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提升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提升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2-09 19:1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提升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蜗牛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种蜗牛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B.该岛上的所有蜗牛和其它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
C.不同种蜗牛占据的生态位不同,不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D.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种蜗牛具有相似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下列关于探究实践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
A.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同一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数量可以不等
B.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自来水和缓冲液作为对照
C.探究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利用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来调节光强
D.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适宜的光照
3.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开始于三万年前,持续到现在,由此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利用海菜花监测水质变化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与人口增长,过度采伐和滥捕乱猎造成生境丧失有关
D.保护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也要遵循协调、循环的生物学原理
4.某地冰川退缩后逐渐从原生裸地演替到顶级群落,研究人员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按照冰川退缩时间在冰川退缩地设置若干连续样地,通过评估不同样地土壤矿质元素、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分析植被演替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冰川退缩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距离冰川最近的样地,地表植被最简单
C.演替的最终群落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
D.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B.倡导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C.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D.禁止一切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
6.为解决白洋淀地区鸭养殖的污染问题, 某地采取稻田养鸭模式。在水稻生长期进行70天稻鸭共作, 之后改为鸭棚集中圈养, 所产粪便污物用于厌氧发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鸭子、厌氧微生物共同组成了该稻田群落
B.鸭在稻田捕食害虫、取食杂草, 有利于水稻生长
C.利用圈养所产鸭粪进行厌氧发酵促进了物质循环
D.稻田养鸭模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整体原理
7.高海拔区气候寒冷, 植被覆盖度较低, 团状福禄草种群密度高、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 植被覆盖度高, 团状福禄草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气候变暖团状福禄草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比例降低
B.若气候变暖会引发团状福禄草种群更多分布于低海拔处
C.低海拔地区团状福禄草在种间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
D.团状福禄草的种群衰退会影响高山生态系统稳定性
8.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中CO2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
C.天然林能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乙醇梭菌可利用氧化H2释放的能量,以CO和氨水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醇、蛋白质等有机物。我国科学家利用乙醇梭菌发酵,收集发酵产物和菌体,作为燃料和饲料。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梭菌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B.利用乙醇梭菌生产燃料和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以乙醇梭菌菌体蛋白作为饲料有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
D.使用乙醇梭菌发酵产物作为燃料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导致的污染
10.水松是仅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的单种属植物,现处于濒危状态。水松野外种群分布区域狭窄,分布面积小,种群数量稀少。科研人员对福建省(12.4万km2)内的水松种群进行了调查,发现水松个体总数为500株,并统计了这些水松的龄级分布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样方法调查,水松种群密度约为40株/万km2
B.气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据图推测该地水松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保护水松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其原生地
11.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图将河滩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鸟类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并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湿地公园可以吸引居民游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该河滩的改建充分考虑了整体、协调、循环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
12.围栏封育是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最广泛的途径之一。在以牦牛、马为主要牧畜的某轻度退化草场部分区域进行围栏封育处理,封育区内禁止放牧,研究人员获得了之后4年草地植物群落的数据变化如下表(同列的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 可食牧草生物量(g/m2) 毒害草生物量(g/m2) 平均高度(mm)
CK(对照) 347.3a 323.5a 69.0a
第1年 359.7a 296.8b 74.4a
第2年 565.5b 287.6b 89.2b
第3年 966.3c 245.4c 111.8c
第4年 960.3c 249.1c 112.3c
A.封育区内垂直结构更复杂,能够减弱种间竞争
B.随着围栏封育时间的延长,可食牧草和毒害草的竞争加剧
C.如果继续围栏封育,该植物群落会演替为森林植物群落
D.封育区内禁止放牧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13.为研究投放经济鱼类罗非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对“水华”的治理效果,分别向3个养殖池塘投放低中高密度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B.6月份,低密度的罗非鱼对“水华”的治理效果较好
C.7月初(上旬),高密度罗非鱼养殖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比低密度养殖池高
D.池塘中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饵料
14.北京宋庄蓄滞洪区引入温榆河水,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实现区域生态修复。构建过程宜选择多种耐污能力强、净化效果好、经济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湿地中还应适当布置含微生物的覆膜填料,以便引入、培育湿地微生物。通过生态修复,蓄滞洪区水生动、植物逐渐丰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植物还需考虑生态位差异
B.引入湿地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
C.人工的生态修复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该生态工程既改善环境又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
