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一:做好综合训练题
(原卷版)
第一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好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真是天也变了!”
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 ,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然是很清晰的倒影。那拳头模样的丫枝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
18.分别填入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像是蠕动的一弯一曲的醉汉
B.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像是醉汉,一弯一曲地蠕动
C.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D.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19.画波浪线句子原文为“弯着身子拉,拉,拉”,编辑时作了如上修改,你认同吗 请说明理由。(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因为吐来吐去,① 。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仔细想想,__②_。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春蚕吐丝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的分析,以“蜡烛”为题仿写贺志坚的《春蚕》。单个诗句的句式、字数可不完全一致。(5分)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C.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D.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文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第二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可能有人以为, A ,那周末多睡觉补回来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补觉能弥补的“熬夜损害”毕竟有限,而且过度补觉,可能会给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
有研究发现,①经常周末补觉的人很容易被窗外的强光、马路上传来的超标的噪音影响,②会长时间处于碎片化的“浅睡眠”状态,③在清醒和浅睡之间摇摆不定,④因此睡眠质量较差。⑤补觉时,人体的呼吸循环减弱、新陈代谢加快,⑥这可能导致脑部氧气和能量供应减少。⑦如果补觉时间太长,⑧就可能出现提不起精神而头晕乏力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体内褪黑素活性升高,会使人产生困意。而褪黑素活性降低,就意味着身体正准备清醒。有研究发现,经常补觉的人褪黑素活跃时间比入睡时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而起床3.5小时之后,褪黑素的活性才逐渐下降,这说明昼夜节律已经被打乱了。紊乱的昼夜节律,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状况,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B ,但分时段地补觉,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打乱生物钟的前提下,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0.文中第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遥望山顶上的那座塔……”,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加点处有两个“微微”,一个“微”,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第三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托尔斯泰把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玛丝洛娃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透射出浓郁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随着苦难的不断加深,玛丝洛娃性格的复杂特征愈益显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苦难人之上。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严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②,结果受骗上当。玛丝洛娃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③,但天性纯洁的她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
托尔斯泰塑造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才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卡秋莎灵魂的觉醒,正好是在她堕落到谷底的时候。
B.《复活》确是一幅触目惊心的人民受难图。
C.托尔斯泰在情节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
D.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确是煞费苦心的。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A,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①在人观察现象的时候,②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③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④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不受主观的干扰。⑤《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⑥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⑦力求梳理外物的本来面目。⑧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⑨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⑩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B,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第四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血脂疾病发病率高,②但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③就血脂而言,也存在很多误区。④第一,认为血脂高是吃出来的,⑤降血脂只要少吃肉多吃素就行。⑥高血脂症虽然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⑦饮食调整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⑧但是有些患者是无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的,⑨此时就需要服用降脂药物达到治疗。第二,认为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第三,血脂检查重点关注甘油三酯的指数。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人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胆固醇的高低密切相关。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事实上, A 。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可以依附在脂蛋白上从周边组织进入到肝脏内,继而被代谢分解、排出体外,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而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胆固醇会将自己送往动脉内,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B 。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①——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②“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 ”——“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选自汪曾祺《受戒》,有删改)
画横线①处为何在举例中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这句话 (3分)
分析画横线②处“呀”字的作用。(3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第五组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在我们的印象里, ① ;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
“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② ,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个问号。比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而且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 A ),吸烟、喝酒、熬夜等也是司空见惯。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
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外出吃饭一次,一天吃一斤蔬菜。这种健康管理方案虽然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 ③ 。当然,倘若在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上( B ),反而可能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样就( C )了。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户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三十八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用水车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去的水,不够太阳一日十五小时的蒸发。
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①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②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
文中第一段连续使用多个句号,富有表现力。请分析这些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一:做好综合训练题
(解析版)
第一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好像背着一盆火。“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真是天也变了!”
