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广东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讲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学生版+教师版)--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广东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20 13:44:1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讲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0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 近五年广东常以纯文字的形式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考点02 生物进化的历程 ☆☆☆
考点03 生物进化的原因 ☆☆☆☆
考点0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大气的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没有_________。
2.原始_________: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场所。
3._________的模拟实验结论:原始地球上不能形成原始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
考点02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_________。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_________、越_________,以_________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_________、越_________,以_________生物为主。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__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_________。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_________、由_________到高等、由水生到_________。
考向01 生物进化的历程
【例题1】(2024·天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孔子鸟化石,其翼端有爪,由此推断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变式1】(2024·河北)2022年,在河北围场早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完整的古七鳃鳗化石(如下图所示)。对该化石研究得知,古七鳃鳗具有鳃孔、背鳍和尾鳍等结构特征,与现存的七鳃鳗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围场在早白垩纪时期有古七鳃鳗分布
B.古七鳃鳗具有鳃孔和鳍,适于陆地生活
C.现存的七鳃鳗可能由古七鳃鳗进化而来
D.古七鳃鳗化石是研究七鳃鳗进化的直接证据
考点03 生物进化的原因
1._________: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_。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是_________,这也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考向02 生物进化的原因
【例题2】(2024·齐齐哈尔)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变得很长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雷鸟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变式2】(2024·广西)叶 (又叫叶子虫)善于伪装,成虫的翅有叶脉一样精致的纹路,可以“模拟”出叶子被啃食后的模样(如图所示)。叶 这种体态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物适应环境
真题
(2023·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高居全球榜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是无脊椎动物 B.恐龙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
(2020·广东)红树植物能生存于海滩淤泥中,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______环境的表现,是______选择的结果。
(2024·广东)下图甲是甲骨文“鱼”字,乙是约4700万年前的鱼化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中的①表示鱼的鳃
B.乙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C.甲乙均能看出鱼具有脊柱
D.甲出现的时间比乙形成的时间晚
(2021·广东)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地球生命如何演变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请分析以下资料作答。
资料一:蜂兰花具有特化的花结构及令人惊奇的传粉机制。它能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雄蜂前来,而其花形适合于雄蜂停留时花粉粘在其身上。
资料二:杜鹃产卵于多种鸟的巢中,靠宿主鸟为其孵化和育雏。有些宿主鸟能辨认出杜鹃下的蛋,并将其推出巢外或者弃巢。经漫长进化,杜鹃能产下与这些宿主鸟很相似的蛋(拟态蛋),使宿主鸟难以辨认。
资料三:1987年,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提出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他比较了147名不同族裔妇女的线粒体DNA分子,根据其差异程度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进化树有一个共同祖先,由此推测所有现代人的线粒体DNA都来源于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
(2)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___________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___________的结果。
(3)人的线粒体DNA携带___________信息。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线粒体DNA的___________构建进化树,基于此证据提出了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___________地区。该假说如果有___________的支持,则更有说服力。
(2022·广东)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______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______选择的结果。
(2023·广东)广东小耳花猪是华南地区特色猪种,繁殖力强、瘦肉率低;巴克夏猪生长快、瘦肉率高。我国有种工作者利用这两种猪繁育出生长较快、瘦肉率适中的巴花猪(如图)。
请回答:广东小耳花猪的培育是劳动人民长期______(填“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的结果。
专项
(2024·河南)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可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几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相比,存在差异的氨基酸数目如图所示,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猕猴 B.果蝇 C.小麦 D.向日葵
(2024·龙东)关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水生到陆生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低等到高等 D.由矮小到高大
(2024·湖北)虹鳚(wèi)是生活在某地溪流中的一种鱼,在溪流上游群体中,体色鲜艳个体的比例大于下游群体。经调查发现:①该溪流下游的水比上游深,聚集了更多虹鳚的捕食者;②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并捕食体色鲜艳的虹鳚;③雌性虹鳚更喜欢与体色鲜艳的雄性虹鳚繁殖后代。根据上述调查,关于上下游虹鳚群体中体色形成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虹鳚体色与基因没有关系 B.虹鳚体色只由溪流深浅决定
C.体色鲜艳的虹鳚生存机会更大 D.捕食者对虹鳚的体色进行了选择
(2024·湖南)某种比目鱼可以通过调节体色和花纹来融入不同的环境。这种生存技巧(  )
A.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利于躲避敌害
C.不利于捕食 D.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2024·连云港)枯叶蝶的体形和体色酷似枯叶,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分析,这是(  )的结果
