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2-09 19: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单元综合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除夕时节,家里举行祭( )祖活动,小孩子被带到祠( )堂,脱下zhān mào( ),zhèng zhòng( )地跪拜祖先。有些孩子是第一次参加祭祖活动,凝( )视着祭台上的供( )品,不明所以。祭祖结束后,小孩子shùn jiān( )脱离了大人的shù fù( ),跑到祠堂外玩闹起来。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家景 错棕 凌乱 失生痛哭 B.刺猬 慈详 瞬间 一望无际
C.祭器 退缩 厨房 勿勿忙忙 D.害羞 浮动 澄碧 模模糊糊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B.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C.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D.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听了王老师的讲解,我们恍然大悟。
B.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C.小宇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乒乓球比赛,饱经风霜,很有经验。
D.读长篇小说一味贪多求快,常常会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张冠李戴。
5.关于下列病句的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映照着初醒的闽江,江面渐渐热闹起来。(前后矛盾)
B.那种不顾林区客观实际、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到头来只能是得不偿失。(成分残缺)
C.公园里,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鲜花竞相开放。(词序颠倒)
D.一阵风吹来,湖面上的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搭配不当)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B.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C.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D.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三、词语积累与运用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囫囵 一 无 张 李
大悟 痛哭 饱经
(1)我来到内蒙古,看到 的草原,很自然就想起来“天苍苍,野茫茫”的诗歌。
(2)爸爸告诫我:读书一定要仔细,要细细咀嚼品味,切不可 。
(3)经过王老师认真讲解,我 ,原来这道应用题还可以这样解答。
四、句子训练
8.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调整语序,不改变意思)
9.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为陈述句)
10.闰土心里有很多“希奇”事,这让我很羡慕。(改为反问句)
11.我们多赶几里路。我们要去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五、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龙舌兰
①厦门大学旁边,有一座海内外闻名的唐朝古庙——南普陀寺。寺里,繁花照眼、古树参天;寺后,五老峰流丹溢翠、挺拔奇秀。
②一九二七年初春,鲁迅先生请当时厦门市“中国照相馆”的老板郭水生,替他在南普陀寺拍了一张照片。
③郭老板问他往哪儿取景。他既不以飞檐斗拱、庄严壮丽的殿堂作背景,也不以临风婆娑、仙肌道骨的菩提为衬托,而是选择了南普陀寺西南小山冈上龙舌兰道丛生的坟前,让郭老板摄影留念。
④鲁迅对龙舌兰这种亚热带植物分外喜欢,常常流露出欣赏、赞叹的神情。他曾经对厦门大学的学生说:“你们闽南人可真自豪。倘在北京,这种植物,靠着清习朝皇帝的大力,也只能在所谓的“御苑”里看见一株。”
⑤他的学生请教他:“周老师,您为什么特别喜欢龙舌兰呢?”
⑥鲁迅说,龙舌兰的特性有三个:一是坚韧。龙舌兰的纤维不论打绳索还是做渔网,都很耐用,不易折断。二是耐苦。不论长在干旱的田埂上,还是生在瘠薄的丘陵地,都能欣欣向荣,常年碧绿。三是有威棱。龙舌兰的叶子两边,长着锯齿形的刺,牲畜见了,都退避三舍,不敢惹它。
⑦总之,鲁迅先生喜欢龙舌兰身上那种不凡的气质:处贫瘠之地却生机盎然,没有墙头草的奴颜,没有温室花的媚骨,如刀似箭,傲指苍穹,抗烈日,御台风,毫无保留地献身人类。
⑧龙舌兰这种高贵的品格和鲁迅的铮铮硬骨、坚韧斗志,不正相映成趣吗?
