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9 14:06:41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第2课,共分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两个子目,先是介绍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后是讲述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再到战略决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教材详细介绍了三大战役的情况,并给出三大战役示意图及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历史图片,这些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不过思维正处于从形象到具体的过渡阶段,抽象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注重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三大战役,知道三大战役对于中国是具有宏大且决定性影响的,认识到战争取胜的关键是人心得失,中国共产党是始终站在人民利益上的,是始终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 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放战争胜利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三大战役、中共领导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表格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材料分析、表格分析法。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出示解放南京纪实录像)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万船齐发,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的意义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提问】(出示文字材料、农村土地情况扇形图及介绍)首先我们来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背景,请大家材料研读: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发现问题:土地制度不合理,地主对农民存在残酷的剥削。 通过材料逐步分析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不合理,地主剥削。
概况 【引导】(出示抗战时期土地政策图片)解放区土地改革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正确后出示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政策图片) 【提问】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有没有出台什么纲领性文件呢?它的名称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正确后出示全国土地会议和大纲图片)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随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总路线的内容有哪些? 【回答】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者有其田政策。 【回答】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补充】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回答】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通过材料研读、观察图片、自主学习等方式逐步发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组织能力。
意义 【引导】(出示四张历史图片和材料研读)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知识拓展——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引导】(出示课件)引导大家共同回顾在土地革命时期、敌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回答】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补充】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共同回顾并且归纳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通过学习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为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奠定基础。 回顾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连贯性,同时培养唯物史观。
贰·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1.背景 【引导】(出示两则材料和力量对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材料,能够得出什么关键信息? 【回答】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正确分析战争态势,知道为什么说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2.概况 【引导】(出示时间轴)大家观察真仔细!那到底是什么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呢?(学生正确回答后出示历史地图、毛泽东讲话和提纲表格) 【引导】请大家结合材料,尝试把历史信息补充完整。 【回答】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回答】时间:1947年夏;人物:刘伯承、邓小平;部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标志/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知道标志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拉开序幕的历史事件以及刘、邓挺进大别山的概况。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1.背景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力量对比)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地图和表格,此时谁的力量比较强?你能分析出什么关键的战争局势? 【讲授】大家分析得很好!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们党先后发动三大战役,分别是哪三大战役呢? 【回答】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回答】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正确分析战争态势,知道为什么说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知道三大战役名称,为具体学习每一战役作铺垫。
2.辽沈战役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表格)观察地图,辽沈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什么战略战策? 【引导】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小组交流: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归纳】由此可见:正确战略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 【回答】关门打狗。 小组充分交流并回答: 兵力对比: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过国民党军队。 敌军态势: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意图未定。 我军态势: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 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 战局延伸: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观察地图,分析作战策略,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小组交流,多维度考虑决战以东北地区为突破口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历史逻辑,培养辩证思维。
3.淮海战役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和表格)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你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回答】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表格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4.平津战役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图片和表格)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平津战役发起。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回答】和平民主是解放战争的最终归宿。 表格法,加深学生记忆,也有助于与不同战役作对比。
5.意义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表格)读图,结合教材完成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从以上的学习中,你们能尝试归纳三大战役的影响吗? 【回答】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总结三大战役作战概况,也有助于顺利了解三大战役的影响。
肆·乘用追穷寇——渡江战役
1.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 【讲授】(出示课件)解放战争的胜利即将到来之际,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一系列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请同学为大家介绍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回答】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补充】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 知道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2.背景 【引导】(出示历史地图和图文材料)解放战争胜利势不可挡,然而在战争胜利之前,蒋介石曾对我党提议国共划江而治,我党答应了吗?我党的目标是什么? 【讲授】同学们说得很好!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 【回答】没有答应。 【回答】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人民。 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的正确领导,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为人民服务的马克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了解渡江战役的背景。 思主义政党,是维护人民最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过程 【提问】(出示历史地图和图文材料)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 【引导】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那蒋介石他们去哪里了呢? 【引导】(出示历史图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历史上的台湾吗?引导学生总结两岸历史——“三分两回”。 【回答】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回答】台湾。 共同归纳两岸历史——“三分两回”: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 知道蒋介石他们去了台湾,知道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回顾“三分两回”历史,看到台湾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
