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26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31 07:17:24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赤壁赋苏轼一、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熟读并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
的特点。
3.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
态度。 ? ?
二、
背景
提示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苏轼书法苏东坡游赤壁苏东坡像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嫋嫋(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藉(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三、 清风徐来 白露 纵 浩浩乎
游 月出
水波不兴 水光 凌 飘飘乎 第一自然段结构:四:理清思路 怨 慕 舞潜蛟
乐 歌 萧声 余音
泣 诉 泣嫠妇第二自然段结构:苏子 客 孟德 哀须臾
问 而今安在 况吾与子
愀然 答 赤壁 羡无穷第三自然段结构:水 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月 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第四自然段结构:《短歌行》
????????????????????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第五自然段: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景、情、理融于一体   全文结构:感情变化过程:
乐-悲-乐 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
1、游 月出 写景 乐
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
2、乐 歌 箫声
泣诉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
3、 问 而今安在哉 抒情 悲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
4、 议论 乐
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课文框架: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用意: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
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 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五.本文押韵比较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看下列押韵字并体会文章的换韵情况。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四段 往 长
第二段 桨 光 方 瞬 尽
慕 诉 缕 妇 主 取
第三段 稀 飞 诗 月 色 竭 适
昌 苍 郎 第五段
东 空 雄 酌 藉 白
鹿 属 粟
穷 终 风 六、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1、属—— 2、冯——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修辞手法( )嘱凭互文见义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修辞手法( )对偶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修辞手法( )比喻八、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2、凌万顷之茫然。( )
3、渺渺兮予怀( )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7、顺江而东也 ( )
8、固一世之雄也 ( )
9、而今安在哉 ( )
10、侣鱼虾而友麋鹿(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倒装句名作状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名作动,东进宾语前置 (1)第二段的“乐”从何体现,与上段的“乐”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狂放忘形,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2)客人的悲从何起?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美人。美人代表了作者追求的理想,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化抽象为具体;夸张;比喻;侧面衬托;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思考:思考:
(1)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是因对人生旷达乐观的情怀而喜,不同于前面部分的因美景、美事而喜。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感慨,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既而,阐发了自己要尽情享用大自然给予的宝藏的旷达乐观人生态度,在精神的层面上寻找到了平静超然。 (3)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东坡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无病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苏轼能辩证的来看生命永恒和短暂的关系,这是佛教禅宗对他的影响。作为个体的人,现实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当他融入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的时候,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悲愁苦闷之时古人一般会如何排遣? 悲愁消极的态度与苏轼的豪放风格相悖吗?(古代文人) 喝酒,及时行乐。
曹操《短歌行》中说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旅店);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缘故)也”; 
韦庄《菩萨蛮》:“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湖北黄冈赤壁再见!姓名
许秋霞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
单位
郓城县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著作,通过主客问答、水与月的譬喻,探讨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又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 ? 这篇文章是第二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文章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这篇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把握全文的思路脉络,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还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
?
二、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文言知识相对薄弱,但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在情感认知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辨知能力已经较为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另外,随着性格的逐渐成熟,在情感方面会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因此表现欲更强。在学习动机方面一般能自我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还有本文是名篇,所以学生一般会有比较高的热情去学习。
三、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本课主要采用了PPT技术;视频和音频剪辑技术。?
2、在导入环节、研讨探究环节、归纳总结均采用了这些技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3、利用背景音乐进行情感渲染,利用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直观性的体验,在音画的欣赏中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实景,感受当时苏轼所感受到的一切。
4、在课堂上,通过PPT文本展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此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使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教师讲读苏轼名句
让学生讲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
ppt制作技术?
背景音乐铺陈渲染
?
讲授
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
学生疏通字词句
PPT白板展示知识点
研究探讨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那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它是消极的吗??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并且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
白板展示余秋雨先生文中的语句
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有关时间易逝去的诗句。
抢答,举手答。
多媒体展示
课后作业及评价?
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完成作业,上传到云平台,并进行讨论交流
云平台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这节课里,我通过课堂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并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在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对抽象的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让诗歌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如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学生对诗文及其主要思想的理解和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