12.联系文章,说说读到文中加点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1)“流丹溢翠”让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
(2)“临风婆娑”让我仿佛看到了 的画面。
13.鲁迅先生认为龙舌兰有哪些特征?请归纳并写在下面。
(1) (2) (3)
14.你认为鲁迅先生的品质和龙舌兰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写在下面。
15.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记忆中的父亲
周海婴
①父亲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
②1936年10月19日清晨,7岁的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我十分诧异:保姆许妈为什么忘了叫我起床?我连忙穿好衣服,这时楼梯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许妈来到三楼,只见她眼圈发红,却强抑着泪水对我说:“爸爸没了,侬现在勿要下楼去。”我没有时间思索,不顾许妈的劝阻,急忙奔向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母亲流着泪,赶过来拉住我的手,紧紧地贴住我,像是生怕再失去什么。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父亲的床边还有一些亲友,也在静静地等待,似乎在等待父亲的醒来。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③70年过去,这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在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早晨起床下楼,蹑手蹑脚地踏进父亲的房间,他床前总是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香烟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每次许妈都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他只眯起眼睛看着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16.鲁迅先生去世的时间是 年 月 日。
17.描写鲁迅先生逝世时情态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抄写在下面。
18.概括第③段的主要意思。
19.选出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1)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
A.希望时间能带走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B.用时间带不走愁苦和悲痛这个说法,形象地渲染了当时的悲痛气氛。
C.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早点将愁苦和悲痛驱散。
(2)70年过去,这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 )
A.“触摸”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对于过去的一些物件“我”还可以触摸到。
B.“触摸”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形象地表现了对父亲逝世这个场面的清晰记忆。
C.“触摸”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悲痛心情的刻骨难忘。
参考答案:
1. jì cí 毡帽 郑重 níng gòng 瞬间 束缚
祭:jì,1.用供品祭奠神灵。2.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悼、敬意。
zhài,(Zhài)姓。
祭祖:jì,祭祀祖先,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
祠堂:cí,1.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宗的厅堂。存放有家谱和祖先牌位等。 2.旧时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共同祭祀生前有功德的人的庙堂。如成都有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上海有祭祀黄道婆的黄母祠等。
凝视:níng,聚精会神地观看,不眨眼。
供:gòng,1.陈设;摆放。2.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陈列香烛等表示敬奉;祭祀时摆设祭品。3.供奉给神佛或先辈的祭品。4.从事;担任。5.受审的人交代案情。
gōng,1.供给;供应。2.提供某种东西让人使用。
供品:gòng,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读给出的拼音,根据句子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是否有误,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与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书写时注意“毡”“帽”“重”“瞬”“缚”的正确写法。
2.D
A.错棕——错综,失生痛哭——失声痛哭;
B.慈详——慈祥;
3.C
A.出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意思是四周黑洞洞的容易碰壁。可知使用了反问。
B.出自《好的故事》,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可知运用了比喻。
C.“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陈述句,没有使用修辞。
D.“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可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表达“我”对伯父的怀念与不舍。
4.C
C.“饱经风霜” 通常用来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而小宇参加乒乓球比赛不能用 “饱经风霜” 来形容,可改为 “经验丰富” 等表述更恰当。
5.C
C.本句语意重复,“各种各样”与“种类繁多”重复,去掉一个。
6.D
A项提示语在中间,所以“笑着说”后面是逗号;
B项“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和“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是并列关系,中间用分号停顿;
C项“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中的“——”应该为“:”。什么都有后面表示列举,所以用冒号;
7. 吞 枣 望 垠 冠 戴 恍 然 失 声 风 霜 一望无垠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一望无垠: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
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
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失声痛哭:因为过度悲痛而痛哭。
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1)结合词义,可知,形容草原可用:一望无垠。
(2)结合词义,可知,形容我们读时不能应选:囫囵吞枣。
(3)结合词义,可知,形容我结过教师的讲解,对这道题应选:恍然大悟。
8.我现在记不清伯父的回答了。
调整语序时,可以把 “我现在” 提到句首,变成 “我现在记不清伯父的回答了”。这样调整语序后,句子的意思没有发生改变。原句中强调的是 “伯父的回答” 是 “我”“现在记不清了”,调整后的句子强调的是 “我” 在 “现在” 这个时间记不清 “伯父的回答”,表达的核心意思都是 “我在当前这个时候对伯父的回答无法清晰地回忆起来”。
9.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马路上跑。
原句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时,要去掉反问词“怎么”“呢”以及问号,将句中的否定词“能”改为“不能”,使句子的语气由反问变为陈述,意思保持不变。改为: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马路上跑。
10.闰土心里有很多“希奇”事,这怎能不让我很羡慕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 “怎、怎么、难道、岂” 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 “呢、吗” 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原句中 “让我很羡慕” 是肯定表述,改为否定 “不让我很羡慕”。在否定词前面加上反问语气词 “怎能”。句尾加上疑问助词 “呢”,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故答案为闰土心里有很多“希奇”事,这怎能不让我很羡慕呢?
