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8 08:47:39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时空观念)
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
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复汉”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右栏史料呈现出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这一场景的出现与当时的执政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1)时期:光武中兴时期。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合右图,完善东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表现:
农业 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 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史料实证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增加,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76相关史事
时空观念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兼并土地,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思维指引: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也是东汉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黄巾起义
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1.原因: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爆发:184年,由太平道创立者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4.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史料实证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民不)必可轻。
——《太平御览》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11月24日,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学术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各地文艺界人士,欢聚枣阳,召开2023·汉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首届东汉文化研讨会。东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任务驱动 1】——集权力——中央集权
材料一 光武帝针对汉武帝以来官制日益繁芜、人民负担增加的弊端,“并官省职,费减亿计”。在中央省大司徒所属司官,罢左右将军,省中垒、胡骑、虎贲校尉等。在地方撤并400多县,吏职裁减十分之九。同时,在并官的基础上调整官吏职权。在中央,不授予三公实权,权力集中在尚书台,使专制业权得到加强。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改革官制的举措及其目的。
答:举措:合并郡县,裁减官员,调整官吏职权;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减轻人民负担。
(2)两汉前期都出现了安定的统治局面。由此,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认识: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才能长久。
【任务驱动 2】——混乱的政局
材料二
(3)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局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答:政治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原因:皇帝早逝,幼主继位(或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影响:宦官与外戚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任务驱动 3】——反抗的号角
材料三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
——摘编自江建忠《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4)材料三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农民起义 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起义:黄巾起义;联系:材料二中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社会混乱,人们反抗情绪高涨,引发了材料三中的黄巾起义。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如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所对应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这两个王朝的都城分别是 (D)
A.阳城、亳 B.殷、镐京
C.咸阳、洛阳 D.长安、洛阳
2.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 (C)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3.[史料实证]光武帝曾下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量器),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意为:免除、去掉)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B)
A.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 D.惩处贪官
4.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治理黄河而名垂青史的水利专家是 (A)
A.王景 B.李冰
C.刘邦 D.黄帝
5.[历史解释]王莽篡汉引发光武帝刘秀的担忧,为此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该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A.防止外戚权力过大
B.杜绝宦官专权现象
C.避免后妃干预政治
D.维护东汉的大一统
6.厘清线索有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表展示的线索主题是 (D)
A.西汉的政治统治
B.西汉的兴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兴衰
7.[唯物史观]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C)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B 思维进阶】
8.[史料实证](2023·北京模拟)如图所示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简册。其记载的是张掖郡居延边塞官员粟君状告百姓寇恩,称寇恩欠了他一头牛。居延县和下辖的乡通过调查审理,最终裁定粟君诬告寇恩。此汉简可以用于研究 (D)
①汉朝的郡县制度
②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③汉朝的法律制度
④东汉初期的吏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B)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他首先下令,凡被卖为奴隶而希望回到父母身边者,都可获得解放,又于建武六年,将王莽时期因触犯律法被贬为奴的民众全部赦免,恢复了他们的庶民身份。同年,降低了王朝因军事财政不足而施行的十税一的田租,恢复了西汉三十税一的税制,缓和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建武七年,光武帝又断然实行兵制改革,废除了郡兵制度,翌年彻底废除征兵制度,让农民专心从事农耕。
——摘编自《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 这一局面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利用皇帝作为工具进行斗争的产物。皇帝小时,大权掌握在母亲及其娘家一方组成的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要夺回大权只能靠身边的宦官,于是宦官乘机专权。
——摘编自《考试周刊》
材料三
中平元年(184年),左图人物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二十万黄巾起义军经过九个月的激烈战斗,先后均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但他们在战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却表明,人民是不甘心任统治者宰割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3分)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促使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1分)
答:措施: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废除征兵制度,减轻农民的负担等;局面:光武中兴。
(2)材料二中的“这一局面”指的是哪一局面 (1分)
答: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材料三图示人物是谁 (1分)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巾起义的历史影响。(2分)
答:人物:张角;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知道东汉的建立者、时间、都城(时空观念)
2.掌握光武帝巩固统治的基本措施及光武中兴经济发展的史实(历史解释)
3.研读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和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认识到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背景:
