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三)(第三单元)
(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3秋 大同期中)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如表诗歌给我们讲述的史实是( )
兴安渠 [明]解缙 石渠南北引湘漓, 分水塘深不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 锦帆直是到天涯。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修驰道
2.(2023·天津模拟)《史记》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3.(2023秋·唐山期末)“汉文帝以他的仁德修身、治民、理诸侯和安四境,造就了人民之福、国家社稷之福,同时他本人由此赢得了千古赞颂。”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统治者个人德行的重要作用
B.汉文帝是古代成就最高的皇帝
C.汉文帝时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D.汉文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4.《汉书》记载,汉武帝“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王国网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官员素质,防止政治腐败
C.抑制商人牟取暴利,增加财政收入
D.制造王国内部矛盾,削弱王国势力
5.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 )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2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6.(2023秋 威海期中)学会计算历史年代,可提升中学生的历史素养。请利用所学知识,推算出西汉王朝共统治了多少年( )
A.193年 B.211年
C.212年 D.210年
7.(2023·汕头模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西汉初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年皇帝则往往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反映了( )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监察制度逐步完善
C.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D.制度腐朽统治黑暗
8.根据表格内容,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朝代 内容
秦朝 修筑五尺道;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汉朝 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形成多条海上航线,向东通往朝鲜、日本,向南通往印度洋
A.秦汉时期生产力的进步
B.古代水陆交通的发展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D.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9.通过探究事件的因果关系来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事件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
B.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朝开始进入鼎盛
C.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D.司马迁受宫刑——写成《史记》
10.(2023秋 盐城期中)“以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为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符合如图示意图中③的阶段性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诸侯争霸与兼并
D.社会大变革时代与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者董仲舒,在此时听到了他的召唤。在给汉武帝刘彻的策论中……君臣之间数次问答,被后世统称为“天人三策”。“大一统”三字,更被董仲舒炼为古今共通的道理:统一将不再单纯是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认同,是社会思想的统一。
——纪录片《中国》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实现“社会思想的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权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2)请写出材料二中“新货币”的名称和为获得“盐、铁、酒的专利权”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三 史书上关于“汉武帝”有如下记载:如武帝……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汉武帝)穷奢极欲……内侈宫室……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两部史书关于“汉武帝”的记载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2分)单元测评(三)(第三单元)
(满分: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3秋 大同期中)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如表诗歌给我们讲述的史实是(C)
兴安渠 [明]解缙 石渠南北引湘漓, 分水塘深不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 锦帆直是到天涯。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修驰道
2.(2023·天津模拟)《史记》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A)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3.(2023秋·唐山期末)“汉文帝以他的仁德修身、治民、理诸侯和安四境,造就了人民之福、国家社稷之福,同时他本人由此赢得了千古赞颂。”这句话强调的是(A)
A.统治者个人德行的重要作用
B.汉文帝是古代成就最高的皇帝
C.汉文帝时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D.汉文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4.《汉书》记载,汉武帝“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A.限制王国网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官员素质,防止政治腐败
C.抑制商人牟取暴利,增加财政收入
D.制造王国内部矛盾,削弱王国势力
5.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D)
时间 大事
前136年 为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各置博士
前124年 兴办太学,礼聘名师教育天下学子
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弟子按成绩授予相应官职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
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6.(2023秋 威海期中)学会计算历史年代,可提升中学生的历史素养。请利用所学知识,推算出西汉王朝共统治了多少年(D)
A.193年 B.211年
C.212年 D.210年
7.(2023·汕头模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西汉初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年皇帝则往往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反映了(A)
A.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B.监察制度逐步完善
C.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D.制度腐朽统治黑暗
8.根据表格内容,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B)
朝代 内容
秦朝 修筑五尺道;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汉朝 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形成多条海上航线,向东通往朝鲜、日本,向南通往印度洋
A.秦汉时期生产力的进步
B.古代水陆交通的发展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D.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
9.通过探究事件的因果关系来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事件没有因果关系的是(D)
A.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
B.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朝开始进入鼎盛
C.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D.司马迁受宫刑——写成《史记》
10.(2023秋 盐城期中)“以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为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符合如图示意图中③的阶段性特征是(B)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诸侯争霸与兼并
D.社会大变革时代与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学者董仲舒,在此时听到了他的召唤。在给汉武帝刘彻的策论中……君臣之间数次问答,被后世统称为“天人三策”。“大一统”三字,更被董仲舒炼为古今共通的道理:统一将不再单纯是政治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认同,是社会思想的统一。
——纪录片《中国》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实现“社会思想的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答:措施: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权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2)请写出材料二中“新货币”的名称和为获得“盐、铁、酒的专利权”采取的措施。(4分)
答:名称:五铢钱。措施:实行盐、铁、酒官营、专卖。
材料三 史书上关于“汉武帝”有如下记载:如武帝……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汉武帝)穷奢极欲……内侈宫室……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资治通鉴》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两部史书关于“汉武帝”的记载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 (2分)
答:不同:《汉书》对汉武帝的评价主要以赞扬为主,宣传他的功绩;《资治通鉴》主要是对汉武帝持批判的态度,记录了汉武帝穷奢极欲导致的当时社会的一些乱象。方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要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