A.新陈代谢 B.过度繁殖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2024·烟台)2024年4月,古生物研究人员在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变形蛋”,经研究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体
B.恐龙蛋是研究恐龙的唯一证据
C.“‘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是一种假说
D.恐龙蛋出现的地层比鱼类化石的古老
(2024·成都)我国相继发现了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古鸟化石。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些化石证据支持(  )
A.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动物
B.爬行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C.哺乳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D.爬行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鱼类
(2024·烟台)鮟鱇鱼(如图)是一种栖息在海底的鱼类,能借助第一背鳍向上延伸形成的肉状突起——“小灯笼”诱捕食物。从进化与适应角度分析,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鮟鱇鱼的“小灯笼”与深海环境相适应
B.为了诱捕食物,鮟鱇鱼产生了“小灯笼”
C.鮟鱇鱼的“小灯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鮟鱇鱼的牙齿与虎鲸的牙齿功能不同
(2024·聊城)据材料记载,我国的家鸡与云南等地的野鸡(原红鸡)都是由古代原红鸡进化而来的。古代原红鸡经过祖先的长期驯化,形成了现在野性退化的家鸡,而现存的野鸡比家鸡更敏捷、更善飞。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家鸡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野鸡和家鸡的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
C.家鸡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快了生物向着人类意愿的方向演化
D.野鸡善于飞行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滨州)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2024·内蒙古)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是逐渐发生的,如图示意了生物类群1和类群2的形成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形态特征是两类群生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B.两类群生物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类群1比类群2进化的更高等
D.类群1和类群2来自共同祖先
(2024·达州)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将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环境对地雀的形态特征起选择作用
B.新近形成的地层里只能找到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
C.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蛋白质等有机物
D.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2024·眉山)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2024·广安)现代马的进化过程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下图是马及其前肢的进化过程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现代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
C.现代马的形态、前肢特征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D.从始祖马到现代马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2024·河北)狗由古代狼经长期驯化而来。科研人员对比狗和狼的面部肌肉,发现大多数狗的眼周围多了两块肌肉,如下图所示。这两块肌肉相互配合使狗能表现出“可怜巴巴”的表情,但哈士奇(狗的品种)没有旁侧眼睑牵拉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推测有的古代狼眼周围有这两块肌肉
B.控制这两块肌肉的基因可遗传给后代
C.狗“可怜巴巴”的表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哈士奇与其他品种狗的表情可能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讲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教师版)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命题趋势
考点0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 近五年广东常以纯文字的形式考查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生物进化的原因。
考点02 生物进化的历程 ☆☆☆
考点03 生物进化的原因 ☆☆☆☆
考点0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大气的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没有氧气。
2.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场所。
3.米勒的模拟实验结论:原始地球上不能形成原始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考点02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以水生生物为主。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以陆生生物为主。
2.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考向01 生物进化的历程
【例题1】(2024·天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发现了孔子鸟化石,其翼端有爪,由此推断鸟类的祖先可能是古代的(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哺乳类
【答案】C
【解析】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郑氏始孔子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来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变式1】(2024·河北)2022年,在河北围场早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完整的古七鳃鳗化石(如下图所示)。对该化石研究得知,古七鳃鳗具有鳃孔、背鳍和尾鳍等结构特征,与现存的七鳃鳗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围场在早白垩纪时期有古七鳃鳗分布
B.古七鳃鳗具有鳃孔和鳍,适于陆地生活
C.现存的七鳃鳗可能由古七鳃鳗进化而来
D.古七鳃鳗化石是研究七鳃鳗进化的直接证据
【答案】B
【解析】B.题目中提到古七鳃鳗具有鳃孔、背鳍和尾鳍等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在鱼类中很常见,特别是与呼吸和游泳相关的结构。鳃孔是鱼类用于在水中呼吸的器官,而鳍则用于在水中游泳。这些特征都表明古七鳃鳗更适应水生环境,而不是陆地生活,B错误。
故选B。
考点03 生物进化的原因
1.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是直立行走,这也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考向02 生物进化的原因
【例题2】(2024·齐齐哈尔)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去吃高处的树叶,因此颈变得很长
C.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雷鸟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细菌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抗生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而是抗生素将可以抵抗该抗生素的变异个体选择出来,A错误。
B.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故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C错误。
故选D。
