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01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了成组的铜礼器,考古学家发现同一墓葬出土的成组铜礼器最多为4件;同一座墓葬出土的多套组器,或风格、铭文内容相同,器形不同;或风格、铭文内容、形制皆不同;形制、纹饰、铭文等均相同的同类器物会出现在多个墓葬;多数墓葬出现固定的器物组合,如尊、卣组合,盉、盘组合等。这表明
A.成组铜礼器在王室和各诸侯国墓葬中普遍存在
B.成组铜礼器的使用是为了体现墓主身份与地位
C.成组铜礼器或成批次集中生产或者多批次铸造
D.西周早期青铜物料可能以器物组合的方式流通
2.《左传》载:桓公二年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国)大鼎于宋”且“纳于大庙”,劝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当时周王朝的内史也肯定了臧哀伯“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的贵族风范。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制秩序受冲击 B.儒学成为治国准则
C.谏官的地位提高 D.原始民主制度盛行
3.(原创)曹魏时期钟会自述幼少时之课业曰:“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朝士人幼习五经已渐趋普遍 B.习经年龄段下降的态势
C.大学课程向学童教材过渡的趋势 D.魏晋儒学常识化的趋势
4.(原创)辽采用"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北面官权力较大。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是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后金的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组织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这些制度
A.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5.会馆主要是由同乡商人所建的商业组织。清代会馆大量出现,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为盛。如这一时期的苏州会馆林立,其中“三山会馆建自前明万历年间”,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助金人列官员五名,又列洋帮、干果帮、青果帮、丝帮、花帮、紫竹帮商人百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B.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南北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D.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6.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该建议
A.反映出清廷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B.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C.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 D.正确反思了鸦片战争战败原因
7.1919年,博斯年、罗家伦等人在北京大学创办《新潮》杂志。罗家伦在创刊号里写道,“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这次的革命是民主战胜君主主义的革命,是平民战胜军阀的革命,是劳动者战胜资本家的革命。”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军阀割据阻碍国家发展 D.知识界受到十月革命影响
8.1924年,留美的“新中国主义者”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新中国党”,指出:“‘五四'以还,贤士大夫,倡言新中国之创造,朝野从风,舆情所趋,内外响应……今国难待纾,不俟终日,而团体绸缪,尚费岁月,此组织新中国党之所为刻不容缓也。”由此可见,五四以来
A.革命者对新中国的设想随时代不断变化
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
C.思想界一致赞同以俄为师来构建新中国
D.国共合作推动进步政党纷纷成立
9.1933 年 12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展“扩红突击”运动。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就是湖南人的腔也要变一变,要向江西老表学说话呐!”这表明“扩红”运动
A.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D.壮大了敌后抗日力量
10.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规定
A.推动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B.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D.沿袭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11.长期以来,西欧学者依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将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岸青铜文明的衰落,认为是“海上民族”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灾难。但近年来,有学者基于风俗遗迹、器物演变等新考古发现,提出“海上民族”可能并不存在。这说明
A.文字记录具有主观色彩 B.考古发现揭示了历史真相
C.历史结论越晚近越准确 D.史料更新丰富了历史认知
12.12世纪初,法王路易六世将其新的定居区上所有的主要庄园管理者职位都租给了商人。这种经营方式
A.瓦解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削弱了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 D.有利于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13.百年战争时(1337-1453年),英国国王改变以骑士为核心的战争动员形式,大量征召裁缝、染工、皮毛商、小贩、理发师、铁匠、面包师和猎手参战。这体现出英国
A.封君封臣关系的削弱 B.等级君主制度确立
