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龙里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练习科学试题
1.(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面哪些属于自然光源?( )
A.发光水母 B.灯光 C.篝火
【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人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发光水母等属于自然光源,灯光、篝火等属于人造光源。
2.(2024五上·贵阳期中)爸爸驾车时,经常利用后视镜观察后方的车辆情况。后视镜利用的是( )原理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爸爸驾车时,经常利用后视镜观察后方的车辆情况。后视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3.(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列物体中,反射效果最差的是( )
A.白色墙壁 B.镜子 C.黑板
【答案】C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所以白色墙壁和镜子的反射效果强;黑板的反射效果最差。
4.(2024五上·贵阳期中)三棱镜把白光分成七种色光,从外向内依次为(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紫、靛、蓝、绿、黄、橙、红
C.紫、橙、黄、绿、蓝、靛、红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从外向内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5.(2024五上·贵阳期中)如图所示的保温杯,传热能力最强的材料是( )
A.金属盖 B.外层玻璃 C.空气
【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导热性能的不同,把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如图所示的家用保温杯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材料是金属,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空气、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传热能力最强的材料是金属盖。
6.(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列现象不属于热对流的是( )。
A.旋转的走马灯 B.电暖气取暖 C.电烙铁作画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热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7.(2024五上·贵阳期中)两块磁铁吸在一起,却没有发生热传导,这是因为它们( )
A.没有温差 B.颜色一样 C.材质一样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两个物体产生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物体间的温度一样时,它们相互接触不会发生热传递。因此两块磁铁吸在一起,却没有发生热传导,这是因为它们没有温差。
8.(2024五上·贵阳期中)热辐射( )进行热传递
A.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
B.需要依靠水
C.需要依靠空气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
9.(2024五上·贵阳期中)划分地球表面地形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是否有河流
B.是否有山脉
C.海拔高度和地表特征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解答】海拔高达以及地表的特征是划分地球表面地形的最主要的依据。
【分析】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0.(2024五上·贵阳期中)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 )的时间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A.几秒到几分 B.几秒到十几秒 C.几分到十几分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因此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11.(2024五上·贵阳期中)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 )而形成的
A.火山喷发
B.地震
C.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
【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根据对板块运动的认识,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约十几个小板块拼接而成的。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板块有的下沉、开裂、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12.(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列景观中,与水的作用无关的是( )
A.海蚀拱桥 B.岩石女王头像 C.溶洞
【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一般风沙在垂向上的分布是越往下沙的含量就越大。所以越靠近地表受到的风沙打击侵蚀就越大,渐渐地,原本完整的一块上小下大的岩石就被风化侵蚀成类似女王头像了。岩石女王头像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海蚀拱桥、溶洞是水的作用形成的。
13.(2024五上·贵阳期中)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 ”。
【答案】倒像;小孔成像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中透过小孔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
14.(2024五上·贵阳期中)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 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 ,从一个物体传递给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答案】传递;接触;另一个物体;热传导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15.(2024五上·贵阳期中)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 ,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答案】独立存在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等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16.(2024五上·贵阳期中)地球表面包括 和海洋。 和 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
【答案】陆地;岩石;土壤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17.(2024五上·贵阳期中)小明做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在盛有淀粉糊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加热烧杯,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1)加热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泡沫块向 运动。
(2)在这个实验中,淀粉糊模拟的是 ,泡沫块模拟的是 ,酒精灯模拟的是 。
(3)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
(5)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举2例):
例1: 。
例2: 。
【答案】(1)四周
(2)岩浆;板块;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合理即可)
(3)淀粉糊的热对流
(4)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5)火山喷发;地震(或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1)泡沫块的运动情况:由于酒精灯在不断加热,所以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会产生交错现象。
(2)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淀粉糊模拟的是岩浆 ,泡沫块模拟的是板块,酒精灯模拟的是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
(3)根据题干可知,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淀粉糊的在酒精灯的不断加热后的对流运动;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5)当地壳板块移动时,他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块有的下沉,有的开裂,有的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还会出现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1 / 1贵州省贵阳市龙里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练习科学试题
