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课堂导入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同学们,你们知道上面这些是指哪些成语典故吗?这些成语又与哪场战争有关呢?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022版新课标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南朝政权的更替
一.
1.十六国
淝水之战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概况记忆:一成(汉)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阅读P107并结合地图,说说十六国概况
一.
2.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王猛
阅读课本P107,概况前秦统一北方的原因?
一.
3.淝水之战概况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83年
前秦87万──东晋8万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
语或典故:
结果:
影响:
淝水之战形势图
阅读P108,概括淝水之战的概况
背景: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一.
4.失败原因
淝水之战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军心不齐。
①东晋内部团结,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②将领指挥得当。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依据以下材料,归纳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
骄兵必败
决定战争胜负是人心向背
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战略得当
材料1:
材料2:(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依据材料1、2,归纳淝水之战的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启示:
拓展延伸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巨鹿之战 巨鹿
官渡之战 官渡
赤壁之战 赤壁
淝水之战 淝水
公元前208-207年
200年
208年
383年
项羽--秦军
曹操--袁绍
曹操--孙刘联军
前秦--东晋
歼灭秦军主力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兵力的多寡,而在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四次战役
二、
1.北魏的崛起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嘎仙洞遗址
(从这里走出的鲜卑拓跋部,4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建立时间:
北方统一时间:
鲜卑拓跋部
4世纪后期
439年
民族:
民族关系:
(1)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2)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北魏刘宋示意图
道武帝拓跋珪
二、
2.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难题②:民族矛盾尖锐
难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依据表格与材料内容,归纳北魏社会现状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面对如此状况,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你会怎样解决?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目的:
缓和阶级、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促进社会发展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旁白:北魏的公主要出嫁,整个洛阳吹吹打打,大家都在路边观看公主风光出嫁。此时两位官员垂头丧气站在路边。
元丞相:“刘太守,你怎么不高兴啊!”
刘太守:“别提了,我因为没有在朝廷上说汉语,被罚三个月俸禄。元丞相,你看起来也很郁闷啊。”
元丞相:“哎,我夫人没有穿汉服,被皇上知道了,我被罚了半年俸禄啊!”
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
刘太守为什么被罚三个月俸禄?
元丞相为什么被罚半年俸禄?
刘太守、元丞相原来姓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变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你能解答以上问题吗?
探究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其作用
二、
3.内容和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即鲜卑语),一从正音(指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孝文帝亲政后,颁布《职员令》,确定百官分秩品,官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18个品级。又仿效汉魏南朝,建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白寿彝《中国通史》
1.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通汉婚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习汉礼
6.学习汉族礼仪
用汉制
7.使用汉族制度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依据展示的材料,说明它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解读1
材料1: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王肃《悲平城》
材料2: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收《魏书·列传》
依据以下材料,说说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方面,洛阳和平城相比具有哪些优势?
(1)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
(2)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3)平城易受到北方柔然的侵扰,威胁安全;
(4)洛阳是汉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5)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宾客还是席地而坐吗?
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解读2
三、
政权更替
北朝政权更替
东汉
三国
220-280
魏
吴
蜀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383年淝水之战
北魏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完成统一
灭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阅读课本P109-110与材料,了解北朝政权的更替,补充空缺内容。
北方设六军镇(抵御柔然南下)---六镇兵变
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大家能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吗?
①国家分裂,社会动荡;②总体趋势走向统一;③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说汉语、穿汉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器、舞蹈
四、
1.民族交融的表现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领域 民族交融表现
①生产生活
②政治制度
③文化艺术
④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向北方各族
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事物、服装、用具等。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
依据材料与P110-111,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根据本课的讲述,谈谈你如何理解“民族交融” ?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民族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
依据以下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吗?
和亲、人口迁徙、战争和统治者的改革。
2.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1: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2: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
依据以下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探究学习
民族交往:和平与武力并存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结合所学内容,请你分别列举民族交往中和平方式与武力方式的具体事例。
前秦任用王猛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八王之乱后少数民族侵入中原;
淝水之战
和平方式:
武力方式: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措施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不同意。
启示: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值得肯定。
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问题探究: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时间
结果
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措施
影响
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影响
383年
东晋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习汉礼
用汉制
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
民族心理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隋完成统一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2.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3.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4.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5.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A
D
C
D
B
课堂反馈:
6.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D
7.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D
课堂反馈:
8.《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D
9.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D
课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