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2-09 19: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 走进化学世界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风力发电 C.燃料燃烧 D.海水晒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液体物质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是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
C.化学反应发生的同时都伴随着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下列关于实验中操作先后顺序的说法错误
A.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先挤捏胶帽赶出空气,后伸入液体中吸取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在放试剂的部位加热
C.实验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试剂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用手紧捂试管外壁,后将导管伸入水中
4.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试管破裂 B.标签受损
C.读数偏小 D.引起中毒
5.同学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下列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用剩的药品装回原瓶 B.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一定要熄灭酒精灯
C.实验后的废液倒入水池下水道 D.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自来水冲洗
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用蜡烛(主要成分为石蜡)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母火焰的外焰部分石蜡燃烧充分,无石蜡蒸气
B.若导管太长,石蜡蒸气易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D.实验现象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气态
7.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
B.变化时发光发热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呈锥状;③空间站氧气含量比空气低,因此,蜡烛燃烧火焰微弱;④空间站蜡烛燃烧,不需要氧气;⑤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蜡烛燃烧的火焰比较微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③④
9..以下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B.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时间都可能是实验变量
C.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相同
D.科学探究是独立完成的操作,不需要合作
10.化学实验课上,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有同学说“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于是有同学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对于“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设计实验 B.提出问题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11.小明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仅生成二氧化碳
B.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C.燃烧时火焰分成三层
D.燃烧时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12.仅用下列装置,不能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是( )
A. B.
C. D.
二、实验题
13.下图是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几个常见实验,请回忆你曾经做过试验的现象和要求并回答问题。
(1)实验1中试管内液体过多,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
(2)实验2中最先炭化的是 (填字母)点。
(3)实验3中,该操作中还缺少的仪器是 。
(4)通过实验4可得出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和 ,已知白磷的化学式为P4,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下图是实验室常用仪器,利用这些仪器可完成多个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加热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D的名称是 ;
(2)过滤液体:除玻璃棒外,还需选择仪器G、H和 (填字母序号);
(3)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组装制取并收集氢气的装置,需从上述仪器中选择 (填字母序号)。
(4)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三、科学探究题
15.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取一支蜡烛,观察到它是白色固体,有轻微气味。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固体不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2)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3)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
I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III.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填序号)提供了证据,可排除假设 (填序号),因为 。
参考答案:
1.C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2.C
A、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正确;
B、液体物质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液体的沸点是随着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正确;
C、化学反应发生的同时常常伴随着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等现象,但并不是都伴随,错误;
D、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正确;
3.D
A、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的时候,为了避免向试剂中挤入空气,所以要先捏住胶帽,后伸入液体中,选项正确;
B、加热药品时要先预热,防止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炸裂,选项正确;
C、实验时为了避免误差,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选项正确;
D、查装置气密性时,应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后用手紧捂试管外壁,选项错误;
4.C
A、连接仪器时,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用力塞上橡胶塞,否则会使试管破裂,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手心,否则流出的液体可能会腐蚀标签,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液体俯视读数时,会使读数偏大,该选项符合题意;
D、有些药品有毒,若直接闻,可能会中毒,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5.B
A、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防止污染,故A错误;
B、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一定要熄灭酒精灯,防止引起火灾,故B正确;
C、实验完成后,废液倒入水池下水道,可能会腐蚀管道,故C错误;
D、为防止试管炸裂,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故D错误。
6.C
A、母火焰外焰部分与空气接触,氧气充足,燃烧充分,无石蜡蒸气,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实验不成功,不符合题意;
C、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氧气不足,石蜡燃烧不充分,存在石蜡蒸气,不是该处氧气充足,符合题意;
D、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该现象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受热易变成气态,不符合题意。
7.B
A、用白瓷板盖在蜡烛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说明生成了炭黑,该现象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发光发热属于蜡烛燃烧伴随的现象,这些现象只能用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化学变化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并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比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所以发光发热现象不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杯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生成了水,该现象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该现象能用来判断蜡烛发生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8.C
①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石蜡熔化属于物理变化,①错,不符合题意;
②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②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③读题可知,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不是空间站氧气含量比空气低,③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蜡烛燃烧需要氧气,④错,不符合题意;
⑤读题可知,火焰比地面实验显得微弱,可能是空间站失重条件下氧气流动性差,⑤正确,符合题意;
故②⑤符合题意
9.D
A、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实验室,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时间都可能是实验变量,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控制变量法,在设置对照实验时,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均相同,不符合题意;
D、科学探究需要和别人交流合作,符合题意。
10.C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进行实验。
11.A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A错误;
B、蜡烛燃烧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B正确;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成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故C正确;
D、蜡烛燃烧时蜡烛会熔化,此过程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D正确;
12.C
A、密闭体系中,加热空气从而产生压强差,进行装置气密性检验。故A正确;
B、弹簧夹右侧夹紧橡胶管,形成密闭体系。长颈漏斗下端与液面形成液封。若装置气密性良好,长颈漏斗中的水不会下降。故B正确;
C、C中不是密闭体系。所以无论装置是否气密性良好,长管下端管口处都会出现气泡。故C错误;
D、长颈漏斗下端与液面形成液封,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向外拉活塞,会抽出锥形瓶中的气体,从而形成压强差,从而使长颈漏斗下端产生气泡。故D正确。
13.(1)三分之一
(2)c
(3)玻璃棒
(4) 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故最先炭化的是c;
(3)过滤所需的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故还缺少玻璃棒;
(4)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和氧气接触;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1)酒精灯
(2)F
(3) ABEH
(4)
(1)加热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D的名称是酒精灯。
(2)过滤液体:除玻璃棒外,还霄选择仪器G烧杯、H铁架台和F(漏斗);
(3)实验室利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同时生成硫酸锌,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组装发生装置可选择ABEH;
(4)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其原理是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5.(1)石蜡难溶于水
(2) 水雾 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3) ① 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③ ①②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
(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固体不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石蜡难溶于水;
(2)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目的是为了验证白烟是否是二氧化碳,故是为了验证假设①;
I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III.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石蜡固体具有可燃性,故这为假设③提供了证据;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不具有可燃性,故可排除假设①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