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大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语文
2024.11
本试卷共8页,共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具体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前,需要对“文化基本精神”一词的含义做一点说明。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①,(4)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甲】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乙】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系统,其纲领“刚健有为”思想也自成系统。
粗略地看,《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此外,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老子“自胜者强”之义。《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周易大传》所说的“自强不息”或刚健还含有“刚中”“及时”“通变” 等引申的原则。
《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能止健”的意思是,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也就是,刚健而又不过刚,不走极端,即“大正”,这是最理想的品德,与孔子所谓“中庸”同义。
《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
《周易大传》还认为,“天地革而四时成”,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要与时偕行,也必须“通变”。这样,它又从“及时”的原则引申出“通变”的原则。书中有一句至今脍炙人口的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叫做“穷”。事物发展到极盛就要向反面变化,这叫“变”。通过变革,原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就会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通”,也就是“通则久”。正因为如此,《周易大传》把“通天下之变”作为一条重要原则。
总之,《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周易大传》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
(取材于张岱年、程宜山的同名文章)
【注】①崇德利用:崇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实用。
1. 根据上下文,将“和与中”“崇德利用”分别填入【甲】【乙】两处,使语意连贯。
2. 画线句“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中的“两句话”,指的是前文中的哪两句话?
3. 文章紧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展开论证,思路清晰。请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①。故岁在金,穰②;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③,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④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⑤之理,务完物,无息币⑥。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⑦。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⑧,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赣⑨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⑩安归乎?归于富厚也。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取材于《史记·货殖列传》)
注释:①意思是,懂得战斗的人总是平时就做好准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这二者相对照,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清楚。②穰:丰收。下句的“毁”,指歉收。③意思是,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农民就会受到伤害。下句的“末”,指商人。④上:指粮价上限。⑤积著:积贮,储存。⑥无息币:不要贮藏劣质的商品。⑦无敢居贵:不要冒险囤居以求高价。⑧鸱(chī)夷子皮:范蠡自取的名号。⑨子赣:即子贡,姓端木,名赐。⑩意思是,忠于信仰、坚守原则、隐居在岩穴中追求高远名声的人。
4.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厚赂战士赂:赏赐财物
B. 适齐为鸱夷子皮适:到,去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致:送出
D. 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抗:对等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自矜者不长
B. 七十子之徒并吞八荒之心
C. 以物相贸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 能择人而任时《小雅》怨诽而不乱
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干旱时就准备船以待水涝,水涝时就准备车以待于旱,这是做事情的一般规律
B.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货物贵到极点时便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贱到极点时便要及时买入,视如珠宝
C. 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范蠡的子孙研习学业而停止经商,于是积累到巨万家财便止步了
D.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让孔子名扬天下原因,是财产富厚的子贡在不断地辅助他啊
7.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名为传记,实则借助叙事传达对于财富积累的看法,显示出作者的独特思考。
B. 计然从物之理、治国之道、积著之理三个方面献策,终使越国富强,战胜了吴国。
C. 范蠡原与计然共同辅佐勾践,离开越国后他使用计然之策,开始了家庭致富之路。
D. 孔子的弟子中,子贡富有,原宪贫穷,文章在对比中赞扬了原宪安贫乐道的节操。
8. 文章提及了“富与德”的关系,请从中找出两点,用自己的话作答。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①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曷:何时。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会合。
9. 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章开头的几句,均以“独白”的口吻来反映居家人的期待。
B. “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已经是久役未归。
C. “鸡栖于埘”几句,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
D. 两章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状况的无奈。
10. 全诗二章结构相似,采用_____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第一章侧重抒发_____之情,第二章侧重抒发______之情。
11.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
12.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
(1)《大学之道》中,认为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凡事都有始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中的这段话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以此比喻理想的君子人格模式——文质彬彬。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不要沉溺于喜爱的人或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它是慷慨报国的豪情:“王于兴师,修我戈矛,____________。”也是尽忠辅国的智慧:“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靡不毕见。”“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3. 下列对这则《论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A.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行仁德全在自己,不在他人。体现了孔子对待人生的积极进取态度。
B. “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的意思。“己”,自己,这里重点指一己之私欲。
C. 孔子主张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规定。
D. 礼是内在的,仁是外在的。
