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专题复习七 地理实践与探究
1.“地理实践与探究”内容解读:
2.解题突破点:
(1)地理图表的绘制。
地理图表 绘制步骤
气温曲线图 1.绘制横轴——月 2.绘制纵轴——气温 3.定点 4.绘制平滑的曲线 5.标注图名
降水量柱状图 1.绘制横轴——月 2.绘制纵轴——降水量 3.标出高度 4.绘制降水柱 5.标注图名
(2)地理计算。
项目 方法
比 例 尺 计算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比较 ①对于数字式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图幅相同时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大
高 度 海拔 ①某条等高线上点的海拔:与所在等高线的海拔相同; ②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点的海拔:介于两条等高线的海拔之间; ③山峰的海拔:读取山峰周围最近的一条等高线的海拔a和等高距d,山峰的海拔高于a,小于a+d
相对高度 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
气 温 平均气温 ①日平均气温:一天之内观测的气温之和/观测次数; ②月平均气温:一月之内的日平均气温之和/天数; ③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温差 ①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②年较差=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
人 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该地总面积 (单位:人/千米2)
课程标准 命题角度 举例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时差
2.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考查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的估算、实地考察
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的成因、地热
5.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考查气候统计图的绘制与判读 各区域的气候统计图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考查人口分布与人口增长 我国“三孩”政策、印度的人口增长
在手机上查看地图时,我们常会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来放大或缩小地图,如图为手机缩放地图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当在手机屏幕上进行缩小操作时(D)
A.显示范围变小
B.显示范围不变
C.比例尺将变大
D.比例尺将变小
2.某游客从青岛站乘车沿滨海路线前往奥帆博物馆,手机导航地图显示实地路线约11千米,图上距离约4.4厘米,估算此时比例尺是(D)
A.1∶250
B.1∶2 500
C.1∶25 000
D.1∶250 000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水平照射到地球仪上。读图,完成3~5题。
3.该实验说明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演示(C)
A.地球的运动
B.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C.昼夜的产生
D.南北半球的划分
4.匀速转动地球仪,手电筒光线不变,此时主要演示的是(B)
A.五带的产生 B.昼夜的更替
C.四季的变化 D.昼夜的长短
5.当手电筒模拟的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图中三点(A)
A.①白昼最长
B.③昼最短夜最长
C.②位于北温带
D.三点正午影子长度相等
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为2016-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曲线代表的是(A)
A.①为人口出生率
B.②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C.③为人口死亡率
D.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7.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是(D)
A.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人口出生率变化最小
C.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许多人家的屋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朝向应当与当地正午时分太阳位置相对(如图),即随着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β角的大小也会随之改变。据此,完成8、9题。
8.株洲市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朝向为(C)
A.东 B.西 C.南 D.北
9.β角的度数最小的季节是(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计划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在A1点和A2点进行“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在B1点和B2点进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图1为学生的工具包。图2为实验当天该学生绘制的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图。
(1)在工具包中,选择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的三个工具。
地图、温度计、北斗定位设备。
(2)观测当日,日出于东南(方位),日落于西南(方位)。
(3)在“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中,学生测得18.2℃和16.1℃两个数值。推测A1点对应的数值,并分析A1点和A2点的气温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A1点的数值应为16.1°C。A1点海拔高,气温低,A2点海拔低,气温高。
(4)学生测得B2点气温高于B1点气温,简析两点气温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当日太阳主要长时间照射山体的南面,B2点所在的南面为阳坡,气温较高;而B1点位于北面,是阴坡,气温较低。
(5)列举还可能会干扰实验测量点气温的自然因素。
答:云层遮蔽、树荫遮蔽、风速等。
11.【实验探究】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学习“黄河”时,开展了“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过程】
(1)兴趣小组设计了四组对比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 实验结果 自然原因
实验1 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实验2 沙土比黏土水土流失严重 土质疏松
实验3 植被稀少(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实验4 地表坡度陡(大),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径流流速快,冲刷力强
【迁移提升】
(2)下图为本溪某段高速公路一侧的护坡,人们修建护坡防止水土流失。请结合实验和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水土流失的其他治理措施。(答两点即可)
