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课外类文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顶尖人才是怎样学习的
中国杰出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17岁即参加成人比赛,一举拿下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打破11年无人得到金奖的纪录,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The Strad》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
一家国际名媒采访吕思清:“您年仅17岁就站在世界巅峰,用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呢?”
吕思清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句实在话,学琴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古至今几乎无一特例。在事业领域,如果不具备自我约束精神,缺乏执着的追求,纵使你有再大的才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快乐学习法,是以普通大众为主的。而顶尖人才,大多用的是痛苦学习法。”
媒体又提出这样的疑问:“众所周知,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素以演奏技巧高超、演奏曲目难度大令人望而生畏。您作为第一个拿到此奖的东方人,靠的是幸运还是实力呢?”
吕思清没有正面回答,却如同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1987年,中国文化部推荐我去参加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旅途并不顺畅,折腾了将近30个小时,我们终于在晚上8点钟,辗转到了热那亚。安排好住宿酒店已是晚上9点,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我整理好行李,摸了摸咕咕叫的肚子,兴冲冲地说:‘终于可以出去吃饭了!’可是,我的老师却严肃地说:‘不行!你看你飞了将近30个小时,晚上再睡会儿觉,就是40多个小时。将近两天的时间,你的手指都没动过琴,一定会对你的比赛产生影响。所以,你现在赶快把琴拿出来练吧!’我只得饿着肚子拉琴,这还能忍受,最难挨的是时差效应,再加上在飞机上没有睡好,我整个人就像是浮在云端在梦里晃晃悠悠地拉琴。拉拉拉,一直练了两个小时,快11点钟,老师才肯让我罢手。在酒店附近一家中餐馆,我抱起一碗酸辣汤,风卷残云般喝到肚子里,我敢保证,那是我人生中最绝妙的美味……”
超常的实力,往往来源于苛刻到近乎痛苦的修炼。2014年,被称为“古典音乐男神”的吕思清依然非常忙碌,现在他已安排好明后年的档期了。但是,不管多忙,吕思清每天总有一个项目雷打不动:拉不少于三四个小时的琴。在他心目中,练习高于一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望而生畏:
娓娓道来:
2.文章第5自然段用了很多数字,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吕思清为什么说那碗酸辣汤是他“人生最绝妙的美味”?
4.仔细阅读短文,说说吕思清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我 读 鲁 迅
①我读鲁迅的高洁。面对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他从不屈服,他是“彷徨”在黑暗中忍不住要“呐喊”的勇士。(A)他自比为雪,“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笔下的雪,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点微光,是万物皆浊中的一片清新,显得那么孤傲、高洁,恰似鲁迅其人。
②我还读鲁迅的坚韧。(B)面对“朋辈成新鬼”的惨痛事实,他毫不退缩,更要“怒向刀丛觅小诗”,向敌人讨还那“拖得越久,越要付出更大的利息”的血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敢爱,敢憎,因为爱得忘我,所以憎得深切,谁能说他不是“奋然前行”呢?
③我读鲁迅,不仅读他的杂文,他的诗,也读他自己。(C)凝视着《鲁迅文集》上那个清瘦的老人头像,带着几分敬畏之情,“读”他瘦削的面颊,他炯炯的眼神,他那“一”字形的浓须……
④(D)他青少年时为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三改志愿,选定文艺工作便笔耕不辍。为了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临终前依然不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 志向。他不仅有作为文学家的明智,更有作为革命家的长远眼光。他在那个充满白色恐怖的年 代里,依然同情、支持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这一预见的正确,早已被事实证明了。
⑤读金庸、琼瑶的小说,或可斜倚床头,信手一翻;读巴金、冰心的文集,则须备上香茗,月下品读;然而读鲁迅,则要正襟危坐,宁心静神地细细咀嚼。我愿这样读鲁迅,直到他的所有被我读懂为止。
6.短文第①②自然段从鲁迅先生的 和 两个方面赞扬了他的伟大与崇高。
7.“他的阅历之丰富,知识之渊博,更像一本读不完的书。”这句话应还原到 (A B C D)处。
8.短文第③自然段中,作者看鲁迅先生的头像时,为什么不用“看”,而用“读”?
9.结合时代背景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暗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诘难”暗示了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险恶。
B.鲁迅在黑暗中虽想用手中的笔把沉睡中的人们唤醒,但还是被恶势力镇压住了。
C.句子体现出鲁迅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坚持斗争的精神。
阿累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了头,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使人担心。头上直竖着雨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地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在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è wù)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 坚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休息的(艰难 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是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
10.选择正确的读音和恰当的词语。
11.在文中写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
12.作者认为鲁迅是我们的 、 、 、 。
13.从哪里表现出“我”见到鲁迅时的兴奋心情?