1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为政》)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廋:隐藏,藏匿。
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孔子对“察人”的看法。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两千多年的孔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以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孔鲤天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物。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
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的树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了中国文化,还在于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格局下涌动着湍急的暗流,孔子以“仁”为本、以“爱人”为内核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无疑是一剂构建和谐世界的良方。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服。
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来跳去。导游说这是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人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抑或是他老人家对生与死所作的另一种解读
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说孔林很大,步行游玩很辛苦。我婉拒了。到这墓地来,何必仍是须臾抛不开尘世的潇洒与浮躁 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这么一墙之隔。
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为孔子后裔。剧本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在政治不怎么清明时,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官场,令人扼腕。
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工”的传统,在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度。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彩,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15. 下列对文中黑体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伫立:“伫”读chù,“伫立”意为长时间地站立。
B. 折戟:“戟”读jǐ,“折戟”用来形容失败惨重。
C. 不一而足:在文中指孔子许多后人担任文官,无法列举齐全。
D. 之乎者也:全由文言虚词组成,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孔林“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暗示此处更契合孔子的精神气质。
B. 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表现出孔林如今安静肃穆不再,充满喧嚣和浮躁。
C. 由孔尚任墓葬引发的联想传递出作者对文人命运被权贵操控的痛惜之情。
D. 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工”文化传统的影响不无关系。
17. 文中3次写到鹭鸶,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 在“徜徉孔林”的过程中,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请分条概述。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语言基础运用。
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海淀区上庄南沙河畔,将近600岁的紫禁城将建设一个新院区,即故宫北院区。②北院区与明清西郊“三山五园”相邻,向北有长城、十三陵,向南有圆明园、颐和园,未来有望形成一条重要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③总体设计理念是建一座“园林中的博物馆”,将园林纳入展览的一部分,使建筑与园林相映生辉。④ 。⑤这座拥有古典气质的现代博物馆建成后,有望跻身世界一流现代博物馆之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句首“海淀区”的前面可加上“在”。
B. ②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序不当。
C. ③句中加点的成语可以换为“相得益彰”。
D. ⑤句中“之列”二字不能删去。
(2)请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回④句中的横线处,使语意连贯、完整。要求:不用抄写原句,只需按照合理顺序,将“甲”“乙”“丙”“丁”四字写在答题卡上。
【甲】紫禁城明丽的色彩系统也在北院区得以承接
【乙】借助从中提炼的“轴线、秩序、等级”等特质
【丙】凝聚成巨大的博物馆群落
【丁】设计灵感来自对中国传统“殿”“堂”“含”“院”的理解
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 为了弘扬孝道,某中学给学生布置了“我为父母洗一次脚”的作业,引起广泛议论。请从下列《论语》两章中择其一,结合该章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项作业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句意,自圆其说,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 生活中有很多窗,每扇窗外面都有不同的风景。例如,你书房的窗外、高速运行的火车车窗外、“神十四”的窗外……请以“窗外”为题,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体现“窗”的视角; 可写实,可想象;描写生动,景物特征鲜明。
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22. 按要求作文。
南开中学百年来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等高校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材料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性文章。
23. 按要求作文
请以“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及简析
一、
1.【甲】处填 “崇德利用”;【乙】处填 “和与中”。
因为 “崇德利用” 主要解决人自身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 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根据后文对各思想作用的阐述可判断。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前文先分别阐述这两句话所代表的内涵,然后从两句话的关系角度进行后续论述,所以 “两句话” 指这两句。
3.文章先对 “文化基本精神” 的含义进行说明,接着指出中国文化基本思想是包括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要素的统一体系,并阐述各要素的作用,其中以 “刚健有为” 为纲;然后重点论述 “刚健有为” 思想源于孔子,成熟于《周易大传》,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还含有刚中、及时、通变等引申原则;最后总结《周易大传》将这些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宏大生活原则体系,在铸造和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
4.C
“致” 在此处应是 “获得,得到” 之意,而非 “送出”。
5.B
A 项,“昔者” 的 “者” 是助词,表时间;“自矜者不长” 的 “者” 是代词,…… 的人。B 项,“之徒” 与 “之心” 的 “之” 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C 项,“以物相贸” 的 “以” 是用,拿;“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的 “以” 是用,凭借。D 项,“能择人而任时” 的 “而” 表并列;“《小雅》怨诽而不乱” 的 “而” 表转折。
6.C
该句应理解为 “范蠡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并使它发展,最终积累到巨万家财”,“息” 是 “生息,发展” 之意,而非 “停止”。
7.D
文章主要是阐述财富积累相关内容,并未赞扬原宪安贫乐道的节操,重点在于说明不同人致富或贫穷的情况以及对财富的态度与影响。
8.①计然之策使越国富强,范蠡用其策致富后能散财与贫交疏昆弟,体现富者应行德。②子贡因富厚能辅助孔子名扬天下,说明财富可助力德行传播与彰显。
三、
9.C
“鸡栖于埘” 几句是借乡村傍晚常见景象,表达居家人对君子久役未归的思念与牵挂,而非内心的愤怒。
10.重章叠句;思念;担忧。
全诗两章结构相似,属于重章叠句形式。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侧重表达对君子久役不知何时归来的思念;第二章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则在思念基础上更侧重于对君子在外状况的担忧,如 “苟无饥渴?”