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 ,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然是很清晰的倒影。那拳头模样的丫枝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
18.分别填入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像是蠕动的一弯一曲的醉汉
B.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像是醉汉,一弯一曲地蠕动
C.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D.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 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19.画波浪线句子原文为“弯着身子拉,拉,拉”,编辑时作了如上修改,你认同吗 请说明理由。(5分)
18.C(3分。两句均可通过“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来判断)
19.不认同。①原文用逗号表停顿,与敞开衣襟、汗粒呼应,前后语意衔接贴切,写出了拉纤的艰辛感。②原文一个动词回环往复三次,写出了拉纤的节奏感,极富生活化,真实反应了拉纤画面。③改后的文字,缺少感彩,只客观交代了拉纤的动作,艰辛感、节奏感、画面感较差。(5分。观点1分;讲出一条原文的妙处,可得2分;讲出改后文字不好的理由,2分。原文妙处不必面面俱到,理由合理即可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因为吐来吐去,① 。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仔细想想,__②_。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春蚕吐丝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的分析,以“蜡烛”为题仿写贺志坚的《春蚕》。单个诗句的句式、字数可不完全一致。(5分)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一项是(3分)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象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C.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D.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文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①它的结果不过是作茧自缚②诗人的认识确实有道理 (4分。写对一句得2分,写对两句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上下衔接自然内容贴切即可酌情给分)
21.示例一:蜡烛也闪烁着耀人的光芒/却缺少油灯那种不息的力量/油灯燃尽/依然可以焕发新生/蜡烛泪干/反而枯竭了生命
示例二:蜡烛也在暗夜发出微光/却缺少萤火那份主动的精神/萤火装点世界/是自己将自己点燃/蜡烛吐光/却依靠别人点亮
示例三:蜡烛本已为人类服务了千年/却被时代无情地抛弃/电灯更年轻/生来就携创新精神/蜡烛资历更深/却在竞争中黯然退场(5分。诗句句数、大体格式完整2分;能使用对比,且揭示健康哲理2分;语言通顺、简洁1分)
22.D(3分。D项中的“一”与例句中的“一”都是副词,放在动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轻微)
第二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常态。可能有人以为, A ,那周末多睡觉补回来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补觉能弥补的“熬夜损害”毕竟有限,而且过度补觉,可能会给身体造成额外的伤害。
有研究发现,①经常周末补觉的人很容易被窗外的强光、马路上传来的超标的噪音影响,②会长时间处于碎片化的“浅睡眠”状态,③在清醒和浅睡之间摇摆不定,④因此睡眠质量较差。⑤补觉时,人体的呼吸循环减弱、新陈代谢加快,⑥这可能导致脑部氧气和能量供应减少。⑦如果补觉时间太长,⑧就可能出现提不起精神而头晕乏力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体内褪黑素活性升高,会使人产生困意。而褪黑素活性降低,就意味着身体正准备清醒。有研究发现,经常补觉的人褪黑素活跃时间比入睡时间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而起床3.5小时之后,褪黑素的活性才逐渐下降,这说明昼夜节律已经被打乱了。紊乱的昼夜节律,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出现异常状况,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B ,但分时段地补觉,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打乱生物钟的前提下,弥补睡眠不足带来的影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18.示例:A.既然熬夜有害(2分,“熬夜有害”语意连贯1分);B.虽然过度补觉并不可取(2分,得分点“虽然”“过度补觉不可取”)19.①去掉“超标的”(噪音都是超标的):⑤ “加快”改为“减缓”(不合逻辑,代谢减缓,能量供应才会减少):⑧ “提不起精神”与“头晕乏力”对调位置(“头晕乏力“与”提不起精神“是因果关系):(每处2分,指出序号,但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0.文中第三段多处使用儿化音,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遥望山顶上的那座塔……”,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加点处有两个“微微”,一个“微”,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0.①儿化音的使用表现出济南的山水拥有迴异于高峻与壮阔的“柔美”,传达出可爱的意味;②创造轻快愉悦的氛围,也显得亲呢。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分,1点1分)
21.①原句以感叹号收束全段,夏然而止,实则表达对前文山的线条因晴空颜色的衬托显得更清晰的一种强烈的认同,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感,以省略号收束全段,无此效果;②原句中“看”有“让读者看”的意味,改句“遥望”无此意味,原句更能在对话语气中给人以交流感,更能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③原句中“看”“那个塔”显得更口语化,与全文风格更一致。(每点2分。对任意两点得4分)
22. ①两个“微微”突出强调了济南的秋天清明的特点:②“微”形容水声,写出济南的秋天静谧的特点:③“微”和“微微”写出了济南的秋天清明宁静,充满诗意。(3分,1点1分)
第三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托尔斯泰把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①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玛丝洛娃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透射出浓郁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随着苦难的不断加深,玛丝洛娃性格的复杂特征愈益显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苦难人之上。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严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②,结果受骗上当。玛丝洛娃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③,但天性纯洁的她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
托尔斯泰塑造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才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卡秋莎灵魂的觉醒,正好是在她堕落到谷底的时候。
B.《复活》确是一幅触目惊心的人民受难图。
C.托尔斯泰在情节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
D.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确是煞费苦心的。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示例:①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五彩缤纷、千变万化)②花言巧语(甜言蜜语)③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每个1分,
意思类似、能前后衔接的成语即可)