C.骑士阶层权力的强化 D.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14.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其中“亚洲的觉醒”主要源于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C.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的鼓舞 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
15.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 7 月,西班牙因佛朗哥叛乱而爆发内战。美国国会前后出台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与西班牙内战双方提供武器。然而,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而德、意作为“中立国”也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乱。这体现了美国
A.违反了三权分立原则 B.背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实质上实行绥靖政策 D.试图改变孤立主义政策
16.2023年3月,巴西政府表示,中国和巴西已达成协议,以本币开展贸易。2023年4月,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这反映出
A.各国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 B.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变化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辽朝从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至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共有9位皇帝在位,都拥有尊号。结合典籍和碑刻的记载发现,辽朝早期诸帝是举行契丹旧制柴册礼后上尊号的,而景宗以后诸帝是依汉制即位时便上尊号的。
辽朝皇帝一年之中按照季节的变化,四季各有捺钵之地,其与北、南臣僚商议处理政务的大政会议只在夏捺钵和冬捺钵期间召开,故多在十一月冬捺钵召开大政会议之时上尊号。辽太祖阿保机在神册元年上尊号,改元,大赦。太宗德光在后晋遣使上尊号时也改元,大赦。世宗举行柴册礼,上尊号改元,大赦。景宗即位上尊号,改元,大赦。
辽朝皇帝在位期间,辽人都称其尊号或者尊号的略称。皇帝死后,辽人称尊号或尊号略称也很常见。圣宗以后的尊号中都有“孝”和“天”字,如“至德广孝昭圣皇帝”、“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圣文神武全功大略神广智聪仁睿孝天祐皇帝”、“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等。辽人之所以重视尊号,是因为继承了自匈奴以来古代北方草原行国君主可汗(单于)称号的政治文化传统。
——摘编自肖爱民《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辽人重视尊号原因探析》
材料二 辽朝国俗柴册礼具有上皇帝尊号的功能。据《辽史》记载,辽朝有七位皇帝在位期间举行过柴册礼,其中太宗朝举行过两次;在这八次柴册礼中,仅世宗通过柴册礼上尊号。查检宋人记述以及辽代石刻文献却发现,辽朝中后期用柴册礼上皇帝尊号已成定制,兴宗、道宗、天祚帝在位期间均有此举。柴册礼主要为辽朝皇帝上汉式尊号,契丹臣僚赞礼、观礼。具体仪式包括有司奉册、读册及皇帝受册等。
——摘编自程麒《辽朝柴册礼上皇帝尊号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通过柴册礼上皇帝尊号的目的。(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观念,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华夏和蛮夷,却不视为一个个并立的国家。到了宋代,开始从天下主义,出现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苗头。宋、辽、西夏的对峙,宋人开始有了边界和边界意识,这种民族和国家观念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对于本国知识的专有权利意识开始萌芽,动摇天下主义的观念。
——葛兆光《宅兹中国》
材料二 自从第一块英属殖民地弗吉尼亚开始,英国移民以及后代构成了这块大陆数百年间族群的主体,北美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沿袭母国的英格兰民族主义,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实英格兰的价值观。然而,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国萌生出早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识的萌生有何相同之处。(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为中国古代历朝儒学地位的变化。
请选取图中某个时段或整体,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工业革命拉开了英国工业化的大幕,刺激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同时,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又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刺激了生产的再扩大。扩大再生产首先对对棉花和煤炭的需求递增,工业制成品的输出也同步递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特征非常鲜明,与棉纺织业相比,英国煤炭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特征更为明显。从格拉斯哥到曼彻斯特再到伯明翰,到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且产煤区离大海和河流都不远,因此建造连接产煤区和河流的运河变得更为容易。运河的开凿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煤炭产量在1750—1830年间增长了大约六倍,也推动了钢铁业的发展。位于南威尔士的布莱纳文钢铁公司借助布雷克诺克 阿伯加文尼运河向外输出铁矿石等原材料,向内运回煤炭等补给品等。
