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24 古人谈读书
第1课时
这一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两则文言文片段,从中获取读书和学习的营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任务一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听课文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zhì
识
一
chǐ
耻
我会认
qǐn
寝
书写指导:
“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止”右竖要长,注意中间有一短横。
我会写
书写指导:
“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我会写
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任务二 品读释疑 精读感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智慧。
知
知
知
知
知
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明白。
可我还是有几个步骤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蒙混过去。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地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白了解答这道题的全过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默。
识:读“zhì”,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面。它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这一教育学说。
回顾刚才所学知识,说说理解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后三句话。
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提示:
注意文言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常用义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读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没有天生就知晓所有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因为他多听多记、勤奋好学。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推测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在本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问题,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学习。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实践的重要性。
再读读后三句话,说说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学习的?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任务三 拓展延伸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同学们,这几句话告诉我们: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过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和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学习的方法,并不断进步。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句文言文。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复习导入
朱熹(1130—1200),字元
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
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
作者简介
(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等。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初读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二
yǐ
矣
我会认
qǐ
岂
书写指导:
“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
我会写
书写指导:
“甬”横撇要小,不要漏写一点,“冂”稍宽,里边是两横和一竖。
我会写
书写指导:
“山”要扁宽;“己”稍扁,起笔横折要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我会写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随意
要紧,重要。
品读释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①指的是要用心思考,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②读书不用心,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心到”指思考,只有用心思考,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奥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同学们,学习了这部分内容,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启发吗?
拓展延伸
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拓展资料
“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读书专注、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自己以后读书、学习的准则。
教师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