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地
字
号
评 成就四川眉山子瞻东坡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作者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他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写作背景及作者作品: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含小品),写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有时如此让人费解。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诵读上阙——整体感知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细品→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这东去的大江和滚滚的江浪,既是眼前的景色,又是一种暗喻,喻指时光的流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早已有这样的感慨。苏轼登赤壁临长江,自然会由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流光,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风流人物。词一开始就不同凡响:一派江水,千古风流,无穷感慨,和那种模山范水的诗句迥然不同。让人感到词人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得远,想得深。 这几句由大江引出赤壁,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接下来描写赤壁景色: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前一句把视线引向天空,后两句把视线引向脚下,这三句简直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画。赤壁景物气势恢宏: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这两句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上阙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上阙小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诵读下阙——整体感知当时周瑜指挥吴军用轻便战舰,装满燥荻枯柴,诈称请降,驶向曹军,一时间火烈风猛,飞埃绝烂,烧尽北船。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员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边疆危机的确良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
合作探究→聚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考: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是作者消极的厌世避世之感,还是诗人积极的超脱释然之情?运筹帷幄于中军帐羽扇纶巾下阙周 郎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作者自己下阕总结 通过对周瑜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周瑜不朽功业的仰慕,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超越无奈现实的彻悟,走出心灵困境的旷达.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全诗特点:1绘壮阔景 (描绘壮丽之景)2 写英雄事 (刻画豪迈之人)3 寄豪放情 (抒发豁达之情)演唱:杨洪基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听歌曲体味豁达之情→作业面临大江大河,诗人多有所感。苏轼有感于周瑜;杜甫有感于昭君;毛泽东有感于项羽.......我们的同学在这面朝大江的地方,春暖花开的季节又会联想起谁,联想到什么,试着用笔写下你的感触。再见!姓名
马存杰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
单位
临沂第十八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 个模块,本册教材属于第四个模块。主要含有戏剧单元、宋词单元、社科文单元和古代人物传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和冲突,思想和意境以及 知人论世的学习能力,在五个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 物,编者选取他们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领略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把握内容、体味情感、掌握写法、陶冶情操,从而提高文化品味。《念奴娇?赤壁怀 古》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高,首先从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中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将直接出题,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是 豪放派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了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在必修二中已经学过《赤壁赋》,因此 对苏轼文风和人生经历并不陌生,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一定的方法来鉴赏分析诗歌 还不熟练。所以这节课将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诵读法、分析法、对比法来鉴赏诗歌。
三、教学目标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2、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3、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对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启发积极的思维,
一、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收集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语文资料,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信息,领略到先进与文明的结晶,拓宽学生思路,开阔眼界,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五、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学生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
七、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
八、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想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课前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再把九句写山水的名家诗句串联成文引入新课,目的是用歌曲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再由歌曲和诗文名句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诗境中来
知识积累,知人论世
学生聆听
多媒体、幻灯片、音响、视频。
讲授
文学即人学,每一部作品却会烙上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因此了解作者及其写作 背景是诗词教学中一个绝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先让学生齐读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的一段话,之后以抢答的形式完成对苏轼的成绩、经历、胸襟、性格的了解,完成 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生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学生阅读做笔记
ppt
研讨
听名家配乐朗读,点拨朗读技巧,自读齐读等读诗形式,希望通过形象的声音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
学生聆听然后跟读
多媒体、音响、视频。
探究
1.明确考点,了解方法。
①讲解高考中诗词鉴赏的考察点
② 讲解鉴赏诗词的角度并解题
2了解章法,把握词意。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4.分析形象,领悟意境
学生做好方法积累、并动手鉴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宋词的鉴赏技巧。
ppt
评价、归纳
1、??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豪放”表现方面
学生做好积累
黑板板书
作业布置
背诵本文
学生背诵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体“电子书”,活人读死书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因为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如何把“活书”设计好?如何把“活书”学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