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9 15: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931年
1937年
1945年
全面抗战
局部抗战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战败投降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1945)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局部抗战(1931--1937)
--全面抗战(1937--1945)
--国民党抗战
--共产党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1945)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歌词中的九一八指什么?
九一八事变
日军侵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学习目标】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日本有机可乘
忘不了国土沦丧的悲痛——九一八事变
时间:
地点:
制造者:
经过:
1931年9月18日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
日本关东军
炸毁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
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次日占领沈阳
影响:
①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②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日军占领沈阳
柳条湖事件(借口)
局部抗战开始
忘不了国土沦丧的悲痛——九一八事变
东三省沦亡
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山河,全部沦于敌手。
忘不了国土沦丧的悲痛——九一八事变
为什么东三省会迅速沦陷呢?
不抵抗政策
材料一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忘不了国土沦丧的悲痛——九一八事变
材料二 1931年9月20日,国民党中央训令各部“唤起全国国民,努力救国。”但是其第一条却居然强调“危害民族生存之赤匪必须根本铲除。”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
建立伪满洲国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的:
1932年
长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伪满洲政府:1932年-1945年,是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后,所扶植的一个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或“伪满”。
溥仪
忘不了国土沦丧的悲痛——九一八事变
刺杀幼童之后,集薪待焚
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731部队拿活人做试验
日军从东北掠夺的物资 煤 二亿二千三百万吨
生铁 一千一百万吨
钢 五百八十万吨
木材 1.4亿立方米
粮食 12000万吨
掠夺资源
奴化教育
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抗日义勇军
抗日游击队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马占山)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
忘不了绝地求生的抗争——局部抗战
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抗战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华北危机
九一八事变
侵占东北三省
1933年1月
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3年
攻占山海关
1935年
华北五省自治区
1935年下半年
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指1935年期间,由日本特务机关幕后策划的独立于中华民国政府,投靠日本的运动,五省为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严峻形势激起北平各阶层人民极大愤慨。
广大爱国人士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忘不了绝地求生的抗争——局部抗战
一二·九运动
背景:
性质:
时间:
地点:
领导者:
参与者:
口号:
结果:
意义:
华北危机日益严重
1935年12月9日
北平
中国共产党
学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爱国救亡运动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
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忘不了绝地求生的抗争——局部抗战
全国救亡运动的高涨
(1931-1936年)
国民政府态度:
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提出
“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方针
背景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蒋委员长介公受群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课后活动
①华北危机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各阶层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③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引起不满
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
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感召
忘不了共赴国难的选择——西安事变
概况
时间:
地点:
人物:
目的:
经过:
性质:
1936年12月12日
双十二事变
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
逼蒋抗日
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一场爱国性质的“兵谏”
张学良和杨虎城
兵谏亭(捉蒋亭)
忘不了共赴国难的选择——西安事变
处置失当,即酿成空前战祸,实关系全民族最重大之问题。我们这就准备赴西安与张、杨谈判,争取放蒋。
亲英美派宋美龄
日 本
如果蒋介石被杀,中国因国民党的领导权之争而再次发生内乱,对日本是太好了。
英 美
如果中国被日本占领了,我们在华的利益还能有保证吗?一定要使中国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亲日派何应钦
讨伐张学良,置蒋介石于死地。蒋介石你也有今天,你放心吧,等你死了,委员长的宝座我替你坐。
忘不了共赴国难的选择——西安事变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忘不了共赴国难的选择——西安事变
思维创新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合,民族兴
从九一八事变
到西安事变
日本侵略
中国抗争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扩大侵华
华北危机
一二·九运动
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西安事变
和平
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延伸
国共关系
当前,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期待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勿忘历史、珍惜和平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已经有过两次大的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实践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检测反馈】
B
D
B
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5、右图是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日报》,它报道的消息是(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百日维新
C、重庆谈判
D、西安事变
C
D
6、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B.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7、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
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请回答:(1)当时日本军队在东北有何行动?
(2)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侵略采取什么态度?造成了什 么结果?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发动九一八事变。
态度:不抵抗政策
结果: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建立了伪满洲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