11.①诗中描绘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的乡村晚景,以家禽家畜傍晚归巢栖息的自然景象,烘托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②这种宁静祥和与君子久役未归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居家人在这种平静生活中对在外服役君子的思念与牵挂,借景抒情,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委婉而深沉。
12.(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治乱之条贯;外连衡而斗诸侯。
四、
13.D
应该是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通过礼的规范来达到仁的境界。
14.①要全面考察一个人,从其行为的动机、途径、心态等方面综合判断。②不能仅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注重实际行动。③对于众人对某人的好恶评价,要深入考察,不能盲目跟从。
五、
15.A
“伫” 读 zhù。
16.B
对妇人出租自行车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孔林的大,以及作者想要独自漫步感受孔林氛围的心境,而非说明孔林充满喧嚣和浮躁。
17.①第一次写鹭鸶在树梢间扑来跳去,点明孔林独特的生态环境,以鹭鸶的美丽高雅与孔林的静谧相映衬,增添孔林的生机与灵动。②第二次将孔林中有鹭鸶而无鸦与孔庙中有鸦的情况对比,引发对生与死、圣人安排等的思考,丰富文章内涵,营造神秘氛围。③第三次写鹭鸶掠过头顶落在近旁树枝上,且传说其不鸣叫是 “不惊扰圣人”,再次强调孔林的宁静祥和,同时也表达出对圣人的敬重与对孔林氛围的维护,使文章在结尾处余韵悠长。
18.①孔子墓朴素的现状与他后世崇高地位形成反差,让人感叹历史变迁。②孔子思想伟大,其 “仁”“爱人”“有教无类” 等理念对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仍有重要意义。③孔林中文官多而自然科学大人物少,反映出中国古代 “重文轻理工” 传统及其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影响,引人深思。④孔尚任的经历体现文人在政治环境中的无奈与命运的波折,令人扼腕。⑤对孔子及孔学儒教应客观、历史、全面看待,虽有影响但仍是中华文化瑰宝。
六、
19.(1)D
“之列” 可删去,“跻身世界一流现代博物馆” 语义也完整。
(2)丁乙甲丙
按照逻辑顺序,先说明设计灵感来源,即丁;然后借助灵感来源中的特质,即乙;接着承接紫禁城色彩系统,即甲;最后凝聚成博物馆群落,即丙。
七、
20.示例一:选择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校布置 “我为父母洗一次脚” 的作业是有意义的。孝是仁之本,为父母洗脚这一行为虽小,却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孝道内涵,从生活点滴做起,回归孝之根本,进而培养仁爱之心,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并传承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
示例二:选择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项作业有一定积极意义。它促使学生从行动上践行孝道,然而仅为父母洗脚是不够的,还需心怀敬意。在洗脚过程中,学生应体会父母养育之恩,将敬融入其中,否则就如同养犬马般只是物质供给,而真正的孝应是物质与精神关怀兼具,这样才能传承孝道真谛。
21.《窗外》
火车在广袤的大地上疾驰,我坐在窗边,目光被窗外的景色牢牢吸引。远处,连绵的山脉像是大地的脊梁,在阳光的映照下,勾勒出起伏的轮廓,山上的植被像是给它披上了一件斑驳的绿衣。随着火车的前行,一片片田野飞速掠过,金黄的油菜花灿烂地盛开着,微风拂过,涌起层层金色的波浪。偶尔还能看到几间农舍点缀其间,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给这乡村画卷增添了几分烟火气。近处,铁轨旁的树木快速后退,树枝在风中摇曳,似在与火车赛跑。窗外的风景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帧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心旷神怡。
22.《养成教育,塑造未来》
南开中学对学生体态姿势的要求,北京大学等高校对宿舍育人功能的重视,都凸显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如同雕琢美玉的工匠,从细微之处着手,塑造学生的品德与素养。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感。它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养成教育能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尊重与包容,在自我管理中提升独立与担当。从校园到社会,养成教育的成果将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立足社会、成就未来的坚实基石。
23.《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
那是一次班级组织的绘画比赛,题目是 “我的梦想家园”。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有的画着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都市,有的画着青山绿水环绕的田园小屋。而我,却陷入了沉思。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融合了古今元素的地方,既有古老的城堡,又有便捷的现代设施;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热闹的集市。我开始大胆地在画纸上涂抹,不顾及常规的绘画模式。当我完成作品时,周围同学投来了异样的目光。但我知道,这一次,没有标准答案,我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描绘出了属于我的梦想家园,那是一个独一无二、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