甘蔗种植园。……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产出适合出口的糖浆或精制蔗糖。它们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另一方面还需要通晓蔗糖制作的复杂工序的熟料工人。……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欧洲船只……满载着马匹和欧洲工业品……到非洲交换奴隶……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有时以现金交易,而在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教师:结合教材39页—40页的内容,指出除甘蔗外还有哪些动植物被殖民者带到了美洲,有哪些植物和食品从美洲流向世界各地?甘蔗带到加勒比海地区引起了哪些变化?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为何不能在当地解决? 教师:呈现教材图片“三角贸易” 呈现材料: 材料2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耐旱粮食作物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既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又扩大了耕地面积,从而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的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农民将经济作物产品投向市场,换回其他生活必需品。例如,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教师:结合40页的“历史纵横”和材料2,思考物种交换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学生活动2 结合地图,指出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方向和势力范围。 按照教材内容列举物种交换的情况 思考物种交换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设计意图: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这也是全球联系建立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了解两国殖民扩张的情况,为学习哥伦布大交换、人口迁移、三角贸易、印度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3 探究1:丝银贸易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材料1 自隆庆以后,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蓬勃发展,这是海商们的长期反抗迫使明廷开放海禁的直接结果。解除海禁后,长期被压抑的海外贸易热潮顿时倾泻而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隆庆开放后的近八十年间,正值16 世纪后期和17世纪前期,这时世界各国差不多都陆续被卷入世界市场。在美洲和日本都有大宗白银出产,而中国自明初以来白银一直短缺。中国却有着物美价廉的丝、瓷等物品,正可以满足西欧诸国及其殖民地的最大需求。 ——摘自晁中辰《论明代的私人海外贸易》 材料2 1609 年,一位拥有25年在亚洲经商历史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罗·德·芭萨注意到:“我所见到的最贵的和在广州城购买的黄金是7个银比索兑换1个金比索, 我从没有看见比这个价格再高的了,而在西班牙,1个金比索通常值12个银比索,因此,显而易见从中国购买黄金意味着可以产生75%至80%的利润。” ——韩琦《美洲白银与中国早期经济的发展》 教师:根据材料,思考白银为什么会流向中国?结合中国史的知识分析白银流向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2:价格革命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呈现材料: 材料5 在1503年至166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了有据可查的总计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其工资仅落后于暴涨的物价……这样一来就将西班牙工业置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首先是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控制了同习、葡两国殖民地的大部分运输业。西北欧人不久还供应了巴西和西属美洲所进口的制成品的90%以及利比亚半岛本身所消费的大部分制成品。……最终“西班牙人在经过漫长而危险的长期航行之后从西印度群岛运来的一切,他们以鲜血和努力获得的这一切,都被外国人轻易而舒适地夺走运回他们自己的祖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金银流向西欧引起哪些变革? 结合黄金、白银流向分析世界格局的演变。 探究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史料一: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印度毁灭述略》 史料二: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 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 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 结合材料思考: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探究4:如何评价西欧主导的早期全球化 教师:结合教材43页的“问题探究”,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西欧主导的早期全球化。全球化最理想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学生:评价:一方面奴役了美洲和非洲,给当地人民带去灾难;另一方面加速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西欧社会转型;需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学生活动3 结合材料分析方法,调动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答问题 解读信息,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利用评价方法评价西欧主导的早期全球化
设计意图:通过金银流向西欧,分析西欧是如何在早期全球化中崛起的。了解早期全球化中世界格局演变的概况。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正确价值观。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并非都是进步性,当今世界依然要面对全球化问题,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同时也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4
(六)、板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与物种交换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三、早期殖民扩张
(七)、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整理笔记 2.完成配套练习
(八)、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充分利用教材中史料,利用多媒体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知识较为琐碎,内容很多,同时根据教学模式需求,打乱课本的安排,因此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确实会有学生跟不上的情况。另外,史料信息过多,导致课程在进行中稍显紧张,以后在备课中应当更加精细,做好删减。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