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8 08:41:09

文档简介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1.了解东晋兴亡的具体史实,掌握南朝政权更迭及南朝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时空观念)
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南北方人民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317年, 重建晋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东晋。
2.政治特点: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祖逖等人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结果如何 西晋与北方政权的多次交战,有怎样的影响
(1)成果:东晋初期,朝廷多次北伐,在 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2)结果: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 中原。
(3)影响:抵御了来自 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 ,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4.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年,东晋灭亡。
家国情怀
西晋末年,祖逖流亡江南,为恢复中原,他自行招募军队,渡江北伐。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我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复返!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
二、南朝的统治
1.王朝:420—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 。
2.政治表现: 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里,社会比较安定; 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思维导引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北方人 ,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 和 。
(2)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研读史料,概括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 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
手工业 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城市繁荣,南朝时的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思维引导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仍落后于北方地区。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任务驱动 1】——朝代更替明兴衰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请写出图中A、B、C、D、E所代表的政权名称并分析南朝的特点。
【任务驱动2】——江南变化悟发展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南朝]沈约《宋书》
(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分析以上材料,比较从汉朝到南朝对江南的描述有何不同。
【任务驱动3】——文物说史知繁荣
南朝青瓷莲花尊,1956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钵盂山南齐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器物侈口,圆腹,长颈,丰肩,有盖,盖顶四周环绕着肥厚短俏的莲花瓣。整件器物做工精致,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南朝典型的瓷器大都采用莲花瓣纹饰。
(3)观察南朝青瓷莲花尊,结合材料,分别介绍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A 达标自测】
1.[时空观念]土匪和饥荒随战乱而至,商业凋零,两百多万北方居民打点资产,渡过长江逃到南方。权臣们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流亡政府,史称 ( )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成汉
2.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 )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3.(2023 广州模拟)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多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23秋·深圳期末)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60年左右,最短的仅有二十多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5.[历史解释]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麻、粟、豆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原先在北方种植,而当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麻、粟、豆便于种植 B.北人南迁
C.商品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提高
6.(2023·西安模拟)317-589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
A.环保意识的增强 B.生产技术的进步
C.自然条件的优越 D.水利工程的兴修
7.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自然条件很优越
【B 思维进阶】
8.[历史解释]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非洲、欧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朝廷政治中心由洛阳转移到建康
B.我国北方地区的稳定与持续繁荣
C.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9.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说明 (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10.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田地大量荒芜……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
经济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1分)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2分)
材料三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入朝为官的越来越多,众多文人、学者、艺术家也都是南方人。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 (1分)这一情况出现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联系 (2分)
(3)综上所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分)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1.了解东晋兴亡的具体史实,掌握南朝政权更迭及南朝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时空观念)
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南北方人民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政治特点: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祖逖等人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结果如何 西晋与北方政权的多次交战,有怎样的影响
(1)成果:东晋初期,朝廷多次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
(2)结果: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影响: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4.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家国情怀
西晋末年,祖逖流亡江南,为恢复中原,他自行招募军队,渡江北伐。船到中流,他站立船头,慷慨激昂地击楫说:我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复返!跟随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志感动。
二、南朝的统治
1.王朝:420—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
2.政治表现: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思维导引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南朝时期,“江南之为国盛矣”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1)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下移民和南方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研读史料,概括东晋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实行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
手工业 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商业 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思维引导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仍落后于北方地区。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任务驱动 1】——朝代更替明兴衰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请写出图中A、B、C、D、E所代表的政权名称并分析南朝的特点。
答:A:东晋 B:宋 C:齐 D:梁 E:陈。
特点:社会动荡,朝代更迭较频繁。
【任务驱动2】——江南变化悟发展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南朝]沈约《宋书》
(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分析以上材料,比较从汉朝到南朝对江南的描述有何不同。
答:汉朝: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南朝: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充足,社会安定。
【任务驱动3】——文物说史知繁荣
南朝青瓷莲花尊,1956年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钵盂山南齐墓,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器物侈口,圆腹,长颈,丰肩,有盖,盖顶四周环绕着肥厚短俏的莲花瓣。整件器物做工精致,釉色莹润,釉厚处呈玻璃状。南朝典型的瓷器大都采用莲花瓣纹饰。
(3)观察南朝青瓷莲花尊,结合材料,分别介绍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答:艺术价值:做工精致,釉色莹润,是一件宝贵的艺术品。
历史价值:反映了南朝时青瓷的烧造水平,是证明南朝手工业发展的一手史料;莲花瓣图案从侧面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的兴盛。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时空观念]土匪和饥荒随战乱而至,商业凋零,两百多万北方居民打点资产,渡过长江逃到南方。权臣们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流亡政府,史称 (C)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成汉
2.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C)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3.(2023 广州模拟)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多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B)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23秋·深圳期末)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60年左右,最短的仅有二十多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5.[历史解释]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麻、粟、豆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原先在北方种植,而当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B)
A.麻、粟、豆便于种植 B.北人南迁
C.商品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提高
6.(2023·西安模拟)317-589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B)
A.环保意识的增强 B.生产技术的进步
C.自然条件的优越 D.水利工程的兴修
7.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其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A)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D.自然条件很优越
【B 思维进阶】
8.[历史解释]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非洲、欧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A.朝廷政治中心由洛阳转移到建康
B.我国北方地区的稳定与持续繁荣
C.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9.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说明 (B)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10.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田地大量荒芜……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
经济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1分)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2分)
答: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联系:材料一中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入朝为官的越来越多,众多文人、学者、艺术家也都是南方人。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 (1分)这一情况出现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联系 (2分)
答:情况:南方文化迅速发展(南方文化逐渐繁荣或南方人才聚集超过北方)。
联系:材料一中北人南迁为材料三中南方文化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材料二中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材料三中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综上所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分)
答:要维持社会稳定;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