运河修建具有工程量浩大、建设周期长、靡费巨资、投资回报慢等特点。英国修建运河的社会集资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完全由财力雄厚的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承担。第二,由英国议会委任运河委员会或地方托拉斯对来往运河的船只征税,从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以支付运河维护和疏浚费用。第三,组建运河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运河修建最常见的融资方式。由上可见,在资金来源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是资本的产物。因资本的“短视”,缺少统一的标准,没有将运河设想一个相互贯通的系统,运河多修成了“小”运河,且后续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除修建水闸、蓄水池外,还在高地和山地上打隧道,在峡谷间架水道桥,特别是铁制水槽的使用,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运河开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运河修建上的技术革新尚达不到技术革命的高度,很少有创新性技术被引入运河……当交通运输量增加到技术革新迫在眉睫时,英国正在修建铁路。因此,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集中到铁路上。
——摘编自雍正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
(1)依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如何影响了英国运河业发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业的兴衰的启示。(6分)
2025年1月“八省联考”考前猜想卷01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创)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了成组的铜礼器,考古学家发现同一墓葬出土的成组铜礼器最多为4件;同一座墓葬出土的多套组器,或风格、铭文内容相同,器形不同;或风格、铭文内容、形制皆不同;形制、纹饰、铭文等均相同的同类器物会出现在多个墓葬;多数墓葬出现固定的器物组合,如尊、卣组合,盉、盘组合等。这表明
A.成组铜礼器在王室和各诸侯国墓葬中普遍存在
B.成组铜礼器的使用是为了体现墓主身份与地位
C.成组铜礼器或成批次集中生产或者多批次铸造
D.西周早期青铜物料可能以器物组合的方式流通
【答案】B
2.《左传》载:桓公二年鲁国大夫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国)大鼎于宋”且“纳于大庙”,劝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当时周王朝的内史也肯定了臧哀伯“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的贵族风范。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制秩序受冲击 B.儒学成为治国准则
C.谏官的地位提高 D.原始民主制度盛行
【答案】A
3.(原创)曹魏时期钟会自述幼少时之课业曰:“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训。”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朝士人幼习五经已渐趋普遍 B.习经年龄段下降的态势
C.大学课程向学童教材过渡的趋势 D.魏晋儒学常识化的趋势
【答案】D
4.(原创)辽采用"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北面官和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北面官权力较大。金朝的猛安谋克制是兵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后金的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组织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这些制度
A.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B.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C.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答案】A
5.会馆主要是由同乡商人所建的商业组织。清代会馆大量出现,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为盛。如这一时期的苏州会馆林立,其中“三山会馆建自前明万历年间”,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助金人列官员五名,又列洋帮、干果帮、青果帮、丝帮、花帮、紫竹帮商人百余人。这反映出当时
A.全国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B.政府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南北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D.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答案】D
6.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该建议
A.反映出清廷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B.说明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
C.是对西方国家侵略挑战的应对 D.正确反思了鸦片战争战败原因
【答案】C
7.1919年,博斯年、罗家伦等人在北京大学创办《新潮》杂志。罗家伦在创刊号里写道,“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这次的革命是民主战胜君主主义的革命,是平民战胜军阀的革命,是劳动者战胜资本家的革命。”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军阀割据阻碍国家发展 D.知识界受到十月革命影响
【答案】D
8.1924年,留美的“新中国主义者”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新中国党”,指出:“‘五四'以还,贤士大夫,倡言新中国之创造,朝野从风,舆情所趋,内外响应……今国难待纾,不俟终日,而团体绸缪,尚费岁月,此组织新中国党之所为刻不容缓也。”由此可见,五四以来
A.革命者对新中国的设想随时代不断变化
B.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
C.思想界一致赞同以俄为师来构建新中国
D.国共合作推动进步政党纷纷成立
【答案】B
9.1933 年 12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开展“扩红突击”运动。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就是湖南人的腔也要变一变,要向江西老表学说话呐!”这表明“扩红”运动
A.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D.壮大了敌后抗日力量
【答案】C
10.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提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一规定