【变式2】(2024·广西)叶 (又叫叶子虫)善于伪装,成虫的翅有叶脉一样精致的纹路,可以“模拟”出叶子被啃食后的模样(如图所示)。叶 这种体态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人工选择 B.自然选择 C.遗传变异 D.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A
【解析】A.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做人工选择,例如:各色菊花、肉鸡的培育和信鸽,A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真题
(2023·广东)河源恐龙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高居全球榜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是无脊椎动物 B.恐龙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
【答案】C
【解析】A.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恐龙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错误。
B.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B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D错误。
故选C。
(2020·广东)红树植物能生存于海滩淤泥中,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______环境的表现,是______选择的结果。
【答案】适应;自然
【解析】红树植物能生存于海滩淤泥中,有“拒盐”和“泌盐”的特殊结构,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024·广东)下图甲是甲骨文“鱼”字,乙是约4700万年前的鱼化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中的①表示鱼的鳃
B.乙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C.甲乙均能看出鱼具有脊柱
D.甲出现的时间比乙形成的时间晚
【答案】A
【解析】C.鱼类的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甲乙均能看出鱼具有脊柱,C正确。
故选A。
(2021·广东)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地球生命如何演变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请分析以下资料作答。
资料一:蜂兰花具有特化的花结构及令人惊奇的传粉机制。它能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雄蜂前来,而其花形适合于雄蜂停留时花粉粘在其身上。
资料二:杜鹃产卵于多种鸟的巢中,靠宿主鸟为其孵化和育雏。有些宿主鸟能辨认出杜鹃下的蛋,并将其推出巢外或者弃巢。经漫长进化,杜鹃能产下与这些宿主鸟很相似的蛋(拟态蛋),使宿主鸟难以辨认。
资料三:1987年,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提出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他比较了147名不同族裔妇女的线粒体DNA分子,根据其差异程度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进化树有一个共同祖先,由此推测所有现代人的线粒体DNA都来源于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
(2)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___________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___________的结果。
(3)人的线粒体DNA携带___________信息。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线粒体DNA的___________构建进化树,基于此证据提出了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___________地区。该假说如果有___________的支持,则更有说服力。
【答案】(1)环境;自然选择(2)遗传;差异程度;非洲;事实证据
【解析】(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所以,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所以,人的线粒体DNA携带遗传信息。由题干资料可知:人类遗传学家卡恩等根据线粒体DNA的差异程度构建进化树,基于此证据提出了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假说,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地区。该假说如果有事实证据的支持,则更有说服力。
(2022·广东)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______关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关系的形成是______选择的结果。
【答案】捕食;自然
【解析】王锦蛇以黄腹角雉为食,因此王锦蛇和黄腹角雉之间是捕食关系。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023·广东)广东小耳花猪是华南地区特色猪种,繁殖力强、瘦肉率低;巴克夏猪生长快、瘦肉率高。我国有种工作者利用这两种猪繁育出生长较快、瘦肉率适中的巴花猪(如图)。
请回答:广东小耳花猪的培育是劳动人民长期______(填“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人工选择
【解析】广东小耳花猪的培育是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的品种,属于人工选择的结果。
专项
(2024·河南)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可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几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相比,存在差异的氨基酸数目如图所示,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猕猴 B.果蝇 C.小麦 D.向日葵
【答案】A
【解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作为分子生物学证据,来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结合题图可知,猕猴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小,因此两者的亲缘关系最近,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4·龙东)关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水生到陆生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低等到高等 D.由矮小到高大
【答案】D
【解析】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024·湖北)虹鳚(wèi)是生活在某地溪流中的一种鱼,在溪流上游群体中,体色鲜艳个体的比例大于下游群体。经调查发现:①该溪流下游的水比上游深,聚集了更多虹鳚的捕食者;②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并捕食体色鲜艳的虹鳚;③雌性虹鳚更喜欢与体色鲜艳的雄性虹鳚繁殖后代。根据上述调查,关于上下游虹鳚群体中体色形成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虹鳚体色与基因没有关系 B.虹鳚体色只由溪流深浅决定
C.体色鲜艳的虹鳚生存机会更大 D.捕食者对虹鳚的体色进行了选择
【答案】D
【解析】A.虹鳚体色属于性状,性状主要由基因决定,A错误。
B.虹鳚体色属于性状,性状主要由基因决定,也会溪流深浅(环境)的影响,B错误。
C.捕食者更容易发现并捕食体色鲜艳的虹鳚,说明体色鲜艳的虹鳚生存机会更小,C错误。
故选D。
(2024·湖南)某种比目鱼可以通过调节体色和花纹来融入不同的环境。这种生存技巧(  )
A.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利于躲避敌害
C.不利于捕食 D.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答案】A
【解析】A.比目鱼能够调节体色和花纹以适应不同环境,这一特性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步形成的。在自然界中,具有这种能力的比目鱼更有可能在躲避天敌和捕食猎物时获得成功,从而提高其生存和繁衍的机会,A符合题意。
(2024·连云港)枯叶蝶的体形和体色酷似枯叶,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分析,这是(  )的结果
A.新陈代谢 B.过度繁殖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答案】C
【解析】枯叶蝶的体形和体色酷似枯叶属于拟态;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枯叶蝶的身体极像一片树叶,体色与环境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能生存下来;如枭蝴蝶的翅上的圆斑酷似猫头鹰的眼睛,这样可以吓唬鸟类,这种现象属于拟态。拟态可以防御敌害,以利于保护自己,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024·烟台)2024年4月,古生物研究人员在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变形蛋”,经研究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体
