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新课导入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3
【学习目标】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课线索
一、食物生产现代化
概念解释
1.原始农业:
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
2.传统农业: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家庭成员参加生产劳动并进行家庭内部分工,生产方式较为稳定。其特征是脆弱性、生产率低、技术停滞、产业单一,产量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
3.现代农业:
是现代科学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式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在二战后形成。其主要特征是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
【回顾】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现代社会:机械化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从粗放到集约,从人工到自动,从个体到产业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归纳概括食物生产现代化的原因
1.原因
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①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者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工业革命后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
①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②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
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
2.过程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集约化:集合要素优势、节约生产成本
3.表现
前提
主要机械
各国特征
意义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
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的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农业机械,大型农场则普遍采用大型农业机械。
①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②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铧式犁
◎柴油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机器人
①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②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成就 美国
墨西哥
菲律宾
中国
意义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二)畜牧业的现代化
1、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2、生产规模大型化。
(三)渔业的现代化
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归纳综合: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生产技术
生产目的
使用肥料
作物品种
生产单元
物质循环
手工和畜力工具;
人力、 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商品化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人工培育品种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外循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自给自足
天然有机肥料
农家原有品种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
内循环,农产品 初加工
农业现代化的意义:①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②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⑤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⑥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 部分
贰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一)粮食储备技术
①出现: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
◎陶器
◎地窖
地窖贮藏的基本原理:因为土壤的导热性弱,温度变化比大气小;湿度变化稳定,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此外地窖一般要用覆盖物覆盖,所以内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质!
②发展: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隋代含嘉仓遗址
“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③现代: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成就:
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
(2023秋·北京丰台·高二统考期末)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态,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为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政府着手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储备设施,出台一系列政策。基本上形成了以甲字粮(国家统一管理的特种粮食储备,主要用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动用权属国务院)、战备粮、周转粮、农村集体储备粮四部分为主的粮食储备体系。
1978年以来,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农民甚至出现“卖粮难”现象。为此,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库,完善配备先进的储粮设备。从2000年开始,分别设立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进行垂直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
——摘编自金梅、刘洋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特点:①国家高度重视;②统一管理;③种类齐全;④具有阶段性;
⑤形成体系;⑥与改革开放相适应;⑦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社会性的储备体系。
影响: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②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粮仓仓容紧张和仓储水平落后的局面;③积累了一整套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经验;④对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⑤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二)食物储存技术
①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鉴”便是古代广东人用来冷藏食物的器具,“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放果蔬或饮料。
②现代社会
A.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B.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C.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教材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尽早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积极: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③可减少农产品损失,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④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局限:①冷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短缺;②冷链物流成本高;③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 部分
叁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一)粮食安全问题
思考: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①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②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④国际政治经济的矛盾;
⑤农业长期投资不足与经济危机的影响。
应对措施
①粮食安全是当今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③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层面:
◎粮农组织标志
(2)中国层面:
①发布方针:1996年,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②制定法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③政策支持(保护耕地资源、加大农业投入)、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
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
中国方案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放松。”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二)食品安全问题
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1)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④食品供应过程中的污染、变质等问题。
应对措施:
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
①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②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传统农业向代农业转变
建立:20世纪中叶以来,欧美各国建立
表现
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食品供应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
农作物育种技术的进步
畜牧及水产、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
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地窖、陶器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粮仓容量不断扩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
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
食品安全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课堂小结
1.(2023·浙江卷)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从 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堂检测
2.(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