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掌握原始农业产生的重要标志及意义(史料实证)
2.识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
3.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比较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的不同,理解贫富分化的出现及其意义(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观察右侧史料,这些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思考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有何意义
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和 均发现于我国。
2.标志: 、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3.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料实证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
观察图文资料并结合具体史实填写下表,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距今年代 约7 000年 约6 000年
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流域)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流域)
房屋样式 建筑 房屋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 得到广泛使用 制作 石器
粮食作物 和黍
家畜饲养 猪、狗为主 猪和狗等
原始 手工业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 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 ,会纺织、制衣
思维指引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历史解释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史料实证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结合右侧史料,完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
项目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时期 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6300-4500年
区域 主要分布在 地区 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代表 半坡人 大汶口人
社会 特征 原始 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 ,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已经出现了 ,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11月7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
【任务驱动1】——观历史时空
根据生产工具划分历史时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
(1)根据上图时间轴判断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分别有哪些。
【任务驱动2】——跨学科学习(地理)
(2)据图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任务驱动3】——析史料实证
材料
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 6 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墓葬中随葬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A 达标自测】
1.[历史解释]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上述材料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2023秋·北京期中)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
3. [史料实证](2023 洛阳模拟)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文物可以印证当时( )
A.家畜饲养 B.农业兴起
C.聚居而居 D.采集狩猎
4.某同学在参观某原始居民遗址时,导游的介绍中多次提及“木构建筑”“骨哨”“象牙雕刻”“天然漆”等信息。据此判断他参观的是哪一原始居民遗址(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大汶口遗址
6.[历史解释]半坡人修建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修建干栏式建筑,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7.[史料实证]下表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材料可以反映的现象是( )
号数 随葬品数量
61号 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
70号 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钱)
10号 陶器82件,石器4件,玉器2件,象牙器五件等共289件
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
【B思维进阶】
8.(2023 开封模拟)迄今为止,在山西运城地域内已发现石器遗址400余处。阅读下面“考古档案”卡片,从中可以得知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 )
考古档案
◆出土的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棒、石杵等
◆纺织、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
◆狩猎和捕鱼工具有石镞、骨镞、弹丸、网坠等
◆挖土工具有木耒等
◆收割工具有平月形石刀、石镰、骨铲等
◆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高粱、大豆,以及麻类作物等
A.使用打制石器
B.过着茹毛饮血、食不果腹的生活
C.以狩猎和捕鱼为生,过着定居生活
D.已经从事农业耕作,创造了农耕文化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1分)
(2)材料二是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文物,请你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1分)“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1分)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哪些因素。(2分,至少两项)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掌握原始农业产生的重要标志及意义(史料实证)
2.识读《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时空观念)
3.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4.比较仰韶文化时期墓葬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的不同,理解贫富分化的出现及其意义(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观察右侧史料,这些考古发现能证明什么 思考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有何意义
1.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2.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3.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史料实证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
观察图文资料并结合具体史实填写下表,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距今年代 约7 000年 约6 000年
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黄河流域)
房屋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生产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骨耜得到广泛使用 制作磨制石器
粮食作物 水稻 粟和黍
家畜饲养 猪、狗为主 猪和狗等
原始 手工业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 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思维指引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历史解释
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史料实证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结合右侧史料,完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
项目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时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6300-4500年
区域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代表 半坡人 大汶口人
社会 特征 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史料实证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11月7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
【任务驱动1】——观历史时空
根据生产工具划分历史时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
(1)根据上图时间轴判断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分别有哪些。
答: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任务驱动2】——跨学科学习(地理)
(2)据图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特点:集中出现在大河流域,星罗棋布。
贡献: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任务驱动3】——析史料实证
材料
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 6 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3)材料墓葬中随葬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答:说明:从氏族成员地位平等到出现了贫富分化。看待:原始氏族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产品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不断增多,出现了财产上的贫富分化,这种变化需要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历史解释]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上述材料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D)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2.(2023秋·北京期中)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B)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
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
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
3. [史料实证](2023 洛阳模拟)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文物可以印证当时(B)
A.家畜饲养 B.农业兴起
C.聚居而居 D.采集狩猎
4.某同学在参观某原始居民遗址时,导游的介绍中多次提及“木构建筑”“骨哨”“象牙雕刻”“天然漆”等信息。据此判断他参观的是哪一原始居民遗址(C)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B)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大汶口遗址
6.[历史解释]半坡人修建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修建干栏式建筑,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A)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7.[史料实证]下表是大汶口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随葬品情况,材料可以反映的现象是(D)
号数 随葬品数量
61号 只有1件陶鼎和1块砺石
70号 两位成年人合葬,总共只有1把石斧(钱)
10号 陶器82件,石器4件,玉器2件,象牙器五件等共289件
A.商业交换频繁 B.社会生活奢侈
C.性别差异突出 D.贫富分化明显
【B思维进阶】
8.(2023 开封模拟)迄今为止,在山西运城地域内已发现石器遗址400余处。阅读下面“考古档案”卡片,从中可以得知这一地区的远古居民(D)
考古档案
◆出土的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棒、石杵等
◆纺织、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
◆狩猎和捕鱼工具有石镞、骨镞、弹丸、网坠等
◆挖土工具有木耒等
◆收割工具有平月形石刀、石镰、骨铲等
◆出土的农作物有粟、高粱、大豆,以及麻类作物等
A.使用打制石器
B.过着茹毛饮血、食不果腹的生活
C.以狩猎和捕鱼为生,过着定居生活
D.已经从事农业耕作,创造了农耕文化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1分)
答: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例子:会制作简单的原始乐器。
(2)材料二是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文物,请你依据这些文物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
答:生产、生活状况: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会纺织、制衣。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1分)“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1分)
答: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农作物:粟和黍。
(4)结合三则材料说一说,在原始聚落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有哪些因素。(2分,至少两项)
答:因素: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过上定居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