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 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 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根据以上情况。
《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这节课的整体设计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感觉是自己上的比较到位的一节课。在课堂上我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掌握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节的设计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与生活的关联程度最为密切,必须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成就感。本节课做到了这一点。
在一些课的细节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
(1)本节课准备的比较仓促,在上课之前没有到班级里面做过试讲。这样就使得一些语言没有做到准确简练,不该重复的地方重复,浪费了学生时间。
(2)演示实验的仪器设计没有做到更精细。上课开始时的演示仪器是到大街上直接旋出来的,本来想涂成红色,但由于时间紧,没有完成这样的设想。如果涂成红色,演示效果将会更好。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过程
引入:木球的实验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堂课的内容
学生体验1:请你将手放在桌面上,向下按压,给手一个小的推力,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
体验手的感觉引出静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
(2)、两物体间挤压产生形变即有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推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0< <
学生体验2:请你将手放在桌面上,向下按压,并向前滑动。
二、滑动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个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接触面不光滑
(2)、两物体间挤压产生形变即有弹力产生
(3)、两物体间发生了相对运动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所以其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且与接触面相切。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木块移动时弹簧秤有无读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接触面不变)
一块
二块
三块
木块与桌面间压力
弹簧秤读数
得到:F=μFN
讨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控制实验条件:压力不变)
讲解:动摩擦因数μ,大小与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三、例题
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狗拉滑雪板进行比赛,如图所示。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20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狗的拉力大小。(g取10m/s2)
总结梳理
对摩擦力公式的应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