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历史时空】
【基础知识】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含义: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2.原因
(1)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2)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特别提示】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1)进步性
①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
②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了产量。
③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加之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大增加。
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⑤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2)局限性: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来说,圈地运动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
(3)英国通过殖民扩张, 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4)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5)17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6)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成就
①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从18 世纪30 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在半个多世纪内,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②工厂出现。1771 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特别提示】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
手工工场和工厂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后者实现了机器大生产。
③1782 年,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1785 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
④动力技术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 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⑤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 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2)扩展:从18 世纪后期到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19 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就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 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④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3)特点
①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思考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1:19世纪后半期,工业企业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极大推动作用,开始有计划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促进生产,纷纷资助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其中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思考2:两次工业革命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2:(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匠,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国家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以重工业为重点。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工厂,其中中小企业占多数,生产组织规模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出现。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垄断组织。
【概念阐释】垄断组织
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业之间的联合。它们凭借这种联合所建立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垄断组织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阶级结构
①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
③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
④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4)社会生活
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②现代工业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
③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纸书籍发行量大增, 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④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⑤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
2.消极影响
(1)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特别提示】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是在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压迫、奴役殖民地人民,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二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传播到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体制。
【随堂练习】
1.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B )
A.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B.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
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
解析:根据材料“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故答案为B项;A项是市场和原料因素,排除;C项是资金因素,排除;D项是技术因素,排除。
2.300多年前,在英国,有很多贵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有的甚至不惜抛弃政治,解甲归田,潜心研究农业、农具和畜牧。促使这些贵族潜心农事的主要原因是( B )
A.英国革命剥夺了贵族土地
B.经营农业可获得丰厚利润
C.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技术
D.宗教改革削弱了贵族特权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00多年前”就是17世纪,此时英国很多贵族“潜心研究农业、农具和畜牧”,这是因为圈地运动促使经营农业可获得丰厚利润,故B项正确;英国革命没有剥夺贵族土地,故A项错误;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展,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削弱的是天主教的特权,故D项错误。
3.1720—1721年,英国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进口印花棉布,并限制私人出售印花棉布。议会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这说明( C )
A.工业革命初见成效
B.国王真正“统而不治”
C.国内外市场刺激纺织业变革
D.新技术导致产业发展不平衡
解析:据材料“1720—1721年”“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等信息可知,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使生产者加快速度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纺织业技术的变革,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王“统而不治”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新技术的信息,故D项错误。
4.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 A )
A.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 B.电灯泡、电动机
C.汽车、飞机 D.电话机、内燃机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851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伦敦博览会,万能蒸汽机和火车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电灯泡、电动机、汽车、飞机、电话机、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不符合题意,B、C、D三项排除。
5.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C )
A.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 B.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
C.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 D.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
解析:根据材料“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重化工业日益占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重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没有体现轻纺工业减产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工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现象,故D项错误。
6.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道:“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50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19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B )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解析: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和经济等层面配套设施的支撑,故选B项。工业革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项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才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其实质是( A )
A.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区域经济的发展
C.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D.经济联系的加强
解析:垄断组织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而不仅仅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与题中的垄断组织无关,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经济联系的加强不是垄断组织的实质表现,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8.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有些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世纪50—70年代,英国各行各业都存在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的并存( B )
A.导致英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B.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源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D.体现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
解析:19世纪50—70年代正是工业革命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存在大量手工工场,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B项正确;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积累了技术,促进了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排除A项;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是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排除C项;工场手工业不属于工业化模式,排除D项。
9.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 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答案:(1)优势: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经济: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科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科技发明的重视。
(2)影响: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大企业时代到来(或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全球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回答其优势。第(2)问,根据所学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个角度归纳、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0.史仲文的《世界全史》提道:英国18世纪初期,制铝、制盐等行业已成为资本集中的工业;1750年,在煤铁工业中雇用数百人的大规模生产比比皆是。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据此可知,英国( D )
A.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国家 B.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机器大生产已居主导地位 D.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解析:材料“英国当时所存在的经济和技术的平衡,已经达到在市场推动下工业能够不断自行扩展的程度”强调的是18世纪的英国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需要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等关键因素,D项符合题意;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叶,与材料无关,A项排除;英国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B项排除;C项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排除。
11.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
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为“倡导自由贸易”,时间为“19世纪上半期”,联系所学可知,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后的影响之一就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D项正确。英国确立民主制度是在1689年,A项排除。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是在18世纪,B项排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影响的是全球经济发展,与英国的贸易自由政策无关,C项排除。
12.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30.8%,1907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6.5%,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这种变化说明( B )
A.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B.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C.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D.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解析:据材料“就业比重仅为30.8%……增加到46.5%”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女性地位提高,就业比重增长,成为重要的劳动力,说明工业化推动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妇女就业状况,不能体现农业收益的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妇女就业比重增加,说明劳动力增加,不是短缺现象,故D项错误。
13.(2020·江苏高考)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A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出现的大雾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有关,因此其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A项正确;垄断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与精神危机无关,而是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此时汽车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却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
材料二 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等,进一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
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带来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
答案:(1)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作用:调节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3)启示: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社会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第(1)问,“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一“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得出:工人健康受损;“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却拿着低廉的工资”得出:大量使用童工;“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的臭气,导致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都不敢打开”得出: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第(2)问,“举措”,根据材料二信息“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得出:加强政府监管;“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河道法令》……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在19世纪80年代还相继出台《工人阶级住房法》”得出:通过立法治理。“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经济生活、生活环境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问,“启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政府起到的作用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