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缘由
《登泰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游记散文名篇,学习提示建议“体会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及把握“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等特点。单元学习任务提示该文章“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的泰山记游名篇,作者不辞风雪,于除夕将至之际,登临泰山日观峰,并在日观亭欣赏泰山日出之壮丽景色,尤具特色。如果仅从游记切入,似乎仅能领会泰山之壮丽雪景,而姚鼐在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情感寄托就会被忽略,所以,尚需了解姚鼐辞官这一背景,进而关注文章的剪裁取舍,从其写景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幽微的情感。
二、学习目的
理清作者游泰山行迹,欣赏登泰山所观美景,理解文章剪裁取舍的手法及从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幽微情感。
三、预习任务
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出作者游泰山的行踪轨迹。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的文人名士似乎有一种无法排解的“泰山情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李白长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则写出了我们更为熟悉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乾隆三十九年,清代散文名家姚鼐更是在除夕前冒着风雪登临泰山观日峰,“泰山”对文人名士究竟有何吸引力?我们先从文字中去领略,等寒暑假有空时,能够亲身去领略更妙。
任务一:梳理、积累作者相关资料及文言字词句及古代文化知识。
1.作者相关:
姚鼐(1732-1815),清代散文家,室名为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与方苞(桐城派创始人)、刘大櫆(其师)并称“桐城三祖”,曾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等职,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的文章观,即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文章要有内容,要据实感发,而不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
2.字词句积累:
泰山之阳,其阴;越长城之限;崖限当道者;明烛天南;戊申晦;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者;其远古刻尽漫失;生石罅。
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远古刻尽漫失
及: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既上;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回视日光之西峰
3.文化知识相关(了解):
(1)干支纪年、纪日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甲子: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为60个单位,称“六十甲子”,以来纪年、纪日。
如:壬戌之秋,是月丁未
(2)月相纪日法:
朝菌不知晦朔,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七月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3)时辰与现代时间对照:
任务二:游泰山之行迹赏
问题1:梳理作者泰山之行的游览轨迹,完成预习表格。
明确:见预习任务表格。
问题2:对比《故都的秋》“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欣赏“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明确:文字简单,旅途艰辛;沿途风雪阻挡,向往之情浓厚;有意缩短路上时间,更显得时间之漫长,翻山越岭,肯定不是几个字可以概括的,举重若轻。
问题3:作者为何特别提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而我选择从中谷入?
明确:可能与其辞职的心态有关,有意选择一条他人没有走过的路,体现了作者的个性。
任务三:泰山之巅美景赏
问题1:请仿照示例给作者在日观峰和日观亭所欣赏的难得之景取一个典雅的名字,并分小组欣赏以上泰山之巅美景图。
明确:示例:苍山负雪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雪”照应“乘风雪”,与下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写雪之大,积雪之厚,积雪发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境界极为阔大高远。
其余可为:晚照城郭图,山腰云雾图,云中樗蒱图,极天一线图,日出东海图,西峰若偻图。
问题2:由日观亭往西是另外三处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和皇帝行宫,为何一笔带过?石刻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表现,历代帝王、文人留下文字极多,作者为何强调“其远古刻尽漫失”?其他不顺路的石刻,作者为何不愿意绕路观摩?
明确:作者在意和描写的重点是泰山之壮美的自然景色,而非人工修筑的宫殿,另这些宫殿多为歌功颂德之用,与作者气质不符,所以一笔带过。总结写作“善于取舍”的技法。
与宫殿一样,帝王泰山封禅多留石刻,这些石刻文字多为记录功德,强调其“漫失”及不想再有意去观摩,一来有为自己选择果决辞官的想法提供了支撑,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尊崇内心想法更为重要;二来强调年代之久远,写泰山文化之悠久。
问题3:倒数第二段写了“三多三少”,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请简要赏析。
明确:多用两三字短语,语言简洁凝练,劲峭有力;多石为了衬托多松,松生于石头缝里,平顶便于接受阳光,松树的内涵丰富,坚韧不拔、孤独正直、朴素高洁等词语多被用来形容松树。总结其写景“简洁明快”的特点。
问题4:综合全文概括十二月雪中泰山的总体特点。
明确:
高拔险峻:其级七千有余,半山居雾若带然,而皆若偻,亭东自足下皆云漫,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总结其“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的写作技法。
雄浑壮美:见分析
文化悠久:见分析
安静肃穆: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任务三:结合作者游览泰山背景及文学主张综合探究
问题1:乾隆三十九年秋,姚鼐在壮盛之年、青云直上之际决意辞去官职,他给出的辞官理由有二,需养亲与需养病,这是姚鼐辞官的真实理由吗?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明确:“自京师乘风雪”,说明身体健好;“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戊申晦”说明他不必急于奉养双亲。那么,他辞官理由是什么呢?他辞官时约42岁,前一年刚担任四库全书馆纂修,辞官后一直在书院教授学生文章之法。只能说明,为官和在官场受束缚并不是他喜欢的。游泰山,则是他喜欢的,为了喜欢的事情,冒风雪也是开心的。其他理由言之成理也好。
问题2:作者师承刘大櫆,提出了桐城派散文“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备的文论观,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文章要有内容,要据实感发,而不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这篇文章符合他自己的文学主张吗?
明确:“辞章”已在文中分析;“考据”文章第一段高度概括了泰山周边地貌及观日峰的地理位置,第二段古时人们登山时所选路线及谓东谷为“天门溪水”等,都是作者在游泰山前或写作时做了考据研究。
“义理”作者写游泰山之行动轨迹及泰山雄浑壮丽景色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言之有物;“雪与人膝齐”,让读者觉得真实,如身临其境。至于情感,主要可理解为心之所向,则自在追逐,顺应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