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6.1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6.1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2-09 08: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两节内容组成,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每节课里都是由两个标题来阐述。第一节从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等方面来理解本地区典型的自然特征—干旱,由此影响到本区的河流、植被景观;热量条件充足但天然降水总体较少,只能发展牧业,发展种植业,进而引出水利设施—坎儿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要做到人地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且能达到课标要求的知识目标,但能力还有所欠缺,尤其是阅读的能力欠佳。学生在第六章、第七章学习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了分析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学习本区不会觉得很难,但认知记忆的基础知识点较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分析归纳始终是一个难点,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目标1:学生能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目标2: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解释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目标3:运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难点 1:学生能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说出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解释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评价任务 (1)观看视频和图片,通过阅读地图和活动,找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重要地形区。对应目标(1) (2)观看图片、资料,通过活动,描述自然特征,导致东西气候差异、景观差异,分析西北地区形成差异的原因。 对应目标(2) (3)通过视频、资料和活动,比较西北地区草场的东西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记住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分析坎儿井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记住一些特色农产品。 对应目标(3)
教学评活动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利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判断这是四大地理区域中西北地区的景色,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1、学生观看视频并读出图片内容。 2、判断出是描写西北地区景色的诗词和拍摄的图片。
设计意图:用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与相关学科横向联系问题的提出,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环节二:讲授新课:出示教学目标,讲授第一个标题内容:荒漠和草原
教师活动 1、出示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和教材,描画出与其它区域的分界线,描述其位置, 找出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3、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学生活动
1、齐读教学目标; 阅读地图和教材,自学完成; 回答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知道西北地区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地图和教材,帮助学生学会观看地图,查找一个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对应目标(1)
环节三:讲授新课:荒漠和草原(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师活动 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四方面),推测造成西北地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提问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 总结讲解,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的特点;植被的变化规律以及形成的原因; 课后活动检验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
1、自学、小组合作,找到特征,共同分析景观变化的原因。 回答展示成果。 对回答不恰当的地方进行纠正。 4、学会分析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读记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不仅要知道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对应目标(2)
环节四:讲授新课:牧区和灌溉农业
教师活动
1、提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适合发展什么农业? 2、引出我国的四大牧区,本区包含两个是哪两个? 3、引导学生读图8.5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东西两侧的牧区呈现不同的特点。 4、结合图8.5并观看图片,找出东西两侧著名的畜种。 5、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 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复习旧知,找出图中的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 找到东西两侧不同的草场。 回答: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各有特色。 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进而影响到农业,这里畜牧业发达,让学生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生活方式的影响。 对应目标(3)
环节五:讲授新课:牧区和灌溉农业
教师活动
1、读图8.7、8.8、8.9灌溉农业区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发展种植业的地区,有什么特点和分布规律。 提问灌溉农业区的水源来自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发展种植业的条件,然后归纳总结。 结合活动,播放视频,认识水利工程——坎儿井;读图8.10,知道一些特色农产品;这些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1、学生从图中找出来,分析特点和分布规律。 学生找出来回答。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补充、识记。 认识特殊的水利工程,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设计意图:水源是发展农业的必需要素之一,西北地区干旱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只能发展灌溉农业,通过图片来找出农业特点和分布规律的前因后果。 对应目标(3)
环节六:当堂检测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做检测题。 2、提问回答。 学生活动
1、学生回忆所讲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2、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对应目标(1)(2)(3)
板书设计 (
地形:山岭阻隔
) (
位置:距海较远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
降水少
) (
牧业发达
) (
内流河主要分布区
) (
干旱的西北地区
) (
发展灌溉农业
) (
荒漠广布
) (
干旱程度从东向西递增
)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使用教学精品课件课件,并对课件进行加工整合。 (2)利用白板播放课件。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 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在本节课比较好地完成目标。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往下进行。 改进: 读课文的时间再多给3分钟,让学生能够更充分的阅读文章。 进行的绘图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