11.我们之所以多赶几里路,是因为我们要去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
这两个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我们多赶几里路” 是结果,“我们要去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 是原因。可以用 “之所以…… 是因为……” 来连接这两个句子,即 “我们之所以多赶几里路,是因为我们要去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 这样就清晰地表达出了因为想看精彩的武术表演所以多赶几里路的因果关系。
12. 流动的红色,溢出的绿色,交织在一起,神秘缥缈 树枝在风中轻轻摇曳 13. 坚韧 耐苦 有威棱 14.铮铮硬骨、坚韧斗志,有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 15.鲁迅先生喜欢龙舌兰及其原因。
12.本题查想象及理解能力。
联系短文,结合词语含义进行合理想象即可。“流丹溢翠”是指流出的如丹溢出的像翠玉。形容色彩鲜艳明丽,非常好看。由此让人仿佛看到了五老峰上,树木郁郁葱葱,色彩丰富,仿佛流淌的丹青与翠绿交织,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自然美景。“临风婆娑”的意思是遇到风后盘旋舞动起来,随风盘旋舞动,飘舞起来的样子。由此让人仿佛看到了南普陀寺旁的菩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影婆娑,树叶沙沙作响的画面。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的句子“鲁迅说,龙舌兰的特性有三个:一是坚韧。龙舌兰的纤维不论打绳索还是做渔网,都很耐用,不易折断。二是耐苦。不论长在干旱的田埂上,还是生在瘠薄的丘陵地,都能欣欣向荣,常年碧绿。三是有威棱。龙舌兰的叶子两边,长着锯齿形的刺,牲畜见了,都退避三舍,不敢惹它。”可知,鲁迅先生认为龙舌兰有坚韧、耐苦以及有威棱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⑧自然段“龙舌兰这种高贵的品格和鲁迅的铮铮硬骨,坚韧斗志,不正相映成趣吗?”是一个反问句式,以反问语气表达了龙舌兰这种高贵的品格和鲁迅的铮铮硬骨,坚韧斗志正好相映成趣的观点。再联系第⑦自然段中的句子“鲁迅先生喜欢龙舌兰身上那种不凡的气质:处贫瘠之地却生机盎然,没有墙头草的奴颜,没有温室花的媚骨,如刀似箭,傲指苍穹,抗烈日,御台风,毫无保留地献身人类。”可知,龙舌兰不惧困难,顽强抗争,无私奉献,这正与鲁迅先生的铮铮硬骨和坚韧斗志有着相似之处。故鲁迅先生的品质和龙舌兰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有铮铮铁骨、坚韧斗志,有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
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
细读短文可知,文章的第①到第③自然段主要通过写鲁迅先生在南普陀寺前选择以龙舌兰为背景拍照,表现了他对龙舌兰的喜爱,其他段落则通过写鲁迅先生与学生的对话,表达了他对龙舌兰喜爱和赞赏的原因。所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鲁迅先生喜爱龙舌兰的表现和原因。
16. 1936/一九三六 10/十 19/十九 17.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 18.回忆父亲的写作习惯以及“我”与父亲每天早上见面时的情形。 19. B B
1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1936年10月19日清晨,7岁的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和“爸爸没了,侬现在勿要下楼去。”可知,鲁迅先生去世的时间是1936年10月19日清晨。
17.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急忙奔向父亲的房间。”可知,我进到房间后看到的就是父亲去世时的样子,即: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
18.本题考查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前面点出本段写的是我的回忆,其中“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写的是父亲的写作习惯。“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写的是父亲的生活习惯。剩下的描述的是我对父亲的“尽孝”行为。
故第③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回忆父亲的写作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我”的“尽孝”行为。
1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可知,本段写道父亲去世的场景,即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悲伤和沉重的,用“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的愁苦和悲痛……”来渣染出当时沉痛的气氛。
故选B。
(2)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句子“70年过去,这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可知,“触摸”一词在这里写出了作者对于这一场景记忆的深刻和生动,它意味着这一场景不仅停留在回忆中,而是逼真的仿佛能够用手真切的感受和接触到每一个细节,强调了记忆鲜活和强烈。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一刻的难忘忘怀以及深深的眷恋和怀念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