答:采取植树种草;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新课标专题复习七 地理实践与探究
1.“地理实践与探究”内容解读:
2.解题突破点:
(1)地理图表的绘制。
地理图表 绘制步骤
气温曲线图 1.绘制横轴——月 2.绘制纵轴——气温 3.定点 4.绘制平滑的曲线 5.标注图名
降水量柱状图 1.绘制横轴——月 2.绘制纵轴——降水量 3.标出高度 4.绘制降水柱 5.标注图名
(2)地理计算。
项目 方法
比 例 尺 计算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比较 ①对于数字式比例尺,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②图幅相同时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大
高 度 海拔 ①某条等高线上点的海拔:与所在等高线的海拔相同; ②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点的海拔:介于两条等高线的海拔之间; ③山峰的海拔:读取山峰周围最近的一条等高线的海拔a和等高距d,山峰的海拔高于a,小于a+d
相对高度 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
气 温 平均气温 ①日平均气温:一天之内观测的气温之和/观测次数; ②月平均气温:一月之内的日平均气温之和/天数; ③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温差 ①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②年较差=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
人 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年内出生人口-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某地总人口数/该地总面积 (单位:人/千米2)
课程标准 命题角度 举例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时差
2.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考查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的估算、实地考察
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地震的成因、地热
5.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考查气候统计图的绘制与判读 各区域的气候统计图
6.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考查人口分布与人口增长 我国“三孩”政策、印度的人口增长
在手机上查看地图时,我们常会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来放大或缩小地图,如图为手机缩放地图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当在手机屏幕上进行缩小操作时( )
A.显示范围变小
B.显示范围不变
C.比例尺将变大
D.比例尺将变小
2.某游客从青岛站乘车沿滨海路线前往奥帆博物馆,手机导航地图显示实地路线约11千米,图上距离约4.4厘米,估算此时比例尺是( )
A.1∶250
B.1∶2 500
C.1∶25 000
D.1∶250 000
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水平照射到地球仪上。读图,完成3~5题。
3.该实验说明我们可以借助地球仪演示( )
A.地球的运动
B.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C.昼夜的产生
D.南北半球的划分
4.匀速转动地球仪,手电筒光线不变,此时主要演示的是( )
A.五带的产生 B.昼夜的更替
C.四季的变化 D.昼夜的长短
5.当手电筒模拟的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图中三点( )
A.①白昼最长
B.③昼最短夜最长
C.②位于北温带
D.三点正午影子长度相等
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为2023-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曲线代表的是( )
A.①为人口出生率
B.②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C.③为人口死亡率
D.①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7.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是( )
A.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人口出生率变化最小
C.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许多人家的屋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朝向应当与当地正午时分太阳位置相对(如图),即随着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β角的大小也会随之改变。据此,完成8、9题。
8.株洲市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朝向为( )
A.东 B.西 C.南 D.北
9.β角的度数最小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校学生计划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在A1点和A2点进行“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在B1点和B2点进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图1为学生的工具包。图2为实验当天该学生绘制的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图。
(1)在工具包中,选择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的三个工具。
。
(2)观测当日,日出于 (方位),日落于 (方位)。
(3)在“海拔高低对气温的影响”的实验中,学生测得18.2℃和16.1℃两个数值。推测A1点对应的数值,并分析A1点和A2点的气温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4)学生测得B2点气温高于B1点气温,简析两点气温值存在差异的原因。
(5)列举还可能会干扰实验测量点气温的自然因素。
11.【实验探究】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学习“黄河”时,开展了“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实验过程】
(1)兴趣小组设计了四组对比实验,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烧杯中阴影部分表示泥沙)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 实验结果 自然原因
实验1 降水强度 ,水土流失严重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实验2 沙土比黏土水土流失严重 土质
实验3 植被 ,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实验4 地表坡度 ,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径流流速快,冲刷力强
【迁移提升】
(2)下图为本溪某段高速公路一侧的护坡,人们修建护坡防止水土流失。请结合实验和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水土流失的其他治理措施。(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