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及问题。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认识城市化带给人们居住条件的完善和便利,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分析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城市化的利与弊,感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学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原因与特点。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为第四单元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居住环境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至今我们依然处在这样的进程中。本课教学内容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2.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对工业革命、城市化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历史、地理学科思维,但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方面还存在欠缺。高二学生应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探究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立足现实,关注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了解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情景导入:
上面的两幅图片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中国是集中建设,政府主导;
瑞士是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
因国情不同各国走出了不同的城镇化道路,那么中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怎样避免西方国家的问题曾经出现的城镇化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呢? 这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化的演进
(一)城市化概述:
1.涵义:
也称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1)狭义上:是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2)广义上:是指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2.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世界城市化兴起(1730—1851年);
(2)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1851—1950年);
(3)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1950—1990年)。
3.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问题思考:你如何认识城市化?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
(1)地理学:
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人口学: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3)社会学:
城市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1.背景:
材料一 六十年至八十年以前,英国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城市很小,只有很少而且简单的工业,人口稀疏而且多半是农业人口。现在它和其他任何国家都不一样了:有居民达250万人的首都,有巨大的工厂城市,有向全世界供给产品而且几乎全部都是用极复杂的机器生产的工业,有勤劳智慧的稠密的人口,这些人口有三分之二从事工业。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材料二 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那里开辟了宽阔的街道,两边有很高的砖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1)根本:工业革命的开展;
(2)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改良蒸汽机的使用,新兴工业城市兴起;
(4)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发展推动城市发展;
(5)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生活的吸引。
2.表现:
(1)近代:英国的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现代: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①兴起阶段:增长缓慢(800—1850)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
特点:英国城市化水平最高。
②发展阶段:步伐加快(1850—1950)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完成,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
特点: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
③提高阶段: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速度加快(二战后)
原因:二战后和平的社会环境,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
问题思考: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①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迅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③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世对界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提示:
(1)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2)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近代以来的城市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3)城市化发展不平衡,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早于、快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4)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也促进工业化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1)原因: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归纳为:
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④通商口岸的开放。
(2)特点:
(1)具有半殖民地特征;(2)起步晚,发展缓慢;(3)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4)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3)影响:
(1)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近代化;
(2)使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3)通商口岸成为内陆乡村与世界市场建立联系的纽带;
(4)上海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控制中国的据点,也成为近代中国思想革新和革命的前沿阵地。
2.现代中国城市化:
(1)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阶段(1949--1957年):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和对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
(2)大起大落阶段(1958-1977年): 原因:
①大跃进运动使城市化脱离农业超常发展,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②1959-1961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经济政策的调整(八字方针)。
(3)停滞徘徊阶段(1966-1978年):
原因:“文革”动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逆城镇化运动,以及严格限制农民转变身份的城市政策。
(4)快速发展,日趋成熟阶段(1978年到今):
①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也高速进行。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城市化势头更为迅猛。
②特征:
①小城镇数量增长较快;
②城市化进程快,成就显著;
③城镇化凸显人本理念;
④城乡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一)改善的原因:
1.城市化推动;
2.科技进步,建筑技术的革新;
3.国家重视;
4.经济发展。
(二)改善的表现:
1.住宅的改善:
(1)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的改善:
(1)社区服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购物餐饮:
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一起。
(3)公共活动:
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公园、广场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
(4)文化娱乐:
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3.影响:
(1)为人们提供极大便利;
(2)提高生活质量;
(4)建设和谐人居环境;
(4)促进经济发展。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一)发展的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的表现:
1.西方国家:
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具体表现:
(1)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气灯、电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4)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5)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中国:
(1)近代:
①特点:
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通商口岸。
②表现: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
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
③局限:
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2)现代:
①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
②表现:
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知识拓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内容:
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包括粪便)处理系统、城市道路、城市桥梁、港口、市政设施抢险维修、城市广场、城市路灯、路标路牌、城市防空设施、城市绿化、城市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等。
(2)意义:
①城市管网建设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②照明设备的改善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③现代通信设备的普及促进信息交流;
④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人们的出行;
⑤生活设施改善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等。
总之,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城市病):
1.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问题: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导致空气污染;
生活与工业废水造成水源污染;
导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贫富分化严重:
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3.交通拥堵问题:
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4.社会问题:
犯罪率上升、失业率增加、疾病流行、房价上涨、道德水平滑坡、诚信危机等。
5.逆城市化:
大量人口逃离市中心,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知识拓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2)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城市贫困的凸现也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3)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森林、果园等逐渐被柏油路、高屋建筑所取代,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许多诸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减少、草地退化等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4)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
城市化对于水、电、煤气、石油、燃气等各种能源的需求都有很大的增长,也因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资源供应上出现了一系列供不应求的局面。
(5)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就在不断的改善和调整当中。城市是由第二、第三产业的区位所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城市化是第二、第三区位的生成、集聚和发展的过程。
(二)解决措施:
1.科技智能引导下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
2.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绿色城市);
3.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4.落实立法保障,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5.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6.统筹城乡规划等。
“思考点”: 根据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城市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看待城市化:
①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②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近代的城市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③伴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人口从乡村大量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得到不断发展;
④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⑤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
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⑦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
(2)看待城市病:
①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
②要正视并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③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决策、统筹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
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浙江卷1月)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或倒悬,或直竖,或向壁上横穿,各随其便。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 )
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
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
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结合所学可知,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①正确;根据“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可知,“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③正确;①③正确,A项正确;④错在"开启了”,排除④,排除BD项;材料无法体现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排除②,排除C项。故选A项。
2.(2022·海南高考)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上海地区的方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且上海方言从使用外地语言到使用自己语言也反映了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为最佳选项;心理取向只是影响地区主流方言变化的主观因素之一,故A项有一定合理性,但非最佳选项;上海从小城镇到直辖市、大都市的变化确实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但这只是影响上海方言变化的客观因素之一,本质上也是上海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时代体现,故C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非最选项;上海方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不是必然趋势,故D项错误,排除D项。
3.(2022.6·浙江高考)读图阅史。
下图所示系1909年上海社会之剪影。结合所学,下列选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①“坐电车三更笑语”,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②乘坐马车仍是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③代步工具呈现出马车和电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据材料中出现的电车及“坐电车三更笑语”可知,坐电车反映交通近代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故①正确;没有比较,仅凭材料中的马车无法判断当时乘坐马车依然是主要出行方式,故②错误;1909年电车数量并不能与马车相比,“并驾齐驱”说法错误,故③错误;图片中依然存在马车,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传统交通工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4.(2021·辽宁卷)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856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现代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面积的增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市民阶层诉求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
5.(2021·湖北卷)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A项。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概述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一)改善的原因
(二)改善的表现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一)发展的原因
(二)发展的表现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主要问题
(二)解决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图片、数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国变化感受认识城市化进程。在情境设计方面,突出了生活实际、史料研习和高考真题相结合,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在时间分配上,课堂中第一部分作为重点内容用时稍多。但是对城市化这样得热点问题的研究不能结束,以后的学习中也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1课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