4.意义 【提问】(出示三则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合作探究: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后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反人民性质势必也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解放战争胜利,我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课堂小结, 升华主题。
九、随堂练习 4道单项选择题(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共28张PPT)
导入新课——
解放南京纪实录像,蒋介石办公桌没来得及收拾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第24课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1
2
3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耕者有其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研读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90%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比例
10%
20-30%
70-80%
地主
农民
农村土地情况: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要组成,但是土地占有只有少之又少;而地主人口只是农民的十分之一,占有土地确实绝大部分。(土地占有不合理)
问题:土地制度不合理,地主对农民存在残酷的剥削。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晋察冀根据地农民游行,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实现耕者有其田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政策
①“耕者有其地”政策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947年 全国土地会议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1947年7月颁布《土地法大纲》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概况: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③制定土地改革总线路
内容: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2.概况: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材料: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纷纷涌入人民军队。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作战。这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农民支援前线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1.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壹·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知识拓展:
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千里出奇兵
——挺进大别山
贰·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1.背景: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材料1: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946.6
1947.6
战略进攻
1948.9
战略防御
解放战争
材料2: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圆了农民祖祖辈辈渴求的土地梦。……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兵源上从来没有遇到任何困难,人民解放军的每一个战士都骄傲地声称他是自愿参军的。蒋辖区则是另一番景象,国民党军队全靠“抓壮丁”补充兵源,人们常可以看到一长串新兵被用绳子拴在一起,像奴隶一样,被押到兵营。——谭奇伦《看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贰·千里出奇兵——挺进大别山
2.概况:
武汉
南京
蒋重点进攻
蒋重点进攻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时间
人物
部队
标志/影响
1947年夏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三战定天下
——三大战役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1.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127万
430万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8年秋
280万
365万
190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解放了东北全境
东北
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兵力对比: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
过国民党军队。
敌军态势: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
意图未定。
我军态势: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
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
战局延伸: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
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正确战略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
辽沈战役形势图
关门打狗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3.淮海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4.平津战役:
时 间
地 点
部 队
将 领
意 义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
基本解放了整个华北
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阅读教材P116,完成左下表格,并思考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解放战争的最终归宿。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傅作义
叁·三战定天下——三大战役
5.意义: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战役 名称 指挥员 作战 部队 结果 战术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林彪
罗荣桓
关门打狗
解放
东北全境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野战军
华北人民解放军
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读图,结合教材完成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东北
野战军
猛虎掏心
锦州
徐州
瓮中捉鳖
傅作义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乘用追穷寇
——渡江战役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1.进京赶考——七届二中全会:
召开:
内容:
意义: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做政治和思想上的基础准备。
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
②党的奋斗目标: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党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1949.3 河北西柏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2.背景:
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我不愿看到一个分裂的中国!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3.过程:
长江
西路军
中路军
东路军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军占领了总统府,那蒋介石他们去哪里了呢?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送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两岸历史——“三分两回”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
……
3.过程:
肆·乘勇追穷寇——渡江战役
4.意义: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②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③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课堂小结
结果:人民分得土地,踊跃支持革命
辽沈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时间:1947年
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措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淮海战役
时间:1949年4月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平津战役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课堂训练
1. [2023·江苏]有学者在1946年9月写到:中国共产党正在试验用不同方法将土地返还给耕者,为制订一部总的土地法做前期准备。这部土地法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023·广西]自1947 年 10 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到 1948 年底,在解放区约有 1 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工农红军胜利会师
C.重庆谈判顺利进行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D
C
课堂训练
3. [2023·湖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狮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4.[2023·黑龙江]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A.孟良固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辽沈战役的胜利 D.平津战役的胜利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