19.D(摘编段落内容重点是玛丝洛娃人物形象。第一段有“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最后一段有“托尔斯泰塑造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等句子,都强调了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20.示例一: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
示例二: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是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示例三:被托尔斯泰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的玛丝洛娃这一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示例四:托尔斯泰将他着力塑造并使之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句子为单句2分.信息要点完整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A,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①在人观察现象的时候,②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③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④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不受主观的干扰。⑤《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⑥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⑦力求梳理外物的本来面目。⑧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⑨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⑩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B,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示例:A.在于追求真理B.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1)第①句可修改为: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2)第④句可修改为: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3)第⑦句可修改为: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
第四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国血脂疾病发病率高,②但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③就血脂而言,也存在很多误区。④第一,认为血脂高是吃出来的,⑤降血脂只要少吃肉多吃素就行。⑥高血脂症虽然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⑦饮食调整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⑧但是有些患者是无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使血脂降至正常水平的,⑨此时就需要服用降脂药物达到治疗。第二,认为高血脂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第三,血脂检查重点关注甘油三酯的指数。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人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与胆固醇的高低密切相关。生活中,人们常常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事实上, A 。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可以依附在脂蛋白上从周边组织进入到肝脏内,继而被代谢分解、排出体外,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而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该胆固醇会将自己送往动脉内,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8.A.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 B.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好胆固醇是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知,说明胆固醇有好坏之分,没必要对高胆固醇含量的食物避之不及,所以可填入“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
第二处,根据“容易引起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可知,后文是要说明胆固醇在血管内大量堆积的害处,再结合上文“让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可知,主要是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据此可填入“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9.③不合逻辑,就对血脂的认识而言/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⑥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高血脂症……”。⑨成分残缺,改成“达到治疗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就血脂而言,也存在很多误区”不合逻辑,存在误区的是就人们对血脂的认识而言的,而不是“血脂”,可改为“就对血脂的认识而言”或“也存在很多认知误区”。
⑥“高血脂症虽然……”关联词位置不当,结合后文“但是有些患者”可知,主语不同,应该把关联词提前,可改为“虽然高血脂症……”。
⑨“达到治疗”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改为“达到治疗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房子翻修了才三年,木料还露着白茬。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①——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②“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 ”——“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选自汪曾祺《受戒》,有删改)
20.画横线①处为何在举例中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这句话 (3分)
21.分析画横线②处“呀”字的作用。(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20.①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说明,此处说明赵大娘腌咸菜非常拿手。②打破了句式的齐整,语言显得自然随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用破折号引出“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是对前一句“腌咸菜”的进一步说明,说明赵大娘腌咸菜非常拿手。破折号表示进一步说明。
此处举例中插入破折号,使破折号前后的句式不一致,破折号前后是整齐的“煮猪食,喂猪,腌咸菜”“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动宾式结构短语,中间插入“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一句长句,打破了句式的齐整,使得语言显得自然随性。
21.①“呀”字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②拉长语音、舒缓语气,表明赵大娘剪纸花样多, 突出赞美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呀”是一个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词,此处在每个剪纸名称后面加上“呀”字,显得有口语化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呀”是用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此处“呀”拉长语音、舒缓语气,有赞叹之意,表达对赵大娘剪纸花样多的赞美之情。
22.①原文“明亮亮的”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赵家人的勤劳,而改动后成为了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原文的强调效果;②原文句子多为短句,原文和上下文句式相应,语言风格更统一。③原句“明亮亮”与下文中“清亮亮”“滑溜溜”“格铮铮”的表达一致,有乡土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在于原文“明亮亮的”是单独成句,改句“明亮的玻璃”中“明亮的”是作为定语修饰“玻璃”,让修饰语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通过玻璃的“明亮亮的”更能突出赵家人的勤劳;而改句成为长句的定语,不能起到强调效果。
