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南县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六国论》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莒南县第四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之《六国论》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1 06:53:42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六 国 论
苏洵学习重点1、掌握卿、速、以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及重点句式
2、学习史论中借古讽今的手法
3、诵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赂秦( ) 暴霜露( ) 与嬴 ( )
洎 ( ) 燕国 ( ) 下咽 ( )
草芥( ) 互丧 ( )胜负之数( )
思厥( )先祖父 革灭殆( )尽
lùpùyíngjìyānyànjièsàngshùjuédài一、听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词推断文言实词方法1、联系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或成语
2、利用互文、对偶等修辞推断词义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灭亡亲附坚守道义古人的尊称招致两次等到成为革除灭亡命运或许二、检查词义 掌握下列句中“以”的用法。(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由于,介词 凭借,介词 拿,介词 因为,介词 用,介 从而, 连 因而, 连推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以”后+名词:介词
2、“以”后+动词:连词(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洎牧以谗诛
(4)苟以天下之大
(5)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掌握以下句式并翻译( ) 【 】三、阅读思考,整体感知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从几个方面阐述观点的?
2、第一段与二、三段是什么关系?
3、从六国灭亡的事例中苏洵总结出怎样的历史教训?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嗟夫!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李桢)向使(六国)有擅(占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贪小利自保、背信弃约不爱惜百姓、失去民心欲霸天下却失地利天助
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原因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

四、 合作探究 宋王朝面临着契丹、西夏的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宋辽在澶州交战,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对外却一味的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纳绢输银,贿赂求和。还原历史五、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 针砭时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牢记历史 勿忘教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奇祝同学们:
学习进步!再见!姓名
唐丽娜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t
单位
山东临沂莒南第四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六国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的赏析示例。是苏洵史论文的代表作,着重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政论色彩较浓,作者借史立论,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论点鲜明,深刻,论证严谨,无懈可击,堪称议论文的典范。
二、学生分析
学生由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只是机械的识记背诵,对文言文语感较差,又因为有些文言文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兴趣不大,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或许加上一些现代化手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以前文言文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知识点,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重点)
2、体会苏洵严谨的论证模式,学会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重点)
3、学习严谨的议论文写作思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家作品的情感。(难点)
4、学生能够逐渐产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学习古代文人墨客忠于国家,忧患百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难点)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课前导入?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还原战国硝烟弥漫的历史影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六国摧枯拉朽般土崩瓦解的历史原因;
二、课堂交流中?
视频播放历史评论家对这段历史的评论及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投影展示苏辙,杜牧,李桢等人的看法】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李桢)向使(假使)有擅(占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思考探究?ppt展示
苏洵认为韩魏楚因赂秦而力亏灭国,燕赵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失去强援导致灭国,六国灭亡归结一点就是“弊在赂秦”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并不这样认为,他的儿子苏辙也有不同的看法,为什麽苏洵唯独坚持这一观点呢?
三、课堂总结中时
视频播放当时宋王朝的社会状况,宋王朝面临着契丹、西夏的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宋辽在澶州交战,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的镇压,对外却一味的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纳绢输银,贿赂求和。
引导学生认识:北宋拥有全国政权,力量远大于拥有地方政权的诸侯国,不应该对敌采取妥协政策,北宋王朝要改变贿赂政策,奋起反抗,才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告诫今人要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就是苏洵写《六国论》的意图。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
?
?
?
导入
师:历史如滚滚流水冲刷着人们的记忆,可有段历史人们却刻骨铭心,那就是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战国时代。最后秦国用了140多年的时间,逐一消灭了其他六国,夺得了天下。对于其他六国的灭亡,后世英杰多扼腕叹息,评说不一。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对六国灭亡也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今天就让我和大家再次走进这段历史,去领略领略苏洵精辟的分析。
观看视频,自由朗读课文
1、精心设计课件,以高山流水的画面为背景出示课题。
2、???视频播放《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残酷场景》带领学生重温那段残酷的历史
战国-在线观看-360影视
tthp://www.360kan.com/m/gKjlZkQoQHT6Sh.html(节选)
网络媒体展示秦、齐、楚、燕、赵、韩、魏的战国形式分布图。
?
?
?
?
课堂展示
一、学生自纠自查,疏通文意
要求:1、勾画出难懂或拿不住的字词,提出老师和你一起讨论交流
2、老师没来得及和你交流的,可将难懂的字词记录下来,举手提问
2、抽取重点段落,检查词义,夯实基础,接力解释2、3段文字中红色字体部分
学生自查自纠,同学交流互评,质疑问难
1、多媒体展示
兵 道??率??完 其实 先 亡 卿 速 迁灭 洎 数
2、学习成果展示量规评价打分
?
?
?
?
?
?
?
诵读研讨
1、指导诵读第四段
抓住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的作用
“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要读出感叹、惋惜之情,语气要舒缓、沉稳
“悲夫”,哀六国s下场之惨,要读出激动、悲愤之情,语气要高昂、急促
2、指导诵读第五段
本段要读出委婉劝告,暗含批评,又满含期待之情。
分小组比赛诵读,学生互评
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
学习成果展示量规
前三甲予以奖励
训练探究
苏洵认为韩魏楚因赂秦而力亏灭国,燕赵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失去强援导致灭国,六国灭亡归结一点就是“弊在赂秦”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并不这样认为,他的儿子苏辙也有不同的看法,为什麽苏洵唯独坚持这一观点呢?
先分组讨论交流,写200字分析
PPT投影展示苏辙,杜牧,李桢等人的看法】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李桢)向使(假使)有擅(占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交流建构
苏洵的写作六国论的意图?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交流讨论,可以查阅资料
博客、QQ、云平台上展示
作业及评价
总结学习心的,文言文如何诵读
熟读成诵
录制视频上传云平台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完全遵循文言文的教学思路,重视诵读,体现文言并重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文言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适时的使用网络多媒体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制作还原战国硝烟弥漫的历史影像导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六国摧枯拉朽般土崩瓦解的历史原因;
课堂交流中,视频播放历史评论家对这段历史的评论及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
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ppt展示???
为什麽苏洵唯独坚持这一观点呢?
课堂总结中时,视频播放当时宋王朝的社会状况。
引导学生认识:北宋拥有全国政权,力量远大于拥有地方政权的诸侯国,不应该对敌采取妥协政策,北宋王朝要改变贿赂政策,奋起反抗,才不会重蹈历史覆辙
告诫今人要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就是苏洵写《六国论》的意图.
将学生诵读视频上传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网络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