①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 ,有的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各种 越来越激化。
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 ”。
③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 起义。西汉宗室刘秀以“ ”为旗号,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2)建立:公元25年, 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右栏史料呈现出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时期 这一场景的出现与当时的执政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1)时期: 时期。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 ,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 ;减轻 ,赦免囚犯;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结合右图,完善东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表现:
农业 使用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手工 业 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 ,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史料实证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增加,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76相关史事
时空观念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 ,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竭力搜刮民财,导致 困苦,社会混乱。
2.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极力 ,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是东汉晚期出现 局面的重要因素。
思维指引: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也是东汉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黄巾起义
研读右栏史料,分析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并写出这次起义发生的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及影响。
1.原因:东汉后期, 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 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爆发: 年,由太平道创立者 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4.结果: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 ,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史料实证
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民不)必可轻。
——《太平御览》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11月24日,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学术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各地文艺界人士,欢聚枣阳,召开2023·汉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暨首届东汉文化研讨会。东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任务驱动 1】——集权力——中央集权
材料一 光武帝针对汉武帝以来官制日益繁芜、人民负担增加的弊端,“并官省职,费减亿计”。在中央省大司徒所属司官,罢左右将军,省中垒、胡骑、虎贲校尉等。在地方撤并400多县,吏职裁减十分之九。同时,在并官的基础上调整官吏职权。在中央,不授予三公实权,权力集中在尚书台,使专制业权得到加强。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改革官制的举措及其目的。
(2)两汉前期都出现了安定的统治局面。由此,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任务驱动 2】——混乱的政局
材料二
(3)材料二反映出东汉中后期出现怎样的政治局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并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任务驱动 3】——反抗的号角
材料三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
——摘编自江建忠《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4)材料三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农民起义 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A 达标自测】
1.[时空观念]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如图所示年代尺上的括号所对应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这两个王朝的都城分别是 ( )
A.阳城、亳 B.殷、镐京
C.咸阳、洛阳 D.长安、洛阳
2.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 (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3.[史料实证]光武帝曾下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量器),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意为:免除、去掉)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
A.释放奴婢 B.减轻刑罚
C.合并郡县 D.惩处贪官
4.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治理黄河而名垂青史的水利专家是 ( )
A.王景 B.李冰
C.刘邦 D.黄帝
5.[历史解释]王莽篡汉引发光武帝刘秀的担忧,为此规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该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
A.防止外戚权力过大
B.杜绝宦官专权现象
C.避免后妃干预政治
D.维护东汉的大一统
6.厘清线索有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表展示的线索主题是 ( )
A.西汉的政治统治
B.西汉的兴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兴衰
7.[唯物史观]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 )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B 思维进阶】
8.[史料实证](2023·北京模拟)如图所示为东汉光武帝时期的简册。其记载的是张掖郡居延边塞官员粟君状告百姓寇恩,称寇恩欠了他一头牛。居延县和下辖的乡通过调查审理,最终裁定粟君诬告寇恩。此汉简可以用于研究 ( )
①汉朝的郡县制度
②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③汉朝的法律制度
④东汉初期的吏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民起义。这两次起义的共同点是 ( )
A.都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B.都沉重打击了所在王朝的统治者
C.都是因为刑罚的残酷
D.都建立了农民阶级领导的新政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他首先下令,凡被卖为奴隶而希望回到父母身边者,都可获得解放,又于建武六年,将王莽时期因触犯律法被贬为奴的民众全部赦免,恢复了他们的庶民身份。同年,降低了王朝因军事财政不足而施行的十税一的田租,恢复了西汉三十税一的税制,缓和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建武七年,光武帝又断然实行兵制改革,废除了郡兵制度,翌年彻底废除征兵制度,让农民专心从事农耕。
——摘编自《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材料二 这一局面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利用皇帝作为工具进行斗争的产物。皇帝小时,大权掌握在母亲及其娘家一方组成的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要夺回大权只能靠身边的宦官,于是宦官乘机专权。
——摘编自《考试周刊》
材料三
中平元年(184年),左图人物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动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二十万黄巾起义军经过九个月的激烈战斗,先后均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但他们在战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却表明,人民是不甘心任统治者宰割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光武帝采取的统治措施。(3分)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促使哪一盛世局面的产生 (1分)
(2)材料二中的“这一局面”指的是哪一局面 (1分)
(3)材料三图示人物是谁 (1分)根据材料三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巾起义的历史影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