1.(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面哪些属于自然光源?( )
A.发光水母 B.灯光 C.篝火
2.(2024五上·贵阳期中)爸爸驾车时,经常利用后视镜观察后方的车辆情况。后视镜利用的是( )原理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3.(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列物体中,反射效果最差的是( )
A.白色墙壁 B.镜子 C.黑板
4.(2024五上·贵阳期中)三棱镜把白光分成七种色光,从外向内依次为( )
A.红、橙、黄、绿、蓝、靛、紫
B.紫、靛、蓝、绿、黄、橙、红
C.紫、橙、黄、绿、蓝、靛、红
5.(2024五上·贵阳期中)如图所示的保温杯,传热能力最强的材料是( )
A.金属盖 B.外层玻璃 C.空气
6.(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列现象不属于热对流的是( )。
A.旋转的走马灯 B.电暖气取暖 C.电烙铁作画
7.(2024五上·贵阳期中)两块磁铁吸在一起,却没有发生热传导,这是因为它们( )
A.没有温差 B.颜色一样 C.材质一样
8.(2024五上·贵阳期中)热辐射( )进行热传递
A.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
B.需要依靠水
C.需要依靠空气
9.(2024五上·贵阳期中)划分地球表面地形最主要的依据是( )。
A.是否有河流
B.是否有山脉
C.海拔高度和地表特征
10.(2024五上·贵阳期中)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 )的时间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
A.几秒到几分 B.几秒到十几秒 C.几分到十几分
11.(2024五上·贵阳期中)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 )而形成的
A.火山喷发
B.地震
C.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
12.(2024五上·贵阳期中)下列景观中,与水的作用无关的是( )
A.海蚀拱桥 B.岩石女王头像 C.溶洞
13.(2024五上·贵阳期中)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 ”。
14.(2024五上·贵阳期中)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 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 ,从一个物体传递给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
15.(2024五上·贵阳期中)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 ,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16.(2024五上·贵阳期中)地球表面包括 和海洋。 和 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
17.(2024五上·贵阳期中)小明做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的实验:在盛有淀粉糊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加热烧杯,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1)加热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泡沫块向 运动。
(2)在这个实验中,淀粉糊模拟的是 ,泡沫块模拟的是 ,酒精灯模拟的是 。
(3)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
(5)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举2例):
例1: 。
例2: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人们把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根据来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人为制造发光的是人造光源,自然界中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发光水母等属于自然光源,灯光、篝火等属于人造光源。
2.【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爸爸驾车时,经常利用后视镜观察后方的车辆情况。后视镜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
3.【答案】C
【知识点】光与热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所以白色墙壁和镜子的反射效果强;黑板的反射效果最差。
4.【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从外向内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5.【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导热性能的不同,把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如图所示的家用保温杯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材料是金属,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空气、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传热能力最强的材料是金属盖。
6.【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热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致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
7.【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两个物体产生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物体间的温度一样时,它们相互接触不会发生热传递。因此两块磁铁吸在一起,却没有发生热传导,这是因为它们没有温差。
8.【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
9.【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解答】海拔高达以及地表的特征是划分地球表面地形的最主要的依据。
【分析】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0.【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佳时机。因此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11.【答案】C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根据对板块运动的认识,现在,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地壳是由6个大板块和约十几个小板块拼接而成的。亿万年来,当地壳板块移动时,它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板块有的下沉、开裂、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12.【答案】B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一般风沙在垂向上的分布是越往下沙的含量就越大。所以越靠近地表受到的风沙打击侵蚀就越大,渐渐地,原本完整的一块上小下大的岩石就被风化侵蚀成类似女王头像了。岩石女王头像是风力作用形成的。海蚀拱桥、溶洞是水的作用形成的。
13.【答案】倒像;小孔成像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中透过小孔所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
14.【答案】传递;接触;另一个物体;热传导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15.【答案】独立存在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等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16.【答案】陆地;岩石;土壤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17.【答案】(1)四周
(2)岩浆;板块;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合理即可)
(3)淀粉糊的热对流
(4)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5)火山喷发;地震(或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1)泡沫块的运动情况:由于酒精灯在不断加热,所以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会产生交错现象。
(2)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淀粉糊模拟的是岩浆 ,泡沫块模拟的是板块,酒精灯模拟的是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
(3)根据题干可知,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淀粉糊的在酒精灯的不断加热后的对流运动;
(4)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5)当地壳板块移动时,他们相互碰撞、挤压、地壳块有的下沉,有的开裂,有的滑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高山,还会出现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