15.千岛湖分布着众多岛屿,商陆是岛屿上的入侵植物,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繁殖和传播,研究发现周围空旷的岛屿被商陆入侵程度比周围密布小岛的岛屿更严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陆、食果鸟等岛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食果鸟对商陆的取食减缓了商陆入侵
C.若岛屿物种丰富度较高,商陆入侵程度较轻
D.食果鸟的活动范围可影响商陆在不同岛屿的入侵程度
二、非选择题
16.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分布着雪山冰川、湖泊湿地、高原草甸、沙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因其殖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2016年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为此青海省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目前恶化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治理成绩显著。
(1)欲判断青海省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应看其是否符合 三个方面的特征。湖泊湿地群落不同于沙地荒漠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鼠兔是高原草甸上分布广泛的啮齿动物,以矮小的紫花针茅等多种牧草为食,喜挖洞、繁殖快,可引起草地沙化。鼠兔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其主要作用是 。近几年农牧人员通过在草地沙化区域补种披碱草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鼠兔的危害。补种披碱草后,原本低矮的牧草逐渐被高大的披碱草取代,群落的 结构发生改变。
(3)下图表示对高原草甸中三个不同营养级所含能量进行的分析,其中a~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b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该草原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 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
(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考虑到年降水量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生态专家建议青海省在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应选择抗旱保湿能力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充分考虑这些植物的 ,并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构建出复合的群落。以上设计体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 。
17.放牧、割草、焚烧等人类活动会造成草原植物凋落物<生长季结束后自然凋落的枯叶干枝等)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形成干扰。针对植物凋落物对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 和 。
(2)2015~2021年,在内蒙古草原选取适宜的研究区域,分别进行凋落物不移除和完全移除的处理,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ANPP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是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2016和2017年,研究区域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干旱。
①本实验应在 (填“进行”或“不进行”)放牧或割草活动的区域开展。净初级生产力是生产者的同化量与 的差值。
②图中各年份的ANPP高于2015年则显示为正值,反之为负值。由2016和2017年实验结果可知,植物凋落物 。据图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多选)。
A.干旱之后第一年,各组的ANPP均开始恢复
B.干旱之后第二年,植物凋落物对ANPP没有影响
C.植物凋落物对干旱之后ANPP的恢复没有显著促进作用
D.植物凋落物对ANPP的作用在干旱年份和非干旱年份是相同的
(3)土壤氮矿化是在分解者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干旱年份,移除植物凋落物后土壤氮矿化显著减弱,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请结合(2)实验结果,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
参考答案:
1.D
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该岛上的蜗牛有上百个物种,故其全部基因不能组成一个基因库,A错误;
B、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该群落生物所生活的环境共同组成,该岛上的所有蜗牛和其它生物不包含它们的生活环境,因此,不能构成了生态系统,B错误;
C、不同种蜗牛占据的生态位不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错误;
D、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所处的环境相同,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2.A
A、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模拟雌雄生殖器官,体积可不同,但每个小桶中两种彩球的数量相同,因为每个小桶中的两种彩球分别代表的是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但两种雌配子的数量是相同的,两种雌配子的数量也是相同的,A错误;
B、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通常用自来水和缓冲液作为对照,B正确;
C、探究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时可以通过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来调节光强,C正确;
D、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适宜的光照,D正确。
3.A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而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错误;
B、利用海菜花监测水质变化,属于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与人口增长,过度采伐和滥捕乱猎造成生境丧失有关,C正确;
D、保护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需要遵循协调、循环的生物学原理,D正确。
4.D
A、该冰川退缩地上进行的演替是从原生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距离冰川最近的样地,演替还在最初阶段,地表植被最简单,B正确;
C、人类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演替的最终群落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C正确;
D、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均是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5.D
A、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A正确;
B、倡导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
C、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可避免有意造成环境破坏,C正确;
D、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自然,D错误。
6.A
A、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水稻、鸭子、厌氧微生物不能组成该稻田群落,A错误;
B、鸭在稻田捕食害虫,减少害虫对水稻的破坏,鸭取食杂草,减小杂草与水稻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水稻生长,B正确;
C、圈养所产鸭粪经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将鸭粪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促进了物质循环,C正确;
D、稻田养鸭生态模式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构建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整体原理,D正确。
7.B
A、根据题意,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 植被覆盖度高, 团状福禄草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说明种群中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即若气候变暖团状福禄草种群中幼年个体的比例降低,A正确;
B、根据题意,高海拔区气候寒冷, 植被覆盖度较低, 团状福禄草种群密度高,说明团状福禄草适应低气温,因此若气候变暖,会引发团状福禄草种群更多分布于更高海拔处,以在低气温生存,B错误;
C、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团状福禄草不太适应,因此在种间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C正确;
