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35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共35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2-09 22:5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周朝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时代特点: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一、王室衰微
1.经济基础的变化: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
一、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4.文化传统的衰落: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巨大的危机,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宫室亭台皆日渐奢华,过于天子。诸侯践踏礼制,设官建置名位号,多有僭越之处。
3.社会秩序的混乱: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
2.政治制度的变革: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诸侯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士地进行分封。周天子无力阻止诸侯间的征战;
——政治方面
1. 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违反了礼乐制度的规定,引发了孔子的极度愤怒 ;
3.各诸侯国在战场上互相攻伐,不再遵守周王室的指挥,也是礼崩乐坏的表现之一。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士卿大夫们通过篡权自立,进-步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公元前606年,楚国发兵讨伐陆浑之戎,楚军长驱直入,大破敌军,陈兵洛水之滨举行盛大阅兵式。楚军阅兵的消息传到了雒邑,周定王非常惶恐,派周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
王孙满见楚王,楚王问:"九鼎在周,其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见楚王问鼎,知其有灭周之心,遂从容对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楚王听了王孙满的话,觉得灭周时机不成熟,只得作罢。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克己复礼
一、王室衰微
2、王室衰微
直管地减少,财政入不敷出;
1、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一、王室衰微
2、王室衰微
直管地减少,财政入不敷出;
1、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2)不再定期朝觐和纳贡。
(1)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自行任命地方官吏;
3、诸侯强大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西

财力物力人口
兵力
土地
名称
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原本有一整套周礼制度:礼乐祭祀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井田制。 
周朝前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挖掘,所以平民阶层开始不断壮大。原本按照井田制的安排,城郭之外的郊野之人需要无偿耕种公田的,但如今没多少下层人士愿意给贵族的公田干活了。既然郊野的无主之地那么多,许多居住在城外的人也就成为了开荒者。于是私田越来越多,井田制也随之瓦解。与此同时,虽然每一代周王都分封出去许多姬姓诸侯,但是这些诸侯得到了一块封地后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氏”,秦汉之前的中国姓氏分开且以氏为重,所以这些姬姓诸侯对于周王室这个亲戚其实并没有多少认同感。
思考: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王室衰、诸侯强的局面?
——生产力的发展、分封制的弊端。
二、诸侯争霸
1、原因:
天子无力控制诸侯
争夺人口、土地和支配别国的权利
2、目的:
——军事方面
3、争霸过程:
(1)旗号:
尊王攘夷
(2)人物: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首霸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齐桓公
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结果:
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前651年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原因:
内容:
齐桓公称霸:
春秋霸主之一
(不计前嫌、善于用人)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霸业。后人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请诸候,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国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历史与语文——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小故事 退避三舍
楚庄王一鸣惊人
吴越争霸:
春秋霸主
越王勾践剑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材料研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春秋争霸战争的民族交融
诸夏




华夏认同
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
积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A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B 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D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表现: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1.农业:
思考:铁农具与石器骨器、青铜农具相比有何优点?
铁农具——自然界铁的蕴藏量大,冶炼程序简单,成本低,坚硬;
石器、骨器——廉价、粗糙、不精细、硬度不够,不耐用;
青铜农具——坚硬,但比较脆,易断,造价贵,量少,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
工具
耕作方法
——经济方面
使用耒耜骨耜耕地
(畜力)
《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什么作用呢?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1.农业:
为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1)表现:
(2)作用:
也是生产力提高的标志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1.农业:
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
煮盐业和漆器制作
2.手工业:
漆器
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1.农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
煮盐业和漆器制作
2.手工业:
商品交换市场、开始使用金属货币
3.商业:
本课小结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经济发展
春秋争霸
农业:铁农具、牛耕
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
商业:商品交换、金属货币
口号
人物
影响
尊王攘夷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积极
消极
带来灾难
加快统一和民族融合
1.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课堂练习

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是春秋时期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王嬴政
D
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是春秋五霸中的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王嬴政
课堂练习
B
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课堂练习
A