A.推动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B.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D.沿袭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答案】C
11.长期以来,西欧学者依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将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岸青铜文明的衰落,认为是“海上民族”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灾难。但近年来,有学者基于风俗遗迹、器物演变等新考古发现,提出“海上民族”可能并不存在。这说明
A.文字记录具有主观色彩 B.考古发现揭示了历史真相
C.历史结论越晚近越准确 D.史料更新丰富了历史认知
【答案】D
12.12世纪初,法王路易六世将其新的定居区上所有的主要庄园管理者职位都租给了商人。这种经营方式
A.瓦解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削弱了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 D.有利于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答案】D
13.百年战争时(1337-1453年),英国国王改变以骑士为核心的战争动员形式,大量征召裁缝、染工、皮毛商、小贩、理发师、铁匠、面包师和猎手参战。这体现出英国
A.封君封臣关系的削弱 B.等级君主制度确立
C.骑士阶层权力的强化 D.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答案】A
14.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其中“亚洲的觉醒”主要源于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C.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的鼓舞 D.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传播
【答案】B
15.1935 年 10 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 7 月,西班牙因佛朗哥叛乱而爆发内战。美国国会前后出台三个中立法,禁止向埃意双方与西班牙内战双方提供武器。然而,意大利通过德国转手得到美国武器,而德、意作为“中立国”也从美国购买武器武装佛朗哥叛乱。这体现了美国
A.违反了三权分立原则 B.背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实质上实行绥靖政策 D.试图改变孤立主义政策
【答案】A
16.2023年3月,巴西政府表示,中国和巴西已达成协议,以本币开展贸易。2023年4月,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这反映出
A.各国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 B.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变化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辽朝从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开始,至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共有9位皇帝在位,都拥有尊号。结合典籍和碑刻的记载发现,辽朝早期诸帝是举行契丹旧制柴册礼后上尊号的,而景宗以后诸帝是依汉制即位时便上尊号的。
辽朝皇帝一年之中按照季节的变化,四季各有捺钵之地,其与北、南臣僚商议处理政务的大政会议只在夏捺钵和冬捺钵期间召开,故多在十一月冬捺钵召开大政会议之时上尊号。辽太祖阿保机在神册元年上尊号,改元,大赦。太宗德光在后晋遣使上尊号时也改元,大赦。世宗举行柴册礼,上尊号改元,大赦。景宗即位上尊号,改元,大赦。
辽朝皇帝在位期间,辽人都称其尊号或者尊号的略称。皇帝死后,辽人称尊号或尊号略称也很常见。圣宗以后的尊号中都有“孝”和“天”字,如“至德广孝昭圣皇帝”、“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圣文神武全功大略神广智聪仁睿孝天祐皇帝”、“仁文睿武元德大和神智圣孝天祚皇帝”等。辽人之所以重视尊号,是因为继承了自匈奴以来古代北方草原行国君主可汗(单于)称号的政治文化传统。
——摘编自肖爱民《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辽人重视尊号原因探析》
材料二 辽朝国俗柴册礼具有上皇帝尊号的功能。据《辽史》记载,辽朝有七位皇帝在位期间举行过柴册礼,其中太宗朝举行过两次;在这八次柴册礼中,仅世宗通过柴册礼上尊号。查检宋人记述以及辽代石刻文献却发现,辽朝中后期用柴册礼上皇帝尊号已成定制,兴宗、道宗、天祚帝在位期间均有此举。柴册礼主要为辽朝皇帝上汉式尊号,契丹臣僚赞礼、观礼。具体仪式包括有司奉册、读册及皇帝受册等。
——摘编自程麒《辽朝柴册礼上皇帝尊号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皇帝尊号的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通过柴册礼上皇帝尊号的目的。(4分)
17.【答案】(1)特点:辽朝皇帝都拥有尊号;辽朝皇帝柴册礼后上尊号或即位时上尊号;诸帝上尊号的时间多数选择在冬季;辽朝皇帝在上尊号的同时,基本上都进行改元,宣布大赦;辽人较为重视尊号;圣宗以后的尊号中都有“孝”和“天”字。(答出3个即可得6分)
内涵:尊号中的“孝”体现了辽中期以后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尊号中的“天”表明君权神授,统治获得了天神的护佑、辅佐,为皇位披上一层神圣的合法外衣。(4分)
(2)目的:辽朝通过柴册礼上皇帝尊号,对内兼采契、汉之制,强化辽朝皇帝契、汉等民族共主的身份;对外则通过柴册礼所上皇帝尊号的传播,达到宣扬正统的目的。(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中的“夷夏”观念,把世界视为一个整体的“天下”,以文明高下分出华夏和蛮夷,却不视为一个个并立的国家。到了宋代,开始从天下主义,出现自我想象的民族主义苗头。宋、辽、西夏的对峙,宋人开始有了边界和边界意识,这种民族和国家观念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对于本国知识的专有权利意识开始萌芽,动摇天下主义的观念。
——葛兆光《宅兹中国》
材料二 自从第一块英属殖民地弗吉尼亚开始,英国移民以及后代构成了这块大陆数百年间族群的主体,北美的民族主义一开始沿袭母国的英格兰民族主义,北美人模范地忠于并落实英格兰的价值观。然而,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中国萌生出早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并指出中美民族意识的萌生有何相同之处。(8分)
18.【答案】(1)原因:宋、辽对峙,宋被迫承认宋辽南北朝,有了对等的国家观念;对民族文化的专有意识强化了民族文化观念。(4分)