语段以短句为主,“明亮亮的”作为句子成份单独成句,和上下文的短句句式一致,所以原句和原文的语言风格更统一;改句是一句长句,句子冗长,不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
用词上原句是“明亮亮”,原文中有“清亮亮”“滑溜溜”“格铮铮”的词语,原文用“明亮亮”与此表达一致,有乡土气息;而改句是“明亮”,表达不一致。
第五组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在我们的印象里, ① ;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
“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② ,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个问号。比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而且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 A ),吸烟、喝酒、熬夜等也是司空见惯。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
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外出吃饭一次,一天吃一斤蔬菜。这种健康管理方案虽然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 ③ 。当然,倘若在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上( B ),反而可能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样就( C )了。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户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 A.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 B.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 C.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19. ①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
②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
③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和后文“司空见惯”并列使用,表明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很常见,可填“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B.结合结果“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可知此处指过分担心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可填“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惴惴不安:因恐惧担忧而心神不定,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C.此处是针对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总结,应是指过分担心倒不合适,可填“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意思是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舍本逐: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因小失大: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和后文“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为转折关系,可推至此处对象为老年人,应填“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
②前文不可辜说美食负,后文列举追求健康的一系列做法,则此处问题应是说要平衡二者的关系,应填“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或“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
③此处应顺承“健康管理方案”的话题,对应“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得出结论,即健康方案相应不同,应填“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三十八度之上。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尽驱全村的男子用水车踏水。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去的水,不够太阳一日十五小时的蒸发。
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①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②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
20. 文中第一段连续使用多个句号,富有表现力。请分析这些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1.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
(2)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
【答案】20. ①全段共7个句子,每句独立完整,表意简明。
②前三句从数字角度写出:雨少、太阳大、气温高的特点。
③四五两句,从本应蓄水的河塘变得干涸,说明缺水严重。
④第六句从颜色角度写土地的干硬、野草的干枯,表明严重缺水。
⑤最后一句用夸张手法点明“大热”“大旱”给人们带来的恐慌,非常形象生动。
21. 第一句运用反复的手法,一方面写出了长者对“泄露天机”者的善意劝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求雨的虔诚、渴切。
第二句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云霓渐退、渐淡,最终消失的过程,隐含了人们求雨的失落、失望心理。
22. (1)此句中的“一般”,是指大多数情况下,可理解为“通常、往往”。
(2)此句中的“一般”,是“一样、一般无二”的意思,表示程度。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第一段运用多个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可以从句子结构的明快、句子内部的特征等角度分析。
首先“两个月不下雨。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三十八度之上”,这三个句子,都有数量短语“两个月”“十五小时”“三十八度”,而这些具体的数字恰巧准确地表明:此地雨水少、太阳亢热、气温非常高。
其次“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这两句专门选取了本是蓄水灌溉的保障,然而由于干旱导致了河底向天,池塘变成洼地,再次反衬干旱的严重。
再次“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一句从野草的颜色、泥土的颜色角度写出了干旱的程度深。
最后“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一句用“充塞人间”的夸张手法,写出“大热”“大旱”天气,给人们带来的恐慌,非常直观、贴切。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中第一句连用两个“喊不得”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者对高呼“落雨了”的人的劝阻,因为只是预兆要下雨了,害怕他们高呼吓退了雨,这表明了老者求雨的虔诚心态。
第二句“……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三个小短句构成排比,表现的是云霓被火辣的太阳渐渐“逼退”的过程,也形象地写出了看天、盼雨的人们的失落和失望的心理。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句“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中的“一般”,就是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时候。句中是指无糖饮料并不是所谓的真正“无糖”,通常情况下含有不少代糖,这些代糖对人体的胰腺也是会加重负担的。
第二句“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硬得同石头一般”中的“一般”,是一样、差不多的意思。句中是指由于天气干旱、天热,田土已经发硬、发干像石头一样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