14.通过本文作者的描述,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
A.开朗、乐观、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B.关心青年,勇敢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人。
C.非常勤奋、不辞劳苦、积极写作的人、
霍金——轮椅上的勇士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立”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15.多音字组词。
挑 tiǎo tiāo
划 huá huà
缝 fèng féng
16.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起的是 作用。
17.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写 。
18.“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这句话中,“站”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19.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霍金是挑战命运的勇士?
念鲁迅 阅读作家萧红的短文,怀念鲁迅。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儿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鲁迅先生问我:“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③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④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⑤“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忙……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青年的信,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⑥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
⑦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所以要多做,赶快做。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资料】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的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般的关怀和爱护,更是得到了导师般的鼓励与引导。1936年9月,鲁迅的病已经很严重了,55岁的他在等一个女孩的来信,然而那个女孩却奋无音讯。10月,病榻上的鲁迅给好友茅盾写信:“萧红一直没写信来,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20.根据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鲁迅先生
笑声明朗 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抓紧做事
第 段 第②③段 第 段 第 段
21.结合短文内容,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并说明拟题时所运用的方法。
题目《 》拟题方法: 。
22.结合短文内容理解,第④段中“写得太草率”指的是 。
23.结合短文和所学知识,对短文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笑”是对两人的神态描写,“冲破”是动作描写,“会心”是对他们的心理描写
B.“忧郁心境”指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作者隐晦地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环境的压抑
C.“笑”是对“天晴啦,太阳出来啦”的回应,说明作者与鲁迅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D.这个笑容暗含着作者和鲁迅夫妇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24.结合短文和资料,说一说在萧红的心目中,鲁迅是怎样的人。结合你在课内、课外阅读及参观中的收获,说一说在你心中,鲁迅是怎样的人。
萧红心中(至少两点): 。
你心中(至少两点): 。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巴 金
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 走出了灵堂,却又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看吧,这是最后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着头。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扶着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站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着引路人的肩默默地退去了。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 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或远或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禁想着:这难 道不是梦?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有删改)
25.“那个老人”是指 。作者采用 的叙事视角,这样的写法便于 。
26.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人?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27.短文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同”指的是 。“相同”指的是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逝世的消息让“这一切的人”无比悲痛,他们每个人都是从心底想去送别老人的。
B.老人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个人。“这一切的人”是在老人的精神感召下来到这里的。
C.“这一切的人”是在老人的追随者的组织下有序地来到这里为老人送行的。
29.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看见了就害怕;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
2.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吕思清旅途的艰辛和练习的刻苦。
3.当时吕思清又累又饿,所以觉得这碗汤最美味。
4.坚持不懈的努力。
5.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取得成功。
6.高洁、;坚韧
7.C
8.“读”有“领悟”之意,对人的精神和品质是需要慢慢“领悟”的。
9.
10.坚强,wù,艰苦
11.黄里带白的脸,瘦得使人担心。头上直竖着雨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2.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师傅
13. “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地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在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
14.B
15.挑战;挑水;划船;计划;裁缝;缝补
16.统领全文,点明中心
17.霍金丧失了说话能力,仍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
18.表示特殊的含义;
19.霍金遭遇车祸,仍坚持工作;身体残疾但是仍坚持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性格开朗,精神非常乐观;多次跌下轮椅,但是都振作起来;在完全失去说话能力的情况下,完成《时间简史》的写作等;
20.天气放晴,鲁迅先生会心地笑;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①;④⑤;⑥⑦
21.回忆鲁迅先生;用文章的主要人物作题目的拟题方法。
22.字写得太潦草
23.A
24.笑声明朗、厌恶潦草的字迹、不顾惜自己身体、对工作争分夺秒;幽默、乐于助人、关心底层人民、忧国忧民
25.已经逝去的、受到众人敬爱的老人;第一人称;作者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同时拉近了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26.作者重点描写了秃顶的老人、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一群小学生、杂志社的工友、盲人以及穿和服的太太等人。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盲人。他虽然看不见,但仍然恭敬地行礼,表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27.来吊唁的人们的国籍、职业、信仰各不相同,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领域;这些人在面对逝者时都表现出了一种相同的悲戚表情。
28.C
29.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人格魅力的敬仰和赞美。作者通过想象逝者可能并未真正离去,仍然活着,进一步体现了对逝者的眷恋和哀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