B.恐龙蛋是研究恐龙的唯一证据
C.“‘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是一种假说
D.恐龙蛋出现的地层比鱼类化石的古老
【答案】C
【解析】A.恐龙蛋是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物,故A错误。
B.恐龙蛋化石是研究恐龙的直接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故B错误。
D.恐龙是爬行类动物,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爬行类动物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说明鱼类比爬行类动物低等、结构简单,故D错误。
故选C。
(2024·成都)我国相继发现了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古鸟化石。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些化石证据支持(  )
A.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动物
B.爬行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C.哺乳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D.爬行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鱼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表明这些古鸟在进化上与古代爬行动物有亲缘关系,并且在某一时期发展出了鸟类的某些特征。这直接支持了鸟类是从古代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024·烟台)鮟鱇鱼(如图)是一种栖息在海底的鱼类,能借助第一背鳍向上延伸形成的肉状突起——“小灯笼”诱捕食物。从进化与适应角度分析,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鮟鱇鱼的“小灯笼”与深海环境相适应
B.为了诱捕食物,鮟鱇鱼产生了“小灯笼”
C.鮟鱇鱼的“小灯笼”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鮟鱇鱼的牙齿与虎鲸的牙齿功能不同
【答案】B
【解析】B.生物的特征不是有目的性地产生的,而是通过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鮟鱇鱼的“小灯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诱捕食物而产生的,B错误。
故选B。
(2024·聊城)据材料记载,我国的家鸡与云南等地的野鸡(原红鸡)都是由古代原红鸡进化而来的。古代原红鸡经过祖先的长期驯化,形成了现在野性退化的家鸡,而现存的野鸡比家鸡更敏捷、更善飞。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家鸡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野鸡和家鸡的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
C.家鸡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快了生物向着人类意愿的方向演化
D.野鸡善于飞行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A.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故A错误。
故选A。
(2024·滨州)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A.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随机发生的,是不定向的;但不会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然后才能投入农业生产,D错误。
故选C。
(2024·内蒙古)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是逐渐发生的,如图示意了生物类群1和类群2的形成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形态特征是两类群生物分类的依据之一
B.两类群生物形态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类群1比类群2进化的更高等
D.类群1和类群2来自共同祖先
【答案】C
【解析】C.由题图看不出哪个类群更高等,C错误。
故选C。
(2024·达州)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问题,很久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探求,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将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环境对地雀的形态特征起选择作用
B.新近形成的地层里只能找到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
C.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能产生蛋白质等有机物
D.由于滥用抗生素,细菌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答案】A
【解析】B.新近形成的地层里也能找到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B错误。
C.米勒的实验说明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可能性,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本来存在着“耐药性”个体,使用抗生素后,不耐药的个体被杀死,耐药性个体能够生存并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后代,长期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升高,D错误。
故选A。
(2024·眉山)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答案】B
【解析】A.牵牛花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牵牛花的群体中原本就有对草甘膦的抗性个体存在,草甘膦对牵牛花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A错误。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草甘膦对牵牛花进行了选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获得了生存机会,并大量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群体中抗性个体越来越多,表现出抗性增强,C错误。
D.判断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的根据是看是否有利于产生变异的生物个体的生活,环境条件不确定所以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未必永远利于自身生存,D错误。
故选B。
(2024·广安)现代马的进化过程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下图是马及其前肢的进化过程示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现代马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
C.现代马的形态、前肢特征是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D.从始祖马到现代马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答案】B
【解析】A.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因此化石不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A错误。
CD.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故从始祖马到现代马以及现代马的形态、前肢特征适应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工选择是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CD错误。
故选B。
(2024·河北)狗由古代狼经长期驯化而来。科研人员对比狗和狼的面部肌肉,发现大多数狗的眼周围多了两块肌肉,如下图所示。这两块肌肉相互配合使狗能表现出“可怜巴巴”的表情,但哈士奇(狗的品种)没有旁侧眼睑牵拉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推测有的古代狼眼周围有这两块肌肉
B.控制这两块肌肉的基因可遗传给后代
C.狗“可怜巴巴”的表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哈士奇与其他品种狗的表情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C.狗“可怜巴巴”的表情是人为驯化后选择而来,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错误。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