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1 17: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秦论》导学案k
主备人 夏争艳 审核人 王振龙 2016/3/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堂讨论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积累:
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过”是 “论” ,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 》《 》(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
3、“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 ”,是__________采取的一种__________ ,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__________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 。
4、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东”指__________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5、“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 ) 膏腴( ) 逡( ) 镞( ) 黔( )
氓( )隶 隳( ) 鞭笞( ) 轸( ) 恬( )
藩( ) 瓮( )牖( ) 孝公既没( ) 召( )滑
俯首系( )颈 践华( )为城 劲( )弩 不及中( )人
墨翟( ) 蹑足行( )伍 朝( )同列 将( )数百之众
度( )长絜大 比权量( )力 万乘( )之势 一夫作难( )
三、背景介绍
见同步60页
课中探究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翻译全文,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 )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3、倔起阡陌之中( )
4、赢粮而景从( )
5、威振四海( )
6、百有余年矣( )
7、始皇既没( )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过秦(过: )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 ;绳: )
(4)追亡逐北(北: )
2、名词作状语
(1)席卷天下 (席: )
(2)包举宇内(包: )
(3)囊括四海 (囊: )
(4)天下云集响应(云: ;响: )
(5)赢粮而景从 (景: )
(6)南取汉中(南: )
(7)内立法度(内: )
(8)外连横而斗诸侯(外: )
3、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亡: )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 )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 )
(3)吞二周而亡诸侯(亡: )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
5、形容词作名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 )
6、形容词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 )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以愚黔首(愚: )
(2)会盟而谋弱秦(弱: )
(3)以弱天下之民(弱: )
(三)一词多义
1、因(1)因遗策( )
(2)因利乘便( )
(3)因河为池( )
2、制(1)制其兵( )
(2)制其弊( )
(3)增其旧制( )
3、致(1)致万乘之势( )
(2)以致天下之士( )
4、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3)吞二周而亡诸侯(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2)路不拾遗( )
(3)蒙故业,因遗策( )
(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6、度(1)内立法度(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
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四)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 /今:河的西面)
2、赢粮而景从 (古: /今:输赢的“赢”)
3、山东豪俊并起 (古: 今: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 (古: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5、才能不及中人(古: /今:中介,见证人)
6、宽厚而爱人(古: /今:夫妻中的一方)
(五)指出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5、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6、铸以为金人十二
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六)默写
1、 ,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5、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
6、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8、 ,身死人手, ,何也?

课中探究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5个段落,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小组讨论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教师点拨延伸)
明确:施仁义,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 ( http: / / www.21cnjy.com )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四、小结: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划“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尤其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五、拓展阅读
焚书坑 (唐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山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点拨: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明确:第一句写伴随着书本(“竹帛”)化成青烟消散,“万世帝业”的根基却也淘空掉了。这是说嬴政企图用焚书的蛮横手段来愚化民众也许是成功了,然而他的权力根基(现代称“政权的合法性”)却也同时被毁坏了。第二句写不可一世的嬴政指望依仗武力维持“万世基业”,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第三四句说这坑(“焚书坑”)里的书灰还没冷呢,山东就已经有反秦的“叛乱”了,而终于覆灭强秦的项羽、刘邦等人也都不属于“讥议朝政、蛊惑民心”的读书人之列啊!后面这两句冷峻十分,可以看成是对暴虐封建统治者的无情讽刺 。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 ( http: / / www.21cnjy.com )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