D、团状福禄草的种群衰退,会使得高山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影响高山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8.D
A、二氧化碳和水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碳循环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
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因此,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B正确;
C、天然林组成成分复杂,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强,可以抵抗一定限度的外界干扰。因此,天然林能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C正确;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D错误。
9.B
A、乙醇梭菌能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A正确;
B、利用乙醇梭菌生产燃料和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乙醇梭菌可利用氧化H2释放的能量,利用乙醇梭菌发酵,收集发酵产物和菌体,作为燃料和饲料,有助于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
D、化石燃料燃烧会形成污染,乙醇梭菌可利用氧化H2释放的能量,以CO和氨水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醇、蛋白质等有机物,使用乙醇梭菌发酵产物作为燃料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导致的污染,D正确。
10.A
A、依题意,水松仅分布于中国和越南,现处于濒危状态。水松野外种群分布区域狭窄,分布面积小,种群数量稀少。因此,应通过逐个计数法研究水松的种群密度,A错误;
B、一般来说,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 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幼龄个体占比大的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据图可知,该地水松较多集中在龄级较小的个体,推测该地水松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
D、保护濒危生物最有效的办法是就地保护,因此,保护水松最有效的办法是保护其原生地,D正确。
11.A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等,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的植物应选择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B正确;
C、湿地公园建成后可以吸引居民游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该河滩的改建属于生态工程建设,充分遵循了整体、协调、循环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D正确。
12.A
A、由图表可知,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物平均高度增加,封育区内垂直结构更复杂,种间竞争减弱,A正确;
B、随着围栏封育时间的延长,可食牧草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毒害草的生物量逐渐减少,二者种间竞争减弱,B错误;
C、一个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果继续围栏封育,该植物群落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植物群落,C错误;
D、封育区内禁止放牧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升高,D错误。
13.D
A、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物质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往返过程,因此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A正确;
B、由图1可知,6月份投放低密度罗非鱼的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最低,说明低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B正确;
C、根据图2中7月8号的调查结果可知,7月初(上旬),高密度罗非鱼养殖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比低密度养殖池高,C正确;
D、池塘中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最终来自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D错误。
14.C
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选择植物还需考虑生态位差异,包括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
B、湿地微生物包括分解者和消费者等,引入湿地微生物可促进物质循环,B正确;
C、人工的生态修复能够增加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变复杂,可增加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该生态工程既改善环境又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15.B
A、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商陆、食果鸟等岛上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繁殖和传播,食果鸟对商陆的取食加速了商陆入侵,B错误;
C、岛屿物种丰富度较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力稳定性高,商陆入侵程度较轻,C正确;
D、由题意可知,食果鸟取食商陆果肉有助于其种子繁殖和传播,因此食果鸟的活动范围可影响商陆在不同岛屿的入侵程度,D正确。
16.(1)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物种组成不同
(2)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 d c1/c×100%
(4) 生态位的差异和种间关系 自生和协调
(1)生态平衡的特征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湖泊湿地群落不同于沙地荒漠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不同。
(2)鼠兔为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补种披碱草后,原本低矮的牧草逐渐被高大的披碱草取代,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3)a~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b~b2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c2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d2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e2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上一营养级(生产者)流向分解者中的能量,即d。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c1/c×100%。
(4)生态专家建议青海省在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应选择抗旱保湿能力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充分考虑这些植物的生态位的差异和种间关系,并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构建出复合的群落。这体现了生态学的自生(由各种组分形成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和协调(需要考虑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环境容纳量等问题)原理。
17.(1)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 不进行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能够缓解干旱对草原ANPP的降低作用 AC
(3)干旱年份,移除植物凋落物使土壤中有机态氮减少,分解者作用减弱,导致土壤氮矿化显著减弱,无机态氮的产生减少;同时,生产者(植物)对土壤无机态氮的吸收减少。土壤无机态氮的产生与消耗减少程度相当,故含量无显著变化
AC、2016和2017年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干旱,2018、2019年后各组的ANPP均提高,这说明干旱之后第一年,各组的ANPP均开始恢复,且凋落物不移除组ANPP值要低于凋落物完全移除组ANPP值,说明植物凋落物对干旱之后ANPP的恢复没有显著促进作用,AC正确;
B、干旱之后第二年(2019年),凋落物不移除组ANPP值要低于凋落物完全移除组ANPP值,这说明植物凋落物对ANPP有影响,B错误;
D、在干旱年份,凋落物不移除组ANPP值要高于凋落物完全移除组ANPP值,在非干旱年份,凋落物不移除组ANPP值要低于凋落物完全移除组ANPP值或二者相同,这说明植物凋落物对ANPP的作用在干旱年份和非干旱年份不相同,D错误。
故选AC。
(3)在干旱年份,移除植物凋落物使土壤中有机态氮减少,分解者作用减弱,导致土壤氮矿化显著减弱,无机态氮的产生减少;同时,生产者(植物)对土壤无机态氮的吸收减少。土壤无机态氮的产生与消耗减少程度相当,故含量无显著变化,因此在干旱年份,移除植物凋落物后土壤氮矿化显著减弱,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无显著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