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
琵琶行白居易学习目标:
1.理解并把握诗歌的主旨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通过诵读,学习用比喻描摹声音的写法,赏析音乐美思考:为什么白居易
泣下最多、
青衫湿透
呢?琵琶女:
艳压群芳 艺盖京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委身商人 独守空船
诗人自己:
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醉不成欢
朝中高官 丝竹不绝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当年而今:而今:当年: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起对比反衬作用 被贬江洲
病卧浔阳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青衫泪”,既是诗人对被琵琶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自己被贬的伤痛,更是当时社会的控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粗重深沉细腻轻柔婉转流利低沉冷涩激越高亢气势雄壮戛然而止、震撼人心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为 可 感 的 形 象小组讨论:第二段的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比 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女演奏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曲终 倾诉悲情。急切愉快。幽愁暗恨。激越悲愤曲终收拨。春风得意少年时命运抗争诉悲愤年长色衰守空船梦啼妆泪红阑干四弦一声如裂帛凝绝不通声暂歇音乐旋律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望江上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同表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共鸣姓名
张友博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胶州市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二、学生分析
1、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多数学生都有所了解,但又不很详尽,因此,本课的内容适应了他们的期待视野,能激发他们自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3、此外,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等古音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鉴赏诗中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本节课使用了:云共享、网络工具中的博客、引擎搜索,多媒体课件等技术。
二、具体操作:
1、在预习环节,我在博客上公布了本节课预习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了解白居易其人,背诵本节课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并感悟其特点,并在博客上就学生提出的预习疑问进行解答。
2、让学生根据预习问题进行引擎搜索,了解相关知识。
3、在云共享平台上共享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供学生阅读了解。
4、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
三、预期效果
????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实现了学生与环境直接对话,与学习资料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预习
开放博客,提供预习所需要材料,以及预习要求。根据学生互动,指导预习。在云共享中提供相关资料。
登陆博客,明确预习要求,和老师互动,随时质疑问难。从云共享中获取资料,或者引擎搜索相关资料。
博客、云共享、引擎搜索
导入
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面对相同的身世遭遇,诗人由衷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
学生听歌曲,思考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视频
初步感知
引导分析文本,整体感知“为什么白居易???泣下最多、青衫湿透呢?”。
学生诵读诗歌,思考总结琵琶女、白居易当年与现在的境遇是怎样的?
多媒体课件《琵琶行》.ppt
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思考诗歌的主旨句并讨论主旨句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深入探究
播放音乐,老师诵读第二段。
朗读第二段,思考并讨论第二段的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视频,多媒体课件
诗歌总结
老师提出问题:琵琶女与白居易的身世境遇与琵琶女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问题。从而更深刻的把握“共鸣”“知音”的主旨句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课堂拓展
展示李白的《听颖师弹琴》
学生读诗歌,体会描写音乐的方法。
课件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第一,课堂上确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手段都得到了优化。
第二,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探究,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的能力,熟悉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个性中的作用。同时又有课堂拓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以致用,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衔接。
第三,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在本节课中,我合理的运用了多媒体手段,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语文思维。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读中慢慢去体会诗歌的语言、主旨情感,从而达到与诗歌对话,与作者对话的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丽,并受到滋润。《琵琶行》这一篇文章经典名篇,情感内涵比较丰富,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往往停留于细节表层,非常浮浅。这节课在设计之初就调整思路,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搜索人物,深入了解。利用博客这一平台和学生反复交流,充实了学生视野。我同时通过云平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注重了个体差异性。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养成咀嚼涵咏的习惯,尤其是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深入探究,感悟诗歌之美,内化培养了探究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