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音乐名句
1.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贝多芬
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子
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 --苏轼《赤壁赋》
5.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唐崔珏《和人听歌 》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动人的艺术,无影无形,却能传情达
意。两千多年前, 一位文人雅士, 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为他们奏 响了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位迁谪的诗人和一个天 涯歌女,又是音乐为他们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绝唱《琵琶行》,
那么在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笔下,箜篌又能演奏出怎样的神奇之音 呢
新课导入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理解诗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 的浪漫主义色彩。
审 美 鉴 赏 与 创 造:朗诵诗歌,品味作品的意境美;感受诗歌创造的 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欣赏,体悟寓于诗歌中的李贺“鬼之气韵” 的体现。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 长 吉,是中唐的独树 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 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 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 不 遇,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后 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 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
作者简介
李贺的身世,造就了李贺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诗鬼”。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 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之说。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 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被称为“长吉体”。作为中唐到晚唐诗 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 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 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
《 昌 谷 集 》。
解题
李凭箜篌引
李 凭 :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 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箜 篌 :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有大箜篌、小 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 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 言、七言、杂言。
学生活动1:听名家诵读,整体感知;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诵读提示:
1、此诗为乐府歌行体, 音韵流转自然,诵读时, 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 转 合 。
2、此诗四次换韵,可见 其韵脚之密,节奏之快。
文本诵读
吴丝/蜀桐/张/ 高秋,空山/凝云/颓/ 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 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 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 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 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瘦蛟(jiāo) 露脚(lù) 倚桂树(yǐ)
诗 歌 节 奏
神妪(yù)
文白对译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译文:深秋时节,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 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 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 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 一语,
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 “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 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二、三两句写乐声,手法:侧面烘托。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 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 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 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 情 于 物 ,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 能和思想感情。“颓”有下沉的意思,形象地描写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 刹那凝滞无力的情态,流云仿佛在俯首谛听,突出地表现了箜篌音乐声的 神奇美妙。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 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 “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
了演奏的地点。
【思考1】诗歌前四句有何特点 有什么作用
章法奇异:
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 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时间地点。前四句,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突破按
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 作
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 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
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清楚地交代了: 演奏者 - -李凭
乐器--箜 篌
时 间 --高秋
地点--国都长安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 声 写 声,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 形 写 声 ,刻 意渲染乐声的 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 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 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 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 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
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
有形神兼备之妙。
文白对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译文: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 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 秋雨。
译文:优美的乐声使人觉得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清冷的月光变得温煦起来,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 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侧面描写。先写近处,长安十 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 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 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采用了借代,用语浪漫夸张,表 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 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文白对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 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文白对译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
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 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用“老 ”和“瘦 ”这两个似乎干枯,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
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
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
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手法,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1、描写音乐的关键是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具体,李 贺是怎样描写李凭弹箜篌的 (想想描写音乐的主 要方法有哪些 )
知识补充:
①以声摹声法 ②以形喻声法 ③ 动作描绘法
④联想典故法 ⑤环境渲染法 ⑥议论抒情法
⑦听者反应法
合作探究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环境渲染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以声摹声法、以形摹声法
INI/
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
联想典故法、环境渲染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合作探究
①描绘感受,惊心动魄。这首诗着重 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 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②想象奇特,瑰奇绚丽。诗人借助想 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 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 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引 人人胜。
③活用典故。这首诗用典灵活,将众 多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熔铸在 诗人独特的奇峭词句和想象中,创造 了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学以致用 听蜀僧潜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②,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③,余响④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古琴名。据说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②[挥手]弹琴的动作。
③[流水]《列子 ·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 哉 , 峨蛾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④[余响]《列子 · 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1、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1、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 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
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 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 一般地畅快、愉悦。
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 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 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①表现手法不同。《琵琶行》主要用正面描写和比喻, 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弹奏中指法。写乐曲旋律变 化是由舒徐流畅到逐渐沉咽,由间歇停顿到激越雄壮,
最后是戛然而止。侧面描写的成分较少。而《李凭箜篌 引》主要用侧面描写,通过幻想天空流云、湘妃素女、 天上紫皇、山上神妪、仙人吴刚、月宫玉兔的听后反响,
烘托出了箜篌奇异变幻的声音。
②表达效果不同: 《李凭箜篌引》通过描绘李凭箜篌 所创造的离奇幽怪的艺术境界,赞美李凭的高超技巧,有 人说这首诗的描写“幽若神鬼,顽若异类泣鬼神”,恰 当指出了它的特点,即以描绘幽冷怪诞的意境取胜。
《琵琶行》触景生情,描绘琵琶声,处处围绕着人,围绕 着人的情感来写,使眼前景、耳中声、心头景三者结合,
与人物情感融汇在一起,能移人性情。
③结构顺序不同。 《琵琶行》就全诗而言,依次写 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 多,结构严谨;就音乐描写而言,先写琵琶女调弦 动作,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最后写乐 曲 收 束 ,层次分明。 《李凭箜篌引》先渲染乐声产 生的艺术效果,再点明李凭在弹奏,然后刻画奇异 怪诞的艺术境界。
④内容的侧重不同。《琵琶行》 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
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 女服务。再加上琵琶女自叙悲惨的遭遇身世,怎能不 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 慨!不仅暗示了诗的主题,而且升华了诗的内容。
《李凭箜篌引》中则基本主要突出弹奏者的弹奏技艺, 描摹乐曲的艺术效果。
拓展延伸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是一首描写箜篌演奏的诗作。
诗人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 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演奏者 所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
赞美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
诗歌总结
作业布置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预习《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