(2)条件:对北美的认同与归宿;清教徒思想的影响;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答出2点即可得4分)
相同之处:共同的文化习俗;在对抗中萌生。(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为中国古代历朝儒学地位的变化。
请选取图中某个时段或整体,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9.【答案】
示例一:
论点:宋朝是儒学发展的辉煌时期(2分)
阐述:宋朝是儒学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其儒学之辉煌,体现在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在思想体系上,儒学不仅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形成了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理学体系。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论断,不仅规范了社会伦理,也深化了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在教育普及上,宋朝科举制的完善与推广,使得儒学成为士人阶层的必修之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普及与发展。书院教育的兴盛,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更为儒学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使得儒学在宋朝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社会影响上,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8分)
总之,宋朝儒学在思想体系、教育普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示了儒学在宋朝这一时期的辉煌与繁荣。(2分)
示例二:
论点:秦汉与宋朝是儒学发展的两大高峰(2分)
阐述: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与变革,其中秦汉与宋朝无疑是两大高峰。秦汉时期,儒学从先秦子学进入经学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汉代经学的形成,以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宋朝时期,儒学再次迎来复兴。北宋儒学家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独特的理学体系,强调“格物致知”和“心性”理论。南宋时期,朱熹等人进一步推动了理学的发展,使儒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8分)
综上所述,秦汉与宋朝是儒学发展的两大高峰,这两个时期的儒学变革不仅推动了儒学自身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0.(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工业革命拉开了英国工业化的大幕,刺激人口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同时,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又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刺激了生产的再扩大。扩大再生产首先对对棉花和煤炭的需求递增,工业制成品的输出也同步递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特征非常鲜明,与棉纺织业相比,英国煤炭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内的特征更为明显。从格拉斯哥到曼彻斯特再到伯明翰,到处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且产煤区离大海和河流都不远,因此建造连接产煤区和河流的运河变得更为容易。运河的开凿推动了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煤炭产量在1750—1830年间增长了大约六倍,也推动了钢铁业的发展。位于南威尔士的布莱纳文钢铁公司借助布雷克诺克 阿伯加文尼运河向外输出铁矿石等原材料,向内运回煤炭等补给品等。
运河修建具有工程量浩大、建设周期长、靡费巨资、投资回报慢等特点。英国修建运河的社会集资主要有三大来源。第一,完全由财力雄厚的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承担。第二,由英国议会委任运河委员会或地方托拉斯对来往运河的船只征税,从税款中拨出一部分用以支付运河维护和疏浚费用。第三,组建运河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运河修建最常见的融资方式。由上可见,在资金来源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是资本的产物。因资本的“短视”,缺少统一的标准,没有将运河设想一个相互贯通的系统,运河多修成了“小”运河,且后续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运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手段,除修建水闸、蓄水池外,还在高地和山地上打隧道,在峡谷间架水道桥,特别是铁制水槽的使用,使英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运河开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运河修建上的技术革新尚达不到技术革命的高度,很少有创新性技术被引入运河……当交通运输量增加到技术革新迫在眉睫时,英国正在修建铁路。因此,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集中到铁路上。
——摘编自雍正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
(1)依据材料,归纳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如何影响了英国运河业发展。(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业的兴衰的启示。(6分)
20.【答案】(1)条件:满足大宗商品运输的需求;资本化运作;注重技术革新。(答出2点即可得4分)
影响:运输大宗商品廉价而不快捷;资本“短视”,运河多修成了窄小运河,且后续投资缺乏,形成发展瓶颈;少有创新性技术被引入运河。(答出2点即可得4分)
(2)启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有顶层设计,要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要持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