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3-31 06: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伟大的历史转折第11课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材料一中对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场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文革”结束后,人们急切期盼中国能迅速摆脱困境,但“左”的错误的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拨乱反正举步维艰。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改革开放的春雷1978年12月,北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言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场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共和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得到平反。1980年5月,人民大会堂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
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二、在希望的田野上谁也不会想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竟然是用按血红手印托孤的方式拉开了……“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怎么回事?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那张按满红手印的大包干秘密誓言,宣布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悄悄降临。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僵化体制中解放了出来。小岗村的小小一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的往昔与今朝昔日茅草房 今日新农村 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户家庭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收成在完成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农民赞扬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歌谣权:
责:
利:主要形式:保证国家、集体的土地的使用权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三、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在1978底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让一部分城市先富起来”。他当时一口气列举了十来个城市,第一个就是深圳。? 1979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经过研究后初步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步骤1.1979年7月——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
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2.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设置经济特区。3.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4.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1988年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5.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0年,五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的往昔与今朝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渔民村旧貌 华侨城深圳河边的深圳特区一角 深南大道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3、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P63材料阅读进行讨论:14个沿海城市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浦东1990年,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格局: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小结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第二代领导集体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和
实行改革开
放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陆伟大的历史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   想的束缚D巩固练习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D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是( )
A.孙中山 毛泽东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B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市
D、国有企业A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C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 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B7.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A8.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清政府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城市(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D 9.下列关于我国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
——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D.经济开放区——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A 10.“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歌词(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2)歌词中那位“老人”指谁?“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开放”有何不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对外开放政策现代:独立自主,发展经济
近代:列强入侵,被迫打开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