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9 22:4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一篇:动荡之因——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动荡之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第三篇:动荡之果——诸侯争霸之影响
1、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和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通过识读地图、研读史料、讲成语故事等学生活动,知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通过春秋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体会祖国统一、社会安定的重要性。(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由来
前1046周武王建立周朝
前771年西周灭亡
前770—前221
东周
西周


战国
春秋
《春秋》为鲁国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前770—前476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述了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历史。
前475—前221
春秋战国的由来
牺 (xī ) 尊(春秋时期文物)
从春秋时期出土的文物中能看出什么?
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动荡之因——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的金属货币
勾践剑(左)和夫差矛(右)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结合教材31页,观察图片,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
手工业
农业
商业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牺 (xī ) 尊
相关史实:《国语·齐语》中提到:“美金已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 ,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用来制作兵器;“恶金”是指铁金属,用来制作锄头等农具。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结合教材,下列史料和文物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说明铁制农具和牛耕已经用于农业生产了。
私田出现
打制石器
(早期人类)
青铜器
(夏商周时期)
(春秋以后)
磨制石器
(原始农耕)
材料:“铁器坚利,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盐铁论.水旱》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不耐用
造价昂贵,韧性不好,很少用于农业
坚硬、耐用、便利、省力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
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说说铁农具有哪些优点?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生产工具的变化: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勾践剑与夫差矛
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反映出高超的销造工艺。
湖北荆州“丝绸宝库”马山一号楚墓
楚国的漆器等
水平很高
齐有渠展之盐,
燕有辽东之煮。
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
青铜业
冶铁业
漆器
煮盐业
丝织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图片,结合课文,说出春秋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情况?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手工业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商业
根据图片,说出春秋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齐桓公“宫中七市”。
—《战国策·东周》
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活跃,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
拓展延伸:春秋时期经济之变引发政治之变
铁农具、牛耕出现
(生产力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
商品来源
经济发展
诸侯实力增强,出现私田
矛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
根本原因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动荡之象——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是僭(jian)越礼制的行为。这种情况反映什么问题?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
二、王室衰微——表现
西周·分封制
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试着写出周王室衰微的表现?
周王层层分封土地和人民,诸侯在封地内再分封
诸侯向周王进献贡物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制度上
统治区域上
政治地位上
经济上
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国君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周王室管辖地区范围缩小,仅在洛邑一带;
诸侯王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诸侯王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使周王室财政陷入困境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礼崩乐坏
春秋·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二、王室衰微——结果
【材料研读】平王之时(平王统治时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小国家),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周本纪》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结果
周天子:你们能不能别打了……
诸侯们:再废话连你一起打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1、阅读教材29页,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说一说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哪些霸主?在地图上找到霸主所在的诸侯国位置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3、他们打着什么旗号进行争霸?
尊王攘夷
尊王:表面上尊崇天子,利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
攘夷: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扰乱。
2、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壮大,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追逐自身利益
材料一:“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首先称霸中原。
三、诸侯争霸
图二 齐桓公与管仲
图一 春秋时期齐国疆域图
图三
小组讨论:根据下列图片和材料思考为何齐桓公为何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原因
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
②任用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号令诸侯。
动荡之果——
诸侯争霸局面之影响
三、诸侯争霸——影响
材料一: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可以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1)促进了民族交融及周边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材料二: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2)诸侯国变少,逐渐有统一趋势;
材料三 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3)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根据以下材料,归纳春秋争霸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三、诸侯争霸——影响
归纳春秋争霸带来了哪些影响?
消极影响: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4)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
你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了吗?
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辩证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思考;
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老马识途
一箭之仇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你知道哪些关于春秋争霸的成语故事?
【课后作】
搜集资料,每人讲述一则春秋时期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
铁农具
牛耕
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不再受周王控制,各自为政;
诸侯不再定期朝觐、缴纳贡赋;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尊王攘夷
消极: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积极:诸侯国变少,逐渐有统一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及周边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表现
结果
生产力发展
分封制瓦解
霸主
名义
影响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化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第六代楚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兼容并包 B.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地域影响文化样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范文斌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司最后一代的王周国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而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A
B
随堂练习
3.春秋前期,被称作“三桓”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族世代把持鲁国朝政;春秋晚期,“三桓”的家臣们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甚至越过“三桓”而干预鲁国朝政。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诸侯争霸日渐频繁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专制王权受到束缚
4.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一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些现象说明了(  )
A.以“牛”“耕”作为名或字比较吉利,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B.春秋时期,普通人也拥有了姓名权
C.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农业
D.春秋时期,牛耕受到人们的推崇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