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鱼我所欲也 孟子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2.辨析本文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 称他为“亚 圣”。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 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思想核心是
“仁”和“义”,善 于 用譬喻来陈说事 理 。
走进作者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
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 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 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 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
大声朗读课文,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
语音障碍,读准字音和节奏。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节奏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 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 所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 得 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 dān )食,一豆羹( gēng ),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cù )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 qiè )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 xiàng ) 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 之;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读准字音节奏
理解文意
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 画出来,准备质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喜爱 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生命 道义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
译 文 :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 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 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 而选取道义了。
探究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用“鱼”比喻“生”,用
“熊掌”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 点——舍生取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死 亦 我 所恶, 所 恶 有 甚 于 死 者 , 故患 有 所 不辟 也 。
读Wù, 动 词 ,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厌 恶 。
译 文 :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 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 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读wéi, 苟且取得,这里 做,干意为苟且偷生
超 过 、 胜过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 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对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 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 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 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假使 那么 有什么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没有 动词,做,干
译文: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 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假如人
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 避祸患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表转折,却,但是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这种手段
因此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 文 :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
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义”),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
就是“不义”)。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 这种心 不丧失。
译 文 :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 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探究
“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
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
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 操守而不丧失本心。
分析第一部分 论点 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比喻论证 “ 甚 于 生 者 ”□ “义”;不为苟得 正面 “甚于死者” “不义”患有所不避 论证
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 为也
反面 论证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
人人都有向 善之心 ,
“性善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
(没有礼貌地)吆喝。尔,助词。
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给 过路的饥民 踩 踏 。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 文 :
一碗饭, 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 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 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 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 ”,语气词 待奉 通“德”,感激
译 文 :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 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 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同“向”,从前。 为了,介词wèi 做,动词 wéi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 乎 此之谓失其本 心。
这种做法 停止 本性,指人的羞
译 文 : 恶之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 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 心 。
探究
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比论证:①赞扬了行道之人和乞人舍生取义的 精神,同时也讽刺了贪图荣华富贵的人。②鲜明突 出地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从反面论证 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 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停止。
3.作者认为“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
①利欲的诱惑。②不能坚守天生的善性。
探究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 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是如何逐层论证中心论点的呢
结合课后习题一仔细思考。
细读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避患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细读探究
提出论点: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勿失其本心
正 面 :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
反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正面
反面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首先,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生与义不能两全
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然后,从“所欲”“所恶”两方面阐 述道理,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 最后,通过列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例子进行 对比,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论证思路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
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 生取义"呢
拓展延伸
事实论据
正 面:文 天 祥抗元失败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 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首正义之歌。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李大钊坚定探寻中华民族的出路,面对三绞之刑也毫不畏惧, 最终英勇就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
也不屈服。
事实论据
反面:汉奸汪精卫,面对日寇入侵,贪生怕死,沦为卖国贼。
危时舍生取义固然可贵,
平时趋义弃利尤其难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在今天,“舍生”已不限干舍弃牛命,也指我们面对人生抉择时,应 当 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取义”也已不限干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切公 义。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 也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只有平时肯为公义放弃个人利益,才会在关键 时刻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只有让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 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
知识积累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例句:呼尔而与之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给
2.而
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 例句: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3.于
比
对于
4 . 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 亦不可以已乎
5 . 得
得到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 . 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8.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却 呼尔而与 之 表修饰,不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表转折,却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转折,却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